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送友人》教學設計、導學案及答案教學目標:1.能夠有感情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2.能夠品味詩歌語言,分析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3.能夠抓住送別詩的意象,體會作者對朋友所抒發的深摯感情。教學重難點:1.掌握詩歌中鑒賞的方法,能夠學以致用。(重點)2.抓住并領會送別詩的意象,學會用合適的意象寫相關片段。(難點)課時安排:一課時第一課時一、激趣導入:宋代的柳永有詞云:“多情自古傷離別。”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詩經·燕燕》中就有“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的送別佳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具特色的送別詩,我們一起齊讀標題和作者。(教師板書)二、整體感知:【自讀感知】請同學們自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標準節奏,讀出感情。(指一學生朗讀,教師點評指導)1.字音很準確,注意節奏:如青山/橫北郭 蕭蕭/班馬/鳴2.律詩一般要押韻,讀出韻味:城/征 eng韻 情/鳴 ing韻,韻腳自由轉換,可見李白詩歌灑脫自由,不拘一格的特點。3.讀準字音節奏還不夠,還要讀出自己的感情哪一位同學來展示一下?哪一位同學來點評一下?(學生展示,其他同學點評)教師以第二聯為例:指一生朗讀,教師范讀,進行朗讀指導(從重讀、重音輕讀、語氣的延長,情感的理解等角度指導)如: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加重語氣,“一別”說明很看重此次離別/“萬里”說明對友人距離遙遠的深切關懷)【讀懂詩意,答疑解惑】(過渡)同學們都讀的這么好,可見對詩歌內容和情感都有了深入了解,經過課前的小組交流,還有哪些疑問沒有解決?檢查導學案中的重點字詞句,譯讀全詩。三、研讀賞析:【品析語言,體味情感】送別詩大多有“送”和“別”這個字眼,同學們一起找一下,這首詩有嗎?(如“送友人”“此地一為別” )PPT:李白是如何通過文字傳遞“送別友人”時的綿綿情意呢?【圈點批注:可抓住重點字詞句從景物、修辭手法、人與物的情態等方面圈點批注】導學案上繼續補充一下(3分鐘)小組合作交流一下(2分鐘)(一)“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聯交代送別友人的地點,環境。青山靜態,白水動態,動靜結合,遼闊秀麗,節奏明快,色彩明麗。1.“橫”寫出山的橫亙,綿延,氣勢雄壯。2.“繞”寫出波光粼粼的流水繞著東城潺潺流過,體現出不舍之情,暗喻與友人的難舍難分之情。3.“郭”這里指外城。如《木蘭詩》中的“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爺娘迎木蘭迎到城外,可見思念。詩人一路送友人,道離別,送著送著送到了城外,依依不舍的深摯情意躍然紙上。4.“青山”對“白水”這幅送別圖景寫得有聲有色、動靜相宜。(二)“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聯交代與友人即將分別,對友人即將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擔憂,這種情感不可直言,就寄托在傳達情態的景物上。這種用來傳達情態的景物就叫做意象。1.【ppt講解意象】何為意象?——帶有詩人主觀情意的人、景、物。在此聯中顯然“孤蓬”就是那個傳情達意的意象。孤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比喻即將孤獨遠行的友人。2.你知道古詩文中“蓬”意象的運用嗎?——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白居易《望月有感》 “吊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3.除了“蓬”外,你還知道哪些游子漂泊的意象?——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浮云——“浮云游子意”。(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飄忽不定,如同游子不寧的心情,落日徐徐落下,似乎不想離開,如同對友人的留戀不舍之情。此聯運用比喻、對偶修辭,借景抒情,將離愁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寫出詩人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真摯感人。總結:古人善于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借助景物表達情感。如古人夸人美喜歡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如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生動形象的寫出愁之多愁之深濃。(四)“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班馬”指離群的馬,馬鳴猶做別離之聲,更襯托離情別緒。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注意分別的動作和擬聲詞,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此聯描寫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場景。以景結情、情景交融,運用襯托手法暗寫了詩人與友人的離別,將離別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動人。想象一下這個場景:馬嘶鳴,頭仰起,前蹄騰空,蕭蕭長鳴。馬上人只顧駐足手握韁繩,蕭蕭馬鳴聲彌漫在整個送別的氛圍中。這樣的分別詩你見過嗎?更顯豪邁,灑脫(讀)教師總結:送別詩鑒賞三部曲:(1)抓意象——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馬;(2)析情感——依依惜別不舍之情、漂泊天涯深切擔憂;(3)明手法——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比喻對偶、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四、拓展延伸:【營造意境,感悟情懷】如果你是一位插畫家,讓你為這首詩配上插圖,你想畫上哪些景物?想用什么色彩?想營造什么樣的意境?如:青蔥的山嶺,清澈的流水,潔白的浮云,火紅的落日,嘶鳴的班馬。是“寒蟬凄切”嗎?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嗎?可以說是色彩明麗,節奏明快,感情真摯。情深而不覺悱惻,意切而不露哀傷。教師引導:引導學生想象與聯想,實現從文字到畫面,再從畫面到文字的信息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讀價值。注意描繪畫面步驟:(1)找全景物。(2)加修飾語。(3)展開想象、聯想。(4)語言流暢生動。【類文比讀】這是些送別詩,可我們李白仍然寫得如此灑脫,情深意切,而又豪邁,你還能想到李白送別詩的哪一首嗎?如:《贈汪倫》沒有上層社會的禮尚往來,只有不拘俗理,快樂自由的一對友人,直呼汪倫更顯真率親切灑脫,后兩句更是脫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哪比得上汪倫與我的情誼啊!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就是我們浪漫灑脫,豪氣萬丈的不拘一格的“詩仙”李白。【悟讀情懷】為什么李白詩歌顯現出這些特點?1.盛唐時代:開放的社會氣氛。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使唐朝人把“大丈夫當治國平天下”作為遠大志向。李白高昂豪放灑脫的詩歌風格,更是唱出時代的最強音。2.詩人性格:濟蒼生,安社稷的人生志向,屢敗不餒的積極人生志向【拓展意象】你知道送別詩中除本文的“孤蓬”這一意象外,還有哪些?能不能找一些詩句來說明。【PPT補充相關詩句】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灞陵、長亭、楊柳、夕陽、日暮、流水、酒、月等借以表現別離主題的意象,在送別詩中起到了渲染環境、傳達心聲、擴大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作用。增強了送別詩的藝術魅力。教師引導:總結送別詩的特點:(1)常見意象:柳、酒、日暮、月亮、長亭、南浦等。(2)內容及主題:傷感離別、勸勉安慰、表明心志等。(3)常見藝術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虛實結合、比喻夸張等。送別詩意象小結:灞陵長亭折柳別,夕陽日暮客心愁。流水無情人有意,月下獨酌盡杯酒。五、課后作業:1.【搜集資料】你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與送別相關的詩歌?你還知道哪些送別中常見的意象?并舉例說明。2.【小練筆】運用本課所學,借助意象,運用至少兩種修辭,抒發送別之時的獨特情感。(100字左右)3.【古詩默寫】 《送友人》李白課后反思:新課程目標指出:“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可見,它對我們的要求是:一、培養鑒賞詩歌的興趣;二是使其獲得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怎樣辦呢?我認為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養其鑒賞興趣,在交流中逐步獲得審美情趣,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其逐步認識鑒賞詩歌所運用的一般方法。另外,從平時的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的情況來看,鑒賞無從下手,組織答案沒有語言可寫。其根本原因,一個是不知如何鑒賞,另一點就是鑒賞時沒有清晰的抓手。我想,運用這種課堂模式,就能夠彌補學生的這種缺陷,使其領會到怎樣鑒賞,從哪里著手鑒賞,鑒賞時有話可說,同時能夠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學習一般送別詩的意象,明確了詩歌意象的概念,了解了送別詩意象的特點,讓我們進入到詩歌所創造的無限廣闊的藝術空間,聆聽詩人對社會,對生命的最真切的訴說,對接詩人最真切最豐富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精神的情趣。《送友人》導學案及答案班級: 姓名:【導讀】《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此詩寫得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學習目標]1.能夠有感情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2.能夠品味詩歌語言,分析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重點)3.能夠抓住送別詩的意象,體會作者對朋友所抒發的深摯感情。(難點)[學習重點、難點]1.掌握詩歌中鑒賞的方法,能夠學以致用。(重點)2.抓住并領會送別詩的意象,學會用合適的意象寫相關片段。(難點)[學法指津]1.理解“孤蓬”、“班馬”等詞語的意思。2.在反復的吟誦中感受詩人送別友人時真摯而復雜的情感。3.換詞賞析。[知識提煉]1.詩人名片:《李白——離開長安后的漫游》李白離開長安后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后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后來,在山東兗州,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一帶。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的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四處浪游,漂泊在山東、金陵一帶。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2.詩詞故事:賜金放還李白在長安期間,恰逢渤海國呈報的國書故意用他們自己的文字書寫,以此蔑視朝廷。當時這種文字只有李白一人識得。唐玄宗命李白擬回書,并極為鄭重其事,請貴妃為他捧硯。李白想趁機戲弄楊國忠、高力士,于是請皇上允許讓楊國忠代為磨墨,坐下后又讓高力士替他脫靴。玄宗一一應允。為此,楊、高二人恨之入骨,借機向貴妃進言,謊說李白把楊貴妃比作漢朝行為放蕩的皇后趙飛燕,諷刺她。楊貴妃聽信了高力士的話,真的生了氣,后來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講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漸漸對李白也看不慣,于是把李白賜金放還了。3.寫作背景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有情衷。《送友人》這首詩是在玄宗天寶末年(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自主學習]1.預習內容(1)文學常識積累。這首詩是 送別(近體) 詩,作者是 唐 (朝代)的 李白 (人名)。(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①青山橫北郭 郭:外城②白水繞東城白水:清澈的水③此地一為別為別:作別④孤蓬萬里征 蓬:蓬草 征:遠行⑤揮手自茲去 自茲:從此⑥蕭蕭班馬鳴蕭蕭:馬嘶叫聲班馬:離群的馬2.詩歌賞析問題:詩人李白是如何通過文字傳遞“送別友人”時的綿綿情意的?【圈點批注:可抓住重點字詞句從景物、修辭手法、寫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圈點批注。】①賞析“橫”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矗”“屹”有何差異?)“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②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 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③“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④理解“孤蓬”這一意象。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⑤“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匆匆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使用對偶,句式工整,音韻和諧。⑥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效果如何?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效果: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課堂檢測]問題:如果你是一位插畫家,讓你為這首詩配上插圖,你想畫上哪些景物?想用什么色彩?想營造什么樣的意境?【要求:可就文章內容配以一圖或多圖,并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把你的設計描述出來】設計描述:示例一:我的畫是一幅特寫。馬嘶鳴,頭仰起,前蹄騰空,蕭蕭長鳴。馬上人只顧駐足手握韁繩,蕭蕭馬鳴聲彌漫在整個送別的氛圍中。離馬不遠處,送別之人頻頻揮手,被送之人大手一揮,只留下瀟灑的背影。示例二:我的畫是一幅全景。畫中有青蔥的山嶺,清澈的流水,潔白的浮云,火紅的落日,嘶鳴的班馬。是“寒蟬凄切”嗎?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嗎?不,情深而不覺悱惻,意切而不露哀傷。這正是一幅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圖畫。1.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2.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同是送別詩,兩首詩所寫內容、手法有何異同?熟讀背誦。《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對他的美好祝愿。比較學習,鞏固深化。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內容:都寫送別。《送友人》表達了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和對友人遠行的真切關心之情。《送孟浩然之廣陵》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手法:1、都先寫景后抒情,并且情景交融。《送友人》手法較多,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送孟浩然之廣陵》情景交融。2、兩首詩的后兩句都著力放大了細節,強化了惜別之情。《送友人》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以細化的場景作結,抒發與友人難舍難分的情感。《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課后作業]1.【搜集資料】(1)你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與送別相關的詩歌?(至少寫出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2)你還知道哪些送別中常見的意象?并舉例說明。1.折柳送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2.芳草惜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送別》3.長亭餞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雨霖鈴》4.歧路別歌:“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與歌者何戡》5.飲酒勸別:“相看不忍別,更進手中杯。”——《送殷溆》6.揮淚泣別:“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擬詠懷》7.以水喻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8.借月詠別:“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蝶戀花》2.【開心練筆】運用本課所學,借助意象,運用至少兩種修辭,抒發送別之時的獨特情感。(100字左右)“孩子們,回去吧!我也該走了,記得好好學習!”支教的張老師催促著送她的孩子們。站臺又沉默了。似乎那一刻,空氣被凝固,時間被凍結。起初,孩子們都沒哭,大家都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有個女孩終于忍不住了,率先哭了起來,頓時,站臺被一片離情濡濕。人生是流動的,生活是流動的,師生是流動的,愛卻永久地站著,與堅固的站臺一起揮手相送,并等待著下次的重逢……3.【古詩默寫】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