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動物需要食物一、教學目標1了解不同動物所需要的食物種類,知道動物有不同的食性。2.知道動物從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存。3.了解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常見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維持動物生存的作用。4.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對現象發生的原因做出假設。5.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動物要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以滿足自身需要,分析動物從食物中能獲得哪些營養物質。教學難點: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常見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維持動物生存的作用。三、教學過程復習導入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動物生存需要哪些條件動物需要空氣:用肺呼吸。用鰓呼吸動物需要水分:直接獲取、從食物中獲取。提問:動物生存除了需要水分和空氣,你覺得還需要什么?(陽光、食物……)引出課題:動物需要食物。新知探索活動1:動物吃什么講述:動物的生存依賴于食物,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并不相同。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記錄身邊動物,比如鳥、青蛙、螞蟻、蝸牛等,觀察它們的食物學生舉例。教師舉例:獅子通常捕食比較大的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等。牛羊主要吃草、樹葉。鳥的食性很雜,許多食物它們都吃,如小米、麥粒、豆類,也以昆蟲為主要食物。雞、鴨喜歡吃麥麩、小米、菜葉、玉米、大米、剩飯和菜葉等。另外,雞還要吃小石子(或沙)。螞蟻的食性很雜,許多食物它們都吃,如小米、麥粒、豆類,也以昆蟲為主要食物。蝸牛主要以植物莖葉、花果及根為食,雜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小結:有的動物主要以植物為食,有的動物則以其他動物為食,還有的動物食性較雜,既吃植物,也吃其他動物。分類:有些動物主要以植物為食物,叫植食性動物,如:馬、牛、羊。有些動物以其他動物為食物,稱為肉食性動物,如:老虎、獅子。有些動物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動物性食物,稱為雜食性動物。如:狗、螞蟻、老鼠等。判斷動物的食性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食物中的營養:糖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水分。動物要不斷地從外界攝取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生長、運動以及維持體溫等需要。不同的動物食用不同的食物,攝取的營養也不同。活動2:季節變化與動物的食物思考:燕子為什么在冬天會飛往南方?羚羊為什么要不辭辛勞的遷徙?黑熊為什么要在冬天休眠?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嘗試解釋。解釋:燕子過冬時會成群的向南方飛去,因為冬天南方比較暖和,還有很多蟲子,食物相對充足。大雁也會遷徙。羚羊遷徙為了尋求水源和青草。和羚羊一樣非洲角馬在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里,向北部遷徙。黑熊秋天會大量進食,以準備冬眠會吃大量食物將脂肪儲存起來,整個冬季蟄伏洞中,不吃不動,處于半睡眠狀態。蛇、青蛙也會冬眠以減少食物的消耗小結:當季節變化時,動物的食物種類和數量也可能會發生變化。有些動物會向食物豐盛的地方遷移,減少季節變化帶來的影響;有些動物會在食物匱乏時減少活動,甚至體眠。為了應對寒冷的冬季里食物減少,許多動物都有自己的過冬方式。常見的方式就是遷徙、休眠和冬藏。拓展實踐去動物園進行調查,了解常見動物的食性,并嘗試按照食性對它們進行分類作業練習:1.動物的生存依賴于( ),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并( )。2.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例如( )、( )( )( )( )( )3.按照食物的種類不同,可以把動物分為( )性動物, ( )性動物和( )性動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