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 水到哪里去了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2.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科學探究目標: 1.初步經歷“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動。 科學態度目標: 1.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形成細致、客觀的觀察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意識到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學重點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2.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教學難點 初步經歷“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動。教學方法 講授法、示范法、討論法、練習法、任務驅動法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透明杯子、透明塑料薄膜、橡皮筋、透明塑料盒。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展示圖片并談話:水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液體。生活中的水還以哪些形態存在?它們是怎樣相互轉化的呢?水又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很多物質都能溶解在水里。正是由于水具有這種特性,動物、植物和人類才能夠生存在地球上。你想知道和水有關的哪些知識呢? 學生自由暢想并提問。 教師過渡:新的單元,我們來研究一下水吧,看看不同的物質在水中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2.教師提問:我們知道水是一種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水還可能有其他的形態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過渡:接下來請帶著問題,跟我一起進入本節課的科學探究吧! 【設計意圖】 在水的主題下,讓學生主動提感興趣的科學問題,激發學生對水的探究興趣。緊接著,開門見山,從圖片到聚焦的問題都指明了這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態。 二、探索新知 1.教師出示兩個生活場景的圖:擦黑板和洗手 提問:試著解釋這兩個現象,你認為水到哪里去了? 學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師點撥:水沒有消失,只是跑到了空氣當中。液態水變為水蒸氣, 發到空氣中,這就是蒸發。 3.教師提問:我們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現象? 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回答。 教師小結:消失的水洼、煮食物、晾衣服……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交流他們知道的有關水的知識。教師用生活中常見的兩組現象,讓學生交流并討論,為后續的探索活動埋下伏筆。教師在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將話題引向水的形態。 4.教師提問:怎么用實驗證明我們的解釋? 學生思考并回答。 介紹實驗步驟。 步驟一:向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標出水的高度。 步驟二:用塑料薄膜蓋好其中一個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個不蓋。 步驟三:把它們放到通風和向陽的位置。 步驟四:兩到三天后,觀察兩個杯子中水量的變化。 播放視頻,演示實驗過程。 學生觀看視頻,回顧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動手操作。 5.教師提問:你發現了什么現象呢? 學生觀察記錄并分享自己的發現。 教師小結:杯壁出現水珠;水量也有明顯減少。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 水會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這種現象叫做蒸發。 被密封的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杯蓋攔住了。 因此杯蓋和杯壁上有小水珠。 6.教師談話:你還能用其他實驗證明我們的解釋嗎? 學生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并分享交流。 教師呈現方案二: 將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盒中的變化。 7.教師提問:你又發現了什么現象呢? 學生觀察記錄并分享自己的發現。 教師小結:盆壁上出現水珠。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水珠是地面上的水蒸發而形成的水蒸氣。 水蒸氣在塑料盒的內壁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8.教師提問:水和水蒸氣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提煉觀點。 教師小結: 相同點:無色、無味、透明、會流動、無固定形狀。 不同點: 水:液態、看得見、較重、摸得著、有固定體積。 水蒸氣:氣態、看不見、較輕、摸不著、沒有固定體積。 【設計意圖】 兩個實驗:一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氣的特點,二是為了讓學生經歷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提醒學生控制好變量,如實驗一中兩個杯子大小、形狀一致,兩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體現公平,提醒學生做好標記,以便記錄下相應的實驗現象。最后一個部分是基于對水和水蒸氣的理解,利用維恩圖比較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課堂總結 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的知識? 學生交流并回顧。 教師總結: ①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②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提問互動的形式,學生回顧并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1.用濕布擦完黑板,水不見了。是由于水( )了。 A.凝結 B.蒸發 C.升華 答案:B 2.小明家的魚缸每隔一段時間水就會減少,大部分水被( )。 A.小魚喝了 B.流到魚缸外面去了 C.蒸發到空氣中去了 答案:C 3.天氣很熱,小明放學回家感到口渴,從冰箱里拿出一瓶飲料, 過了一會兒發現瓶子的外壁有一層水珠,這些水珠主要來自 ( )。 A.瓶子中的飲料 B.冰箱里的冰塊 C.冰箱外的空氣 D.小明手里的汗 答案:C教學反思 本次《水到哪里去了》科學課,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初步理解了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且水蒸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表現出濃厚興趣,積極觀察并嘗試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亮點在于,學生能通過實驗觀察,直觀感知水的蒸發過程,對科學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學生也學會了從多角度、多方式思考問題,觀察態度更加細致、客觀。 然而,不足之處在于部分學生對于水蒸氣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體會其無色無味的特性。此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加強。 針對以上問題,我建議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設計更多與水蒸氣相關的實驗和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其特性。同時,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時間,以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此外,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水資源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