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海陸變遷第2課時學習目標1.運用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認識并解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現象。2.通過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3.◎重點:通過讀圖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能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預習導學】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1.20世紀60年代,在 的基礎上,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1)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 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的。 (2)各板塊處在不斷的 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 現象。 (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相對 ,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的地殼比較 。 3.寫出下面板塊的名稱。① 板塊,② 板塊, ③ 板塊,④ 板塊, ⑤ 板塊,⑥ 板塊, ⑦ 板塊。 4.閱讀課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后,完成表格。板塊運 動形式 張裂 擠壓形成 地貌 或 、 或 等 舉例 說明 如 、 如世界上著名的兩大山系:橫貫亞歐大陸南部的 和由 、 等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 【合作探究】1.讀教材圖3-2-5“世界板塊的分布”,找出七大板塊的范圍,看看印度半島所處的板塊,你有什么發現 2.認真閱讀教材圖3-2-5“世界板塊的分布”和圖3-2-8“海陸變遷”,嘗試解釋東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3.認真閱讀教材,并參考教材圖3-2-5“世界板塊的分布”、圖3-2-6“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和圖3-2-8“海陸變遷”,嘗試用板塊運動學說解釋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及變化情況,完成表格。地理事 物名稱 形成原因 變化情況紅海 與 張裂 面積不斷 地中海 和 擠壓 面積不斷 安第 斯山脈 南極洲板塊與南美板塊擠壓 海拔不斷 喜馬拉 雅山脈 和 擠壓 海拔不斷升高4.學以致用當地震來臨時,如果你在家、學校、公共場合,你應該怎么辦 【答案】知識點 板塊運動1.大陸漂移學說2.(1)七大(2)運動 漂移(3)穩定 活躍3.北美 歐亞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南極洲南美4.裂谷 海洋 高山 島鏈 海溝 東非大裂谷 紅海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落基山脈 安第斯山脈【答案】1.可以請學生在地圖上指認七大板塊的范圍。印度半島雖然在亞歐大陸上,屬于亞洲,但是在板塊劃分中卻屬于印度洋板塊。2.東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是由于板塊之間的張裂運動而形成的。3.印度洋板塊 非洲板塊 增大 非洲板塊 歐亞板塊 縮小 升高 歐亞板塊 印度洋板塊4.教師點撥:重點是對地震的預防與應對措施。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在戶外,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發生地震時,不能使用電梯;上課時發生了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