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法治社會【課標要求】列舉事例,闡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意義。【問題導學】1.法治社會的概念、內涵。2.怎樣建設法治社會。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互動探究】探究一:隨著社會進步,法治不僅成為社會信仰,也成為老百姓的剛需,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慶公交墜江的悲劇發生后,許多人除了表示悲痛和惋惜之外,也在想如果當時公交車上有人能夠阻止這名婦女,或者這名婦女的法治意識能夠強一點,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經過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后,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期望越來越強烈,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文明靠法治”,法律應該與社會發展齊頭并進。法治,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對于當今社會,法治不僅僅是一種信仰,而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剛需。每個人都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到來。結合材料,說明如何正確認識現代社會的法治化狀況。探究二:公共法律服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對法治社會建設意義重大。N市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上進行了有益探索(見下表)。有益探索 具體措施“一站式”服務 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商務樓宇公共法律服務站,為樓宇內的企業和員工提供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法治體檢等便捷的“一站式”法律服務。律師駐村擔顧問 實行律師駐村制度,律師等法律服務工作者駐村(居)委會擔任法律顧問,為基層治理提供法律意見,協助村民起草和修訂村規民約和其他管理規定,協助處理換屆選舉中的法律問題等。信息化引領法律服務建設 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公共法律服務建設深度融合。建設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糾紛解決途徑;開設線上“法律援助”、“律師服務”等欄目,為群眾打造“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務”。結合材料,分析N市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對建設法治社會的作用。探究三:老王和老許兩家是鄰居,因為雨水排放問題產生糾紛,甚至動手打架。聽到這一消息后,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連忙趕到現場。主任指出他們不該動手,待他們情緒穩定后,給他們講道理、說法律,分析利弊,幫助他們認識動手打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經過勸導,兩家最終協商解決了雨水排放問題。人民調解員植根基層,來自群眾,熟悉社情民意,處于預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過人民調解,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筑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防線。人民調解制度已經成為訴訟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重要方式。結合社會現實,說說人民調解制度是如何發揮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作用的。【知識歸納】1.法治社會的內涵含義 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特征 信法 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守法 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用法 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2.建設法治社會措施 具體要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②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②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①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 ②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體系構建】【易混辨析】1.建設法治社會,能夠防止社會矛盾出現,促進公平正義。( )2.自2016年起,教育部每年組織開展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系列活動,開展憲法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強化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 )3.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4.法治社會要求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 )5.在法治社會,當糾紛發生后,人們可以依據村規民約主張自己的權利。( )6.建設法治社會有利于消除社會矛盾,促進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使法治成為社會治理唯一方式,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7.法治社會就是全社會信仰法律。( )8.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其建設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 )9.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德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 )。10.建設法治社會要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法律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當堂達標】11.某縣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作為工作標準,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重點,不斷加強末梢治理、源頭治理,積極探索“快遞式”調解工作法,通過“點單式”“配單式”“送單式”調解服務,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于萌芽。這體現出( )①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使調解服務更好惠及人民群眾②提升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的法治化水平③改進工作作風,不斷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④致力于提升辦事效率,提高司法機關群眾滿意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近日,某地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經驗作為全省典型受到重點推廣。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指的是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法定指定辯護情形時,辦案機關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其指派律師,提供刑事辯護,使他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自工作開展以來,該市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大幅增長,年均援助案件較改革前增長17.5倍,體現出法治建設的人文關懷。推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旨在( )①強化人權保障,維護公平正義 ②促進司法公正,建設法治社會③逐步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④完善法律監督體系,保障公民權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3年10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愛國主義教育法的施行,將進一步營造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的濃厚社會氛圍,激勵中華兒女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該法的施行( )①健全了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②旨在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③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振奮民族精神 ④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推進法治中國建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昆明積極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和實踐推廣。盤龍區青云街道從“人”和“事”兩大要素入手,探索創新有人走訪發現、有人提供幫助、有人心理疏導的“三有”心理疏導解紛工作法,實現隱蔽問題及時發現、心理問題主動疏導、矛盾糾紛有效化解,該單位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該單位的做法( )①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②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提高治理效能③探索了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機制④創新心理疏導方法,優化基層治理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只有不斷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讓法治成為全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全體人民都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才能全面建成法治社會。對于法治社會理解正確的是( )①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國的有力舉措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守法是第一位的③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國家機關依法行政,實現國家機關高效運轉④需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明確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原則、要求和監督管理體制,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防沉迷網絡以及打賞網絡直播等現實問題的關注。該條例的頒布實施旨在( )①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②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③為網絡平臺持續健康發展筑牢安全防線④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為此應( )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治德治結合中推進憲法實施②加快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③強化法治對道德的支撐作用,以法治滋養道德精神④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使憲法法律走進千家萬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8.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復議是化解行政爭議的重要法律制度。修訂后的行政復議法增加多項便民舉措,為當事人申請、參加行政復議提供便利,保障當事人在行政復議中的各項權利。進一步完善行政復議制度的意義在于( )①監督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②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③推動各級政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④創新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實施以來,各地積極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有關法律服務,法律援助覆蓋面逐步拓寬,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制度建設積極推進,保障能力逐步增強。由此可見,推進法律援助工作( )①確保了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②有利于建設完備高效便民的法律服務體系③有利于為訴訟當事人提供平等的司法保障④旨在健全完善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一項有益探索。如在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公證處派出的司法輔助工作人員在送達法律文書時,會先行對案件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會指導其辦理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調解協議書》公證,一定程度上減少立案量,推動訴源治理走深走實。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有利于( )①提高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 ②推動糾紛調解力量優化配置③化解矛盾,促進社會穩定 ④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參考答案【互動探究】探究一:“隨著社會進步,法治不僅成為社會信仰,也成為老百姓的剛需,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期望越來越強烈”,說明法律日益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公共生活日趨和諧有序;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法治成為人們的剛需。“每個人都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到來”,說明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每個人都應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探究二:①提供普法宣傳等“一站式”法律服務,可以幫助居民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對法治的普遍信仰(或樹立法治意識)。②律師駐村擔任法律顧問,為基層治理提供法律意見,協助處理相關法律問題,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法治化水平。③搭建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可以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④開設線上“法律援助”、“律師服務”等欄目,為居民提供法律幫助,可以更好地落實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居民合法權益。探究三:①人民調解制度是實行群眾自治的一種自治制度,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必要補充、得力助手,通過人民調解,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筑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防線。②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以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平等協商,自愿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自治活動,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易混辨析】1.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法治社會的內容,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公平正義。不是防止社會矛盾出現。故該判斷錯誤。2.正確【詳解】開展憲法教育活動有利于青少年強化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故判斷正確。3.錯誤【詳解】法律援助制度屬于法律服務體系的內容,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與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無關,故判斷錯誤。4.錯誤【詳解】法治社會要求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但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故題中觀點錯誤。5.錯誤【詳解】在法治社會,當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故題中觀點錯誤。6.錯誤【詳解】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但不能消除社會矛盾;社會治理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不應“使法治成為社會治理唯一方式”。故題中觀點錯誤。7.錯誤【詳解】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故題中觀點錯誤。8.正確【詳解】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故題中觀點正確。9.錯誤【詳解】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故題中觀點錯誤。10.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依據教材內容,建設法治社會要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故本題說法錯誤。【當堂達標】11.C【詳解】①:材料強調“楓橋經驗”的 意義,未體現黨建的引領作用,①不符合題意。②:某縣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加強末梢治理、源頭治理,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于萌芽,這體現出提升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的法治化水平,②正確。③:某縣司法局積極探索“快遞式”調解工作法,通過“點單式”“配單式”“送單式”調解服務,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于萌芽,這體現其改進工作作風,不斷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③正確。④:司法局屬于行政機關,材料未涉及到司法機關,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2.A【詳解】①②:提供刑事法律援助,使被告人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能促進司法公正,充分保障人權,維護公平正義,建設法治社會,故①②符合題意。③:根據材料中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內涵,可知推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目的在于使他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維護公平正義;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不是推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目的,故③排除。④: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充分行使訴訟權利,不屬于法律監督,故④排除。故本題選A。13.D【詳解】①:材料強調施行愛國主義教育法,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不涉及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①排除。②:材料強調施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不是其目的,②不符合題意。③:愛國主義教育法的施行,將進一步營造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的濃厚社會氛圍,激勵中華兒女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表明該法的施行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振奮民族精神,③正確。④:愛國主義教育入法,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體現了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推進法治中國建設,④正確。故本題選D。14.B【詳解】①③:盤龍區青云街道探索創新有人走訪發現、有人提供幫助、有人心理疏導的“三有”心理疏導解紛工作法,實現隱蔽問題及時發現、心理問題主動疏導、矛盾糾紛有效化解,該單位的做法探索了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①③符合題意。②:該單位的做法是對基層治理方式的創新,并沒有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制度,②不選。④:題干“三有”心理疏導解紛工作法可以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但材料不體現創新心理疏導方法,④不選。故本題選B。15.B【詳解】①:“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說明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國的有力舉措,①正確。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尊法是第一位的,②錯誤。③:建設法治社會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實現國家機關高效運轉,③說法錯誤。④:全體人民都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才能全面建成法治社會,說明需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④正確。故本題選B。16.C【詳解】①:“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是措施,而非目的,①不符合題意。②④:《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是為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而制定的,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防沉迷網絡以及打賞網絡直播等現實問題的關注,②④符合題意。③:該條例的頒布實施旨在保護未成年的合法權益,而非“為網絡平臺持續健康發展筑牢安全防線”,③排除。故本題選C。17.D【詳解】①: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治德治結合中推進憲法實施,①符合題意。②: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不是要“加快建立”,②說法錯誤。③:應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③說法錯誤。④: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使憲法法律走進千家萬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8.A【詳解】①②:行政復議是化解行政爭議的重要法律制度,修訂后的行政復議法增加多項便民舉措,保障當事人在行政復議中的各項權利。這說明進一步完善行政復議制度有利于監督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①②符合題意。③:“公正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③說法錯誤。④:材料沒有體現創新矛盾糾紛解決機制,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9.C【詳解】①:法律援助法的實施有利于(并非確保了)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①說法絕對。②③:推進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建設完備高效便民的法律服務體系,為訴訟當事人提供平等的司法保障,②③符合題意。④:材料不涉及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推進法律援助工作的也不是為了健全完善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0.C【詳解】②③: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一項有益探索,公證處派出的司法輔助工作人員在送達法律文書時,會先行對案件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會指導其辦理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調解協議書》公證,一定程度上減少立案量,推動訴源治理走深走實,這樣做有利于推動糾紛調解力量優化配置;有利于化解矛盾,促進社會穩定,②③符合題意。①:公證處不屬于政府部門,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因此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與提高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無關,①不符合題意。④: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與“公正司法”無直接聯系,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