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物理 年級 八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了解慣性概念,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并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關慣性的利用與防止問題;從物理學視角認識運動與力的關系, 具有使用科學證據的意識,初步形成運動與力的相互作用的觀念。 2.科學思維: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探究,學會利用"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進行科學推理; 能利用證據表達自己的觀點,具有初步的分析歸納能力和質疑創新意識。 3.科學探究:經歷"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探究過程,初步形成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 論證、交流合作的科學探究能力。 4.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了解伽利略等人對力與運動關系的研究,體會物理學與生活的密切 聯系,培養不迷信權威、敢于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 會用慣性正確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難點: 1. 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 理解質量是慣性的量度。教學過程一、 牛頓第一定律 1.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問題一:松手后,小球為什么會落向地面? 問題二:推小車,小車為什么向前運動? 問題三:推出去的小車為什么會慢慢停下來? 運動的物體慢慢停下來因為:物體不受推力或物體受阻力。契合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 力來維持)和伽利略(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的觀點。 2.實驗探究:運動的物體不受力,運動狀態將如何變化? 提出問題:如何使阻力等于 0?用實驗加推理法 改進實驗目的:阻力對運動的影響 提出問題鏈,引發思考: (1)如何讓小車在平面上運動時受到不同的阻力? (2)如何讓小車不受推力而運動? (3)實驗中通過觀察什么現象知道小車運動的變化情況? (4)小車運動的距離除了與阻力有關,還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5)如何保證小車在平面上運動時只有阻力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 確定實驗器材和實驗注意事項。 學生實驗,填寫表格 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越 ,即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 度減小的越 。 推理:如果小車受到的阻力為 0,小車的速度將 ,做 運動。 總結牛頓第一定律: 分析定律:(1)“一切 ”表明這個規律的適用于一切物體。 (2)“沒有受到力的作用 ”是定律成立的條件。 (3)“總保持 ”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狀態。要改變這兩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到力的作用。 用氣墊軌實驗驗證牛頓第一定律。 3.鞏固練習 二、 慣性 1. 慣性定義 演示:慣性小球實驗:小球能保持靜止狀態。 播放:視頻噴霧器和噴煙圈實驗。 總結: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理解慣性: (1)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2)慣性是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原因,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慣性可以理解為物體保持原運動狀態的能力大小。 2.慣性與質量的關系 視頻: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大,慣性大。 3.解釋慣性現象 視頻:同速度的火車和汽車同時剎車,為什么汽車剎車距離短? 解釋:為什么剎車時乘客向前倒? 4.慣性的利用和防止慣性的危害。 利用: 視頻:緊固錘頭 5.慣性的利用和防止慣性的危害 利用: 1. 投籃時,籃球離開手能繼續飛行,就是由于籃球 。 2. 跳遠時,運動員要提前助跑,起跳后,由于 ,運動員要繼續向 運動,所 以跳的更遠。 3. 錘頭松了,把錘柄撞向地面,當錘柄受力 運動,錘頭由于 ,繼續 , 所以就緊套在錘柄上了。 防止危害: 視頻:汽車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作用。 當汽車運動時,乘客也一起向前運動,剎車時,乘客腳受摩擦力也停止運動,而身體, 所以向前傾倒,所以突然剎車時, 起了保護乘客的作 用。 5.鞏固練習: 三、小結:對照學習目標盤點本節收獲 四、作業:設計力和運動的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