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第3課《地球的形狀》將研究視角投放到地球上,但是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經歷了幾次歷史性的飛躍,這里不僅是搜集證據、表達交流的過程,更是對地球認知歷史的重演過程。教師要帶領學生回到古代,重演人類是怎樣一點點認識地球形狀的。教學可通過時間軸的順序展開,我國古代的“天圓地方”是符合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的,現在來看也是和肉眼觀察的直接經驗相符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許多新的事實被人們發現:在海邊,人們用望遠鏡觀察遠方來的帆船,發現總是先看到桅桿頂,然后才看到船身;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在觀察月食時,發現月球表面上地球的影子是圓的;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帶領船隊朝著一個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隊回到了出發地;直到現代,人們從太空拍攝到地球的照片,充分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展開研究,并能正確講述證據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提升表達交流能力。學習目標 (1)以時間順序為線索,感受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知過程,通過眾多證據逐漸發現地球是一個球體。 (2)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轉。 (3)列舉生活中常見現象與地球形狀的關系,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過科學探究達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和深入,甚至會發展變化。教學準備 (1)材料準備:籃球、小帆船模型、紙筒、雜志、有關地球形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等。 (2)活動場地:在教室內或實驗室內均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 入 新 課 師:我們人類和很多動植物都生活在地球上,聰明的祖先一直在探究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這經歷了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師: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天像一個鍋,是半圓的;地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 (出示圖片) 古巴比倫人認為大地如龜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環繞著海水,天空是個渾圓的巨大天罩。 (出示圖片) 師:對這樣的看法你有什么質疑的? 生:地球很大,向遠處看的時候,天還真的就像個大鍋蓋蓋在地上一樣。 師:遠古年代,人們只能依靠肉眼所見來對地球的形狀進行判斷,所以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這也是符合人們觀察到的現象的。 師:古人除了觀察大地以外,還長期觀察天空中的太陽、月球等天體,你認為他們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呢? 生1:有可能想,太陽、月球都是球體,我們的大地也可能和他們一樣是個球體吧。 生2:古人還認為月亮上面也住著人呢。 通過古人對地球的認識“天圓地方”,提出問題: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事實證據 師: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知道了地球是個球體。古人和我們一樣有很多的疑問,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找到更多的證據,有什么證據證明我們所在的大地是個球體呢?古人都看到了哪些現象,根據現象他們是如何思考地球的形狀的。你認同他的看法嗎? 實驗一: 師:觀察海邊行駛的帆船,能說明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 1.用橡皮泥做一只帆船,插一根彩色小棒作為桅桿。 2.用地球儀模擬地球,讓帆船在地球儀上移動模擬航行,觀察帆船進港和出港的情況。 3.讓帆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擬航行。 4.比較并解釋帆船在地球儀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時所觀察到的不同現象,據此猜測地球的形狀。 師:通過實驗對比,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是怎樣移動的? 生1:我們通過讓帆船在地球儀上模擬進港和出港,發現了由于帆船沿著球體航行,帆船進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彩色小棒) ,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時看見的情況則相反。 生2:我們組把帆船放在水平桌面上模擬航行,一直能夠同時看見“桅桿”(彩色小棒)和船身。 師:那也就是說,我們通過這個實驗發現帆船從遠處駛來,我們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這說明地球表面是彎曲的,不是平坦的。 實驗二: 師:觀察麥哲倫環球航線圖,能說明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 1.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白紙,仿照地圖上麥哲倫的航線在紙上畫下來 2.把畫有麥哲倫環球航線的地圖折成一個圓 (出示航行圖片)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當我卷成圓筒的時候,起點和重點重合了。 師:這個實驗中我們發現從出發點一直向前最終又回到了起點,說明地球是球體。 生:這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也可能是個圓柱..... 師:這位同學的疑問非常好,這說明我們還需要找到其他的證據來證明,生活中,我們也要像這位同學一樣,善于思考,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我們繼續尋找更多的證據。 學生通過自己實驗,理解地球是一個球體。 通過大量的實施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二)表達交流 證據三: 師:(出示圖片) 師: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形的事實,做出了“地球是個球體”的推測。 證據四: (出示圖片) 師: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第一次在遙遠的太空觀察到了地球。 2003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了14圈。 偉大的宇航員從太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是個球體。 師:你對地球的了解有哪些呢? 生1: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它在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轉。 生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目前對地球形狀的測定,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標準的正球體。 生3:其實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橢圓球體。 師:看來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更多有關于地球的信息,在地球的周圍還有很多星體 (出示圖片) 師:地球與月球構成了一個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對于地球的繞轉運動。 學生通過事例,理解地球是一個球體。 通過大量的實施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