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草藥認識中中草藥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目錄CONTENT壹什么是中草藥?貳中草藥的介紹壹什么是中草藥?中草藥中草藥(英文名: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貳中草藥的介紹中草藥1.丹參應用主治:活血祛瘀、清心除煩。用于月經不調:常與紅花、桃仁、益母草配伍肝脾腫大癥瘕積聚:與三棱、莪術、澤蘭、鱉甲配伍心腹刺痛:常與行氣之檀香、砂仁等配伍。中草藥2、芍藥(白芍)應用主治:平肝止痛。脅痛:(逍遙散)白術、當歸、柴胡配伍。養血調經(四物湯):穹、歸、芍、地 配置。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牛膝、代赭石、生地配伍。腹痛:芍藥甘草湯。痛泄:陳皮、防風、白術、芍藥配伍。中草藥3、枸杞子應用主治:滋補肝腎熟地、萸肉、山藥配伍。明目:菊花、地黃、決明子、桑葚子配伍。消渴:山藥、麥冬、生地、天花粉配伍。潤肺:麥冬、知母、貝母配伍。中草藥4、黃精應用主治: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脾胃虛弱:白術、山藥、白扁豆、沙參配伍。體倦乏力:黃芪、太子參配伍。食少燥咳、消渴等癥。中草藥5、桑葚子應用主治:滋陰補血,生津,潤腸。常用于陰虧血虛之眩暈、目暗、耳鳴、失眠、須發早白、消渴及腸燥便秘。中草藥6、薄荷應用主治: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風熱感冒:菊花、桑葉、桔梗、金銀花配伍。風溫:金銀花、板藍根、大青葉、牛蒡子配伍。初起頭痛:菊花、川穹、細辛、羌活、藁本配伍。風疹:蟬衣、升麻、葛根浮萍配伍。中草藥7、車前草應用主治: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水腫尿少:澤瀉、豬苓、冬瓜皮、老葫蘆配伍。熱淋澀痛:竹葉木通、石韋、甘草、滑石配伍。附:車前子,為車前草的成熟種子。功效:利水通淋、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中草藥8、大薊應用主治:涼血止血、散瘀消癰、利膽退黃。用于各種出血:藕節炭、蒲黃炭、側柏葉配伍。肝炎黃疸:茵陳、金錢草、垂盆草、梔子配伍中草藥9、雞冠花應用主治:收斂止血,止帶,止痢。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帶下,久痢不止。中草藥10、蟬蛻應用主治:疏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常用于外感風熱及溫病初期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肝經風熱引起的目赤、目翳、多淚。中草藥11、金銀花應用主治:清熱解毒。外感風熱、流感:連翹、板藍根、薄荷、菊花配伍。用于瘡、癰、癤腫,熱毒下痢。中草藥12、蒲公英應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治癰腫疔毒: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配伍。肺癰:魚腥草、蘆根、冬瓜仁配伍。腸癰:赤芍、丹皮、大黃配伍。濕熱黃疸及小便淋漓澀痛。中草藥13.馬齒筧應用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常用于濕熱泄痢及不痢濃血、火毒瘡癤。中草藥14.紫蘇應用主治: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蝦毒。常用于風寒感冒、妊娠嘔吐、進食魚蝦引起的腹痛、嘔吐等。中草藥15.刺蒺藜應用主治:平肝疏肝,祛風明目。用于肝陽上亢的頭痛、頭暈,風疹瘙癢,及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中草藥16.白花蛇舌草應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癰。常用于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等癥。中草藥17.艾葉應用主治: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常用于虛寒性出血、婦女崩漏下血、腹痛冷痛、月經不調等癥。中草藥18.魚腥草應用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排濃、利尿通淋。用于肺癰吐濃、熱淋、癰腫。中草藥19.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旱半夏)應用主治:和胃止嘔、燥濕祛痰、散結消腫。姜半夏降逆止嘔,法半夏燥濕化痰;故治脾濕而痰涎涌盛作嘔之寒痰多用姜半夏;清半夏辛燥之性大減,宜于體弱痰多,而寒濕較輕輕者用。旱半夏為常用中藥,溫寒化痰。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