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新秩序復習案【階段特征】政治特征:兩次世界大戰嚴重沖擊了世界秩序,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十月革命將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強大的蘇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突出貢獻,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取得巨大成果。經濟特征:蘇俄(聯)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逐步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面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開始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模式。國際金融領域一度崩潰,國際金本位制走向崩潰思想文化特征:列寧主義誕生,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人民反對暴力,向往和平,“非戰主義”成為潮流;經濟大危機后,凱恩斯主義代替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指導思想【知識梳理】考向1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醞釀(1)帝國主義階段: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3)主要矛盾: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4)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3.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4.三條戰線:英法軍隊與德軍對陣西線,德奧聯軍與俄軍在東線廝殺,奧軍與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在南線爭斗。其中西線是決定性戰場。5.五大戰役:馬恩河戰役標志德國“速決戰”破產,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6.擴大規模: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爭。7.結束:1918年11月11日,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8.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特別關注:北洋政府參加一戰的原因(1)從帝國主義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過慫恿中國參戰,一方面加強協約國方面的力量,孤立同盟國;另一方面,加強對華控制,進而擴大在華影響力。(2)從北洋軍閥角度來看,自從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參戰為名,向帝國主義大量借款,從而擴充自己的勢力,消滅異己,實現“武力統一”。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含義: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締結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建立起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內容:宰割德國,承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3.建立國聯(1)性質:國聯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作用:采用“全體一致”原則影響了作用的發揮。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特別關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中國的外交方略發生了重要轉變。巴黎和會期間,中國就山東問題據理力爭,將“以夷制夷”為基礎的既定方略轉變為訴諸國際法進行抗爭;華盛頓會議期間,中國又通過主動參與國際條約體系,運用國際法準則制衡列強的方略,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利益。以這兩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為起點,中國外交開始與現代國際政治逐步接軌。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1.亞洲新高潮:中國國共合作發動國民革命,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反荷蘭民族大起義,越南抗法斗爭,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1941年埃塞俄比亞擊敗意大利侵略軍,恢復了國家獨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罷工,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4.歷史影響(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2)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3)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專項訓練】1、歷史漫畫可以敘史解史。它往往針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使用夸張、比喻、寓意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歷史內容和相關歷史背景,以及作者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解釋與立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和平與未來的炮灰》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知識,以“《和平與未來的炮灰》賞析”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楚)考向2 俄國十月革命與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內容: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意義: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原因:二月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2.策略: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3.概況: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4.意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特別關注:十月革命的進程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背景: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武裝干涉,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2)目的: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3)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4)影響: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但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1)內容: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允許私營企業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引入外國資本。(2)影響: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3.蘇聯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4.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1)形成: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2)成就: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3)特點:經濟上,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4)影響①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②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影響了蘇聯的發展。【專項訓練】1.歷史事件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系,探尋不同歷史事件間的關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圖1 貝爾試用電話 圖2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圖3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裝攻占冬宮 圖4 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圖5德國進攻波蘭從材料中選取三幅相互關聯的圖片按時間排序,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關系作出合理解釋。(要求: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間 社會主義思想發展 政治現象19世紀早期 圣西門、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在謳歌工業革命的同時,反對私有制、主張公有制,但從未認真考慮過如何徹底解決現存社會的問題 歐洲爆發了三大工人運動19世紀中后期 《共產黨宣言》在肯定資產階級歷史貢獻的同時,堅信資本主義將因無產階級的斗爭而被推翻 巴黎公社建立20世紀初 列寧主義者認為帝國主義時代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者數國首先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 十月革命成功。共產國際成立20世紀20年代 毛澤東打破對俄國革命模式的迷信,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中國共產黨成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根據上述材料,概括出社會主義思想或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任一趨勢,并對此趨勢做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趨勢,闡述須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考向3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雅爾塔體系一、法西斯主義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1)背景:1929—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2)應對出路①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以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扭轉了危機,捍衛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②德國、意大利、日本則走上法西斯道路, 對外侵略擴張,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2.法西斯主義(1)特征: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2)表現: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日本發動戰爭,爭霸世界。3.戰爭策源地(1)亞洲: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1936年,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2)歐洲:1933年,德國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3)綏靖政策:《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總體歷程:經歷了從局部戰爭逐漸發展到全球戰爭的過程。2.局部爆發:從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3.全面爆發: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4.規模擴大: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12月7日,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8日,美國對日宣戰,同日,英國對日宣戰。5.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6.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7.影響(1)歐洲:遭受致命打擊,國力嚴重消耗。(2)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3)蘇聯:因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贏得很高威望。(4)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特別關注: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的政治基礎是《大西洋憲章》,經濟紐帶是《租借法》,形成標志是《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性質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組成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得出最重要的啟示是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作。三、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1)含義:反法西斯同盟國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2)內容: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托管殖民地及委任統治地,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成立聯合國。(3)評價①積極: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②消極: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2.聯合國(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2)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3)原則:“大國一致”。(4)作用: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專題訓練】1、《每日鏡報》與法西斯相關報道材料一 《每日鏡報》是英國發行時間最長的小報,內容上以社會新聞為主,具備偏向大眾化的內容和受眾定位,對德國法西斯的報道一定程度上能夠折射出當時英國社會對法西斯的認知。材料二 有人選取二戰初期《每日鏡報》對法西斯的報道,進行抽樣研究,整理出其報道框架如下《每日鏡報》對法西斯的報道框架 報道框架 報道內容(側重)“侵略—抵抗”框架 凸顯法西斯德國的對外侵略行徑,強調英國政府或第三國政府對德國最新舉動的表態,表明抵抗侵略、絕不屈服。此類框架多見于對法西斯德國政府的官方表態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中“壓迫—反抗”框架 法西斯德國政府對國內進行壓迫,包括德國猶太人、工人、婦女、兒童等多個群體,例如,德國要求流亡在外的德國猶太人回國服務軍事工業、要求母親盡可能多生育來為政府提供更多勞動力,而這些呼吁均未得到積極的反饋“分析—披露”框架 大多報道德國法西斯領導人先前不幸的個人經歷、自身扭曲的心理狀況,甚至是經醫院診斷的精神疾病“宣傳—回擊”框架 列舉法西斯德國政府進行虛假宣傳的言論,并逐一揭謊回擊。在駁斥謊言時,引用英國政府、第三國政府的表態,列舉與德國法西斯政府言論相悖的事實性證據,及德國內部反法西斯勢力的廣播——摘編自王行廣《〈每日鏡報〉二戰初期對法西斯報道的框架分析》依據材料一、材料二,結合所學,評析《每日鏡報》對法西斯的報道框架。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三幅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 維也納會議后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和中東領土變遷示意圖 北約和華約對峙示意圖材料二 在國際競爭中權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個或兩個國家,國家就擁有了支配國際體系的壟斷權力,那么這種霸權體系就形成了。競爭機制使市場上經濟力量分布和格局不斷發生深刻的變化,競爭優勢是流動的,是不斷從一國轉向另一國的。——據[美]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結合材料一地圖承載的歷史信息﹐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參考答案考向一1、《和平與未來的炮灰》賞析圖中漫畫反映了一戰后,英、法、美、意等國締結的凡爾賽體系,不能維系整個國際秩序的穩定。由圖中人物克里孟梭、威爾遜、勞合·喬治和奧蘭多可知,漫畫所指為1918年巴黎和會的召開。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巴黎和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對德國的嚴厲懲罰反而激起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情緒,埋下了二戰的伏筆。圖中立柱后面哭泣的小男孩形象和頭上文字,“1940年那些合格的應征入伍的人”意指20年后應征入伍的士兵們是未來的炮灰,表明畫家對未來戰爭可能爆發的擔憂。這幅漫畫反映出當時社會對《凡爾賽和約》的失望,凡爾賽體系雖然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但并未消除新戰爭的根源,體系下掩蓋的重重矛盾,再加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不能帶來和平,體系的崩潰不可避免。2.【示例】論題: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一戰中,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誕生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一戰后,民族自決的原則在殖民地傳播。如俄國的西部領土上出現了芬蘭、愛沙尼亞等國家;奧匈帝國領土上,出現了捷克斯洛伐克等新的國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大部分喪失;還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重創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客觀上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亞非拉地區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綜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沖擊了殖民主義勢力;促進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考向21.【示例1】貝爾試用電話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十月革命。電話是電氣時代的產物,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由于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國際局勢日益緊張,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薄弱的一環,一戰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引發了俄國十月革命。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一戰。【示例2】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于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十月革命爆發之后,蘇俄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探索,1922年,蘇聯成立后,先后實施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衛國戰爭取得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其他角度:如從貝爾試用電話、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德國進攻波蘭三者之間或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德國進攻波蘭之間的內在聯系角度進行說明亦可)評分說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參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過該題賦分。2.社會主義思想內容不斷豐富發展。十九世紀中期,《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成為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導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國際的誕生和發展,巴黎公社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嘗賦,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出現高潮。二十世紀早期,列寧主義誕生,在其指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際,開啟人類探索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共成立后,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同志將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毛澤東思想,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總結,馬克思主義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并最終取得勝利。考向31.報刊是再現現實世界的重要渠道,其對特定主題的報道體現了特定時空內對該主題的建構。報刊的報道可作為史料,反映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對某一話題的認知狀況。《每日鏡報》二戰初期對法西斯報道的框架,表明了英國社會對德國法西斯的認識程度。“侵略—抵抗”框架,聚焦于德國法西斯對外擴張屬性,主要表明英國政府已經看到德國法西斯的對外侵略特征,并表示堅決抵抗,絕不屈服的決心,有利于鼓舞英國人民反抗法西斯。“壓迫—反抗”框架,體現的是德國法西斯對內的壓迫和集權統治的罪惡,而德國政府的呼吁均未得到積極的反饋,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德國人民無聲的反抗,該框架揭示了法西斯德國政府強權政治和獨裁專制不得民心的形象。“分析—披露”框架,側重于對德國法西斯領導人進行剖析,從而推測他們信奉法西斯主義以及做出一系列舉動的緣由。該框架凸顯了法西斯主義的荒誕,諷刺了法西斯主義的存在毫無合法性可言。“宣傳—回擊”框架,側重于對德國法西斯發布信息的回擊,該框架下的報道是針對法西斯德國政府的宣傳做出的回應和揭露,體現了《每日鏡報》對德國“宣傳戰”的重視和應對,有利于引導英國和德國民眾認清德國法西斯真面目。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特征,對外侵略擴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由于是在二戰爆發后的初期,樣本中的報道對法西斯主義的主體性質和宣傳雖然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對德國法西斯興起的原因多歸結為領導人個人的心理狀況甚至精神問題,缺乏對法西斯主義興起的深層社會動因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爭的升級,對法西斯的認識才更為深刻和全面。綜上,對法西斯的認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經歷一個由模糊到逐漸清晰的歷史過程。2.觀點:世界秩序的形成是一兩個國家權力壟斷的結果而且霸權是流動的。說明:1815年,在打敗拿破侖的基礎上,英俄奧普等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形成維也納體系。該體系重新劃分了歐洲政治版圖,建立起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此后,英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確立了以英鎊為中心的金本位貨幣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英法美等國主持召開了巴黎和會,形成了凡爾賽體系。戰勝國重新劃分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此后,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法等歐洲國家;美蘇分別建立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兩極格局。戰后初期,美國憑借強大的實力,控制聯合國干涉別國內政,并建立起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總之,俄普奧、英法、美蘇等國依靠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優勢,在不同時期主導了一定時期的國際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