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 做出判斷的分支第二課時一、課時教材分析2.2的第二課時介紹了分支結構語句;提供了參考算法和需要補充完善的流程圖,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編程計算的完整過程。使用“最適宜運動心率計算器”項目整合第二單元教學內容。通過子項目二“利用分支語句實現分性別計算”,使學生了解分支結構語句,掌握分支結構語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掌握Python中的關系運算符與關系表達式等基礎知識。在完成項目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等級指數”。將子項目二分為三個活動,活動一設計流程圖,鞏固算法知識;活動二“判斷飛船能否升空”,使用單分支結構;活動三“求不同性別人群的最適宜運動心率”,使用雙分支結構來完成;拓展活動“求等級指數”了解多分支結構語句的用法。課時學情分析經過學習2.1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2.2做出判斷的分支第一課時,學生知道了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算法的表示(自然語言和流程圖表示算法)、算法的三種基本結構、賦值語句、數據類型、輸入輸出語句等知識點。本節課對Python語言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難度有了提升,學生總體思維活躍,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創設寬松的學習氣氛,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課時學習重點分支結構的基本思想分支結構實現語句的格式與功能課時學習難點分支語句的工作原理、格式和使用方法使用分支語句解決實際問題開放性學習環境海龜編輯器/IDLE(Python 3.7)、Word、PPT等數字化學習工具;教學課件與項目活動資料六、課時學習目標1.信息意識:培養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的思維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培養合作分享意識。2.計算思維:了解分支語句,通過活動掌握分支語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能夠使用分支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感受計算機程序在提高問題解決效率中的作用;養成利用計算思維分析問題的習慣,能夠選擇恰當的算法制定合理的解決措施。3.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夠靈活運用數字化資源和工具來有效管理學習過程;能夠運用算法和程序解決實際問題。七、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引出項目2) 根據體檢實際情況,引入情境。不同性別最適宜運動的心率是有區別的。那么如何設計算法,判斷各種人群的最適宜運動心率呢? 根據教師提示,學生分析如何設計條件“判斷用什么性別的最適宜運動心率計算公式”。 通過與上節課項目緊密相連的活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新授內容 (分支語句) 活動一 項目2:計算不同性別的最適宜運動心率 男女的最適宜運動心率計算公式是不同的。男性最適宜運動心率=(220-年齡-安靜心率)X (60%-80%)+安靜心率。女性最適宜運動心率=(210-年齡-安靜心率)X (60%-80%)+安靜心率 請你用分支結構編程實現計算不同性別的最適宜運動心率。 活動1:流程圖表示 請將流程圖補充完整。 學生思考如何使用流程圖表示分支結構。 通過判斷使用哪種性別的計算公式的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分支結構的格式與使用方法。新授內容 (分支語句) 活動二 知識點:分支語句 基本格式 單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 雙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 else : 語句或語句組 活動2: 【練習】 調試運行下列程序,觀察運行結果。 v=float(input("請輸入速度(千米/秒):")) if v>=7.91: print("飛船成功飛行! ") else: print("飛船不能升空! ") input("運行完畢,請按回車鍵退出...") 學生思考活動二,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學生根據題意設計流程圖。 學生根據流程圖與單分支結構格式補充完成活動二程序,并調試運行。 通過與活動一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使用分支結構解決問題,引入單分支結構。 在理解單分支結構的基礎上,學生能夠較為順利地理解雙分支語句。知識點:關系運算符 關系語句的條件“v>=7.91”表達式,一般稱為關系表達式。成立時為真(true),不成立時為假(false)。如:9>7為真,23==24為假。 常見的關系運算符如下: 【練習】 判斷下列關系表達式的值為真還是為假? 2>=3 5<10 ‘male’==‘male’ 21!=9 認真聽講并且思考,自己總結,并完成練習 及時練習,鞏固知識點,并嘗試運用任務驅動 (完成項目2的編程) 項目2終結程序:計算最適宜運動心率程序(分性別) 活動3: 【練習】 請將下列程序代碼補充完整,調試運行,并觀察運行結果。 age=float(input('請輸入age=')) #輸入年齡 HRrest=float(input(‘請輸入HRrest=’)) #輸入安靜心率 gender=input(“請輸入male or female :”) #輸入性別 if : #根據輸入的性別判斷 else: low=(n-age-HRrest)*0.6+HRrest #計算最適宜運行心率最低值 high=(n-age-HRrest)*0.8+HRrest #計算最適宜運行心率最低值 print('最適宜的心率是:',low,'~',high) #顯示最適宜運動心率范圍 input(“運行完畢,請按回車鍵退出...”) #屏幕暫停 學生根據流程圖和雙分支結構格式補全程序,并調試運行。 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思考,增強課堂活動氛圍。拓展知識 (多分支語句) 拓展:多分支語句 Python中使用if-elseif-else來處理多分支語句。下面為等級指數的多分支語句表示程序。 num=int(input(“請輸入答對題目數量:”)) If 0<=num<=3 : print(“青銅”) elseif 4<=num<=6 : print(“黃金”) elseif 7<=num<=8 : print(“王者”) else : print(“數值不正確”)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一步步引導學生,舉例學習分支語句,培養計算思維,并及時練習,鞏固知識點,嘗試運用,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課堂小結 分支結構 1.單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 2.雙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A else: 語句或語句組B 認真聽講并且思考 鞏固學生對本次課學習的知識。課后作業 對項目二程序進行修改,使其可以輸入年齡、安靜心率和運動后心率,并能依據最適宜運動心率公式輸出反饋結果,如“您的運動心率太低,請適當提高”“您的運動心率正好,請保持”“你的運動心率太高,請適當降低”。 完成作業 及時練習,鞏固知識點,并嘗試運用板書設計 2.2 做出判斷的分支 1.(關系)運算符、 2.(關系)表達式(值) 3.分支語句 單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 雙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A else: 語句或語句組B 多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A El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B El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C ...... else: 語句或語句組N反思:這節主要學習順序語句和分支語句,感覺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太多,而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僅有限而且更具有層次性。本堂課通過情境式引入,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式探究法等教學方法,感覺學生更容易接受。上課時,先通過創設情境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將生活中例子引入編程,引起共鳴。導入問題看似簡單,卻可以把學生直接帶入到本課的知識情境中。充分促進學生思考,解決問題。整節課主要按照四步驟進行:第一步:分析問題第二步:設計算法(流程圖)第三步:編寫程序第四步:調試運行針對本課重難點具體分析講解,通過學生熟悉的實例,幫助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了編程語句和語法規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目的明確,重點難點清晰,對于教學環節設計有所思考和條理,但是和同學互動較少,主要是在下課前交學習的文件,無法及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其次,教學形式比較中規中矩,沒有很好的亮點。再者,在備課時雖然已經將課分為兩次,但還是會內容過多,這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將課的內容在減少一部分,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最后,語言平淡,沒有高低起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