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5 巴西學習目標1.能夠在地圖上找到巴西,說明其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特征及主要地形區。2.依據資料分析巴西的人種構成和文化特征。3.運用相關資料分析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討論其保護措施。◎重難點:依據圖文資料分析巴西發展工農業的有利條件,探究其工農業發展成就。【預習導學】知識點一:種族構成復雜 1.巴西是南美洲 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2.巴西的人口種族構成十分復雜,原住民是 ,現在 比例不斷增加。 知識點二:發展中的工農業 1.農業(1)發展條件:氣候 ,可耕地多, 豐富。 (2)農作物:咖啡、 、柑橘等經濟作物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糧食作物大豆、 、水稻的產量已躋身世界前列。 (3)畜牧業:牛的飼養量和牛肉產量均居世界第 位;豬的存欄量居世界第 位。 2.工業(1)發展條件:礦產資源豐富,其中 的儲量大,質量優。 (2)該國與巴拉圭共同修建了 水電站。 (3)工業分布:主要分布在 、圣保羅等城市。 (4)工業部門:鋼鐵、 、機械和 等。 知識點三:熱帶雨林的保護 1.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是 ,其流域內分布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 ,其中60%分布在 境內。 2.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巴西致力于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在熱帶雨林中建設 、開采礦山、修建 等毀壞了大量雨林,此外,當地農民原始的 耕作方式,也是造成熱帶雨林被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 【合作探究】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圖甲中適當位置填注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根據圖乙中的圖例找出巴西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結合巴西自然環境,分析其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的有利條件。(2)結合課本內容,思考回答課本P85活動題。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熱帶雨林的作用示意圖 材料二 1970年,巴西總統為了解決東北部的貧困問題,做出了一個最可悲的決策:開發亞馬孫地區。這一決策使該地區每年約有8萬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1969~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亞馬孫地區的森林被毀掉了11萬多平方千米,巴西的森林面積同400年前相比,整整減少了一半。(1)根據材料一,分析總結熱帶雨林在經濟和環境方面的效益。(2)結合課本內容和材料二,分析熱帶雨林遭受了哪些形式的破壞。現在有什么保護措施。3.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 “當地居民”“世界環保組織官員”“政府官員”“開發商”,分角色討論:面對砍伐熱帶雨林的現象,你有什么看法 4.作為一名旅游者,假如你在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中迷路了,你該怎樣辨別方向或自救 【參考答案】知識點一 種族構成復雜1.面積2.印第安人 混血種人知識點二 發展中的工農業1.(1)濕潤 水資源(2)甘蔗 玉米(3)二 三2.(1)鐵礦石(2)伊泰普(3)里約熱內盧(4)汽車 飛機知識點三 熱帶雨林的保護1.亞馬孫河 熱帶雨林 巴西2.農牧場 公路 燒荒【參考答案】1.(1)填圖略。根據圖例可知,巴西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有咖啡、甘蔗、香蕉、劍麻等。巴西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地形平坦,耕地廣闊,水源充足,因此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2)①由圖可知,巴西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里約熱內盧、圣保羅、巴西利亞、貝洛奧里藏特等城市。②由圖可知,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尤其以東南沿海最為集中。這些地區工業發達,吸引了大量人口,城市發展迅速,從而成為人口和城市密集地區。③這里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開發較早,經濟發達。這也是人口、城市集中的重要因素。2.(1)①經濟價值:提供木材。②環境效益:調節全球氣候;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被稱為“地球之肺”。(2)①熱帶雨林的破壞形式:在雨林地區修建公路,建立農場和牧場,開采礦產,建設城鎮,等等。②熱帶雨林的保護措施:建立各種形式的保護區,采用高科技手段檢測雨林的變化,從發達國家獲取資金來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3.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既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效益,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4.亞馬孫雨林樹木都特別高大,遮擋住大片陽光,所以雨林里很陰濕,在陰濕環境中苔蘚生長旺盛,而苔蘚對于光和溫度非常敏感,所以苔蘚是長在樹的北面的,可以以此辨別方向。亞馬孫雨林面積特別大,所以一時半會走不出去,而且也沒有信號,無法求救,所以首先你要保證好自己的安全,然后你順著河流的流向,下游也許會有人家,你可以借助此走出雨林。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