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 會動的玩具》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玩具會動的基本原理,如重力、彈力等。
學會觀察和分析玩具的動態特征,并能簡單描述。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嘗試制作簡單的會動玩具。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物展示和互動討論,引導學生探究玩具會動的秘密。
利用小組合作和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勵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不斷嘗試和改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感受美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通過制作會動的玩具,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引導學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學會分享和交流。
二、教學重點
玩具會動的基本原理和動態特征的分析。
學生動手制作會動玩具的實踐過程。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制作出既有趣又具創意的會動玩具。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會動的玩具實物、多媒體課件、制作材料和工具等。
學生準備:美術本、彩色筆、剪刀、膠水等制作工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教師出示一個神秘的箱子,里面裝著各種會動的玩具,讓學生猜猜看里面有什么。當學生看到玩具動起來的時候,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被激發出來。
提出問題: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玩玩具嗎?你們知道這些玩具為什么會動嗎?”引導學生思考玩具會動的原因。
引出課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出本課課題《會動的玩具》,并簡要介紹玩具會動的基本原理和種類。
(二)新課學習
觀察分析:教師展示各種會動的玩具實物,讓學生觀察并分析它們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形狀、顏色、材質等方面描述玩具的特征,并嘗試分析玩具會動的原因。
探究原理: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玩具會動的原理示意圖或動畫,幫助學生理解重力、彈力等概念。同時,通過簡單的實驗或演示,讓學生親身體驗玩具會動的過程。
創意設計:教師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一款自己的會動玩具。要求學生先畫出設計草圖,并標注出玩具的動態特征和制作材料。然后,小組內交流討論,互相評價和改進設計。
制作實踐: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草圖,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給予幫助和建議。在制作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斷創新。
調試完善:學生完成制作后,對玩具進行調試和完善。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使玩具更加有趣和穩定。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
(三)展示評價
作品展示: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放在指定的展示區域,供其他同學欣賞和評價。要求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的作品名稱、設計思路和制作過程。
互評互助:其他同學對展示的作品進行互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教師點評: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指出作品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
(四)拓展延伸
創意拓展: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將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到會動玩具的制作中,如科學原理、數學概念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環保理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會動玩具,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資源的習慣。同時,提醒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注意安全和衛生。
家庭作業: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與家長一起制作一款會動的玩具,并寫下制作過程和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六、板書設計
《9 會動的玩具》
玩具會動的基本原理:重力、彈力等
玩具的動態特征:形狀、顏色、材質等
制作步驟:設計草圖 → 選擇材料 → 制作實踐 → 調試完善
拓展延伸:創意拓展、環保理念、家庭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