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 語文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秋季
課題 文言文二則(《嚢螢夜讀》《鐵杵成針》)(第二課時)
教科書 書 名:統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學目標
1. 認識“卒”字,會寫“逢、卒”兩個字。 2、正確朗讀課文《鐵杵成針》,讀出節奏和韻味。 3、能運用擴詞法、借助注釋等方法理解句意。 4、感受人物身上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運用擴詞法、借助注釋等方法理解句意。
教學難點: 感受人物身上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總結學法 1.課前談話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囊螢夜讀》這則文言文,你又積累了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呢? 預設:可以用擴詞法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預設:我還知道學習文言文要先讀準字音,再讀好停頓,最后借助注釋,最后運用多種方法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小結:說得真好!看來,你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習得了方法,這就是真正的學習。這節課,我們繼續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鐵杵成針》。 二、學法遷移,正確朗讀 1.讀準字音 運用上節課我們積累的學習方法,自己試著讀一讀這則文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會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指導學生讀準“鐵杵、老媼、世傳、還卒業”的字音。) 2.讀出停頓 讀文言文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停頓,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文,指導學生關注停頓。)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 3.“卒”字教學 三、運用方法,理解句意 過渡:文章讀通了,理解意思就不難了。 (PPT出示學習要求) 1.借助多種方法,理解句子意思,完成課堂任務單上的學習任務。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的句子。 交流反饋,點撥方法: (PPT出示)“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1)方法一:擴詞。 例:世—世世代代;傳—傳說、流傳;成—完成; 棄—放棄。 (2)方法二:保留。 例:磨針溪、象耳山、李太白,是地名和人名,可以保留不譯。 點撥:在文言文中表示人名、地名、官職名、朝代名等詞語都保留不譯。 (3)方法三:調序。 例:讀書山中——在山中讀書。 點撥:特殊句式,在翻譯時要調換語序,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4)方法四:補充。 (PPT出示)“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例:過是溪——誰經過這條溪?聯系上下文可知是李白,所以翻譯時要補上去,即李白經過這條溪。 點撥:聯系上下文,翻譯時補充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 四、梳理順序,讀懂寫法 1.思考:①這件事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事情鐵杵成針起因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沒有完成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經過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位老婦人在那里磨一根鐵棒,于是就問老婦人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結果李白被這位老婦人的意志所感動,于是就回去完成學業。
(PPT出示課文圖片)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起因)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經過)太白感其意,還卒業。(結果) 總結: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這樣的寫法,你讀明白了嗎?其實,這樣的寫法也同樣可以用到我們現在的習作中,按事情發展順序寫,可以幫助我們把一件事寫清楚。 五、走進人物,感悟品質 1.從“未成,棄去”到“感其意,還卒業”,李白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呢?讓我們重回磨針溪,與同桌合作演一演當時的情景! 2.交流:此刻,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預設:我仿佛看到少年李白在磨針溪邊靜靜地看著老媼磨鐵杵,他想到要將這么粗的鐵棒磨成這么細的針,這得付出多少努力啊!盡管是如此的困難,但是老奶奶卻仍然堅持不放棄,真令人感動。 預設:李白由此想到自己半途而廢,未完成學業就放棄實在太不應該了。他覺得自己應該學習老奶奶那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于是他決定返回山中,完成學業。 3.故事雖短,卻意義非凡!鐵杵成針的故事也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悟,想象著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一起來試著背一背這則文言文。 4.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個故事真實發生過嗎? 預設:不是真實發生的事。粗粗的鐵棒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結合“世傳”這個詞可知,這個故事只是一個世代相傳的故事傳說,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做事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小結:是啊,不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但這個故事背后所傳達的道理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鐵杵成針”這個詞也常常用來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六、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親愛的同學們,當你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不妨想想少年李白的故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2、課下,請大家完成作業練習。作業練習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 語文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秋季
課題 文言文二則(《嚢螢夜讀》《鐵杵成針》)(第二課時)
教科書 書 名:統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業練習
1.說說“鐵杵成針”這個成語的意思。 “鐵杵成針”是指把鐵棒磨成針,這個成語表示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生活中有類似“鐵杵成針”的事例嗎?和同學分享一下。 (參考答案:答案不唯一,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即可。) 3.“懸梁刺股、鐵杵成針、程門立雪、手不釋卷”這些成語都與古人讀書求學有關,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到兩個成語故事,讀一讀,再講給同學聽。學習任務單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 語文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秋季
課題 文言文二則(《嚢螢夜讀》《鐵杵成針》)(第二課時)
教科書 書 名:統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習目標
1. 認識“卒”字,會寫“逢、卒”兩個字。 2、正確朗讀課文《鐵杵成針》,讀出節奏和韻味。 3、能運用擴詞法、借助注釋等方法理解句意。 4、感受人物身上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課前學習任務
一、理解意思。 世傳:________ 棄:________ 去:________ 欲:________ 二、資料搜集 搜集關于少年李白的資料。 三、閱讀思考 1.這則文言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這則文言文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參考答案] 一:世代相傳,放棄,離開,想要 二:略 三:文章寫少年李白在山中讀書,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他路過磨針溪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李白被老婦人的意志所感動,回去完成學業。這則文言文想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堅持不懈,不要半途而廢。
課上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一】
1、學法遷移,正確讀文 正確朗讀文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學習任務二】 1、理解“卒”字的意思 “卒”字大致有三種意思:①完成,終結;②死亡;③差役,士兵。在本文中,“卒”是完成的意思。
【學習任務三】 1、借助多種方法,理解句子意思,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的句子。
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2、思考: ①這件事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事情鐵杵成針起因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經過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位老婦人在那里磨一根鐵棒,于是就問老婦人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結果李白被這位老婦人的意志所感動,于是就回去完成學業。
3、討論:同學們,你們覺得《鐵杵成針》是個真實的故事嗎? 這個故事并不一定真實,這則文言文是想用少年李白的故事,激勵我們堅持不懈的做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推薦的學習資源
1. 國家中小學課程資源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