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中/國/神/話/故/事《山海經》中國傳統(tǒng)故事山海經讀書分享PPT目錄《山海經》簡介壹《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山海經》簡介壹中/國/神/話/故/事《山海經》簡介壹《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山海經》簡介壹《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大禹、伯益所作。現(xiàn)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zhàn)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山海經》簡介壹《山海經》現(xiàn)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山海經》簡介壹《山海經》18卷山經第一卷 南山經第二卷 西山經第三卷 北山經第四卷 東山經第五卷 中山經海經第一卷 海外南經第二卷 海外西經第三卷 海外北經第四卷 海外東經第五卷 海內南經第六卷 海內西經第七卷 海內北經第八卷 海內東經第九卷 大荒東經第十卷 大荒南經第十一卷 大荒西經第十二卷 大荒北經第十三卷 海內經《山海經》主要內容貳中/國/神/話/故/事《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山海經》主要內容《山海經》地圖《山海經》中的異獸《山海經》中的神話《山海經》中的歷史《山海經》與歷法《山海經》與占卜《山海經》與醫(yī)藥《山海經》密碼《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異獸】蠃魚【原文】 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①;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占卜?類似記載甚多) 【注釋】 ①黃貝:據(jù)古人說是一種甲蟲,肉如蝌蚪,但有頭也有尾巴。 【譯文】 邽山,蒙水從這座山發(fā)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著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發(fā)出的聲音像鴛鴦鳥鳴叫,在哪個地方出現(xiàn)那里就會有水災。《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異獸】蠃魚【原文】 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是座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fā)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野獸,名稱是蠱雕,形狀像普通的雕鷹卻頭上長角,發(fā)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異獸】九尾狐【原文】 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醫(yī)藥?類似記載甚多) 【譯文】 青丘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貍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山海經》主要內容貳【梼杌】 拼音 táo wù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梼杌很像虎,毛長,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tài)度兇惡的人。相傳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梼杌后來也成了四兇之一。后來“梼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tài)度兇惡之人。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山海經》主要內容貳【饕餮】讀音tāo tiè 是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 。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撐死。后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獬豸】 xiè zhì 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fā)現(xiàn)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狴犴】 Bì'àn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zhí)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huán)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天祿識余·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夔】 讀音:kuí (二聲)《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jù)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zhàn)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制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殺 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yè) 所以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么神奇了。《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異獸】 青鳥 神話傳說中為 西王母 取食傳信的神鳥。《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 ,三青鳥居之。” 郭璞 注:“三青鳥主為 西 王母 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象征】:青鳥象征著幸福,在西方還代表快樂《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異獸】 比翼鳥 《山海經·海外南經》:“比翼鳥在(結匈國)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又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異獸】兕 讀音:sì《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這樣的兩段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說文》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神話】精衛(wèi)填海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鴞。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神話】 刑天舞干戚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形天。 據(jù)《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后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陶淵明《讀山海經》:精衛(wèi)銜微石,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神話】夸父追日《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陶淵明《讀山海經》: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神話】西王母《西次三經》:“玉山,是西王母的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同,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處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明侖虛北。”《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神話】藐姑射之山《海內北經》: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huán)之。《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山海經》主要內容貳【神話】旱魃《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黃帝與蚩尤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但她所在的地方滴雨不下,故主持耕種的田祖叔均報告黃帝,皇帝便將她安置在赤水之北,不得亂動。但旱魃不安分,常四處逃逸。因此,她所到之處,百姓只好舉行逐旱魃的活動。《山海經》主要內容貳【歷史】黃帝戰(zhàn)蚩尤《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黃帝與蚩尤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歷史】大禹治水《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山海經》主要內容貳【歷法】羲和浴日《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實際上揭示的是堯舜禹時代使用一年十個月的太陽歷的史事。【歷法】常羲浴月《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實際上揭示的是夏代開始使用一年十二月的太陰歷的史事。《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山海經密碼】人體內景圖?山海經涉及美洲地圖?《失落的天書》:物候的季節(jié)性規(guī)律。《連山》、《歸藏》?山海經揭秘:《山海經》是《連山》;《大荒經》是《歸藏》《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內景圖《中山經》記載的十二條山脈,與《東山經》《西山經》《南山經》《北山經》記載的山脈一起是二十七條山脈,這與人體十二正經,以及一共二十七條經絡相一致。《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內景圖】鳳凰【原文】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①,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②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注釋】 ①風皇:同“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據(jù)古人說,它的形狀是雞的頭,蛇的脖頸,燕子的下頷,烏龜?shù)谋常~的尾巴,五彩顏色,高六尺左右。 ②膺:胸。 【譯文】 丹穴山,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普通的雞,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稱是鳳凰,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的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羲”字的形狀,背部的花紋是 “禮”字的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的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的形狀。這種叫做鳳凰的鳥,吃喝很自然從容,常常是自各兒邊唱邊舞,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太平。《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內景圖】 青龍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于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征,而比較明確的定形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征與代表。在東方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話里,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內景圖】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zhàn)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fā)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內景圖】玄武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shù)节らg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后,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內景圖】朱雀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講鳳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lián)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美洲地圖】人們發(fā)現(xiàn),《山海經》中,《南山經》已寫到浙江紹興界:“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晉代郭璞注云:會稽之山,“今在會稽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而會稽正是現(xiàn)在紹興的古稱。而《北山經》則寫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 沱河:“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而《東山經》中所到四條山脈多無可考,因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何來四列山脈,默茨所說的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東山經》所列的山脈。于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過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默茨歷經艱難險阻,踏勘的結果是: 《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美洲地圖】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第二列山脈,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第四列山脈,起于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合。《山海經》主要內容貳【密碼之美洲地圖】于是默茨宣告:“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jù)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后記《山海經》現(xiàn)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明朝王崇慶的《山海經釋義》、楊慎的《山海經補注》、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清朝吳承志的《山海經地理今釋》、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民國以后以袁珂的《山海經校注》最流行,研究《山海經》者必須讀袁書。山海經圖古山海經有圖,淵明詩「流觀山海圖」。但山海經漢古圖已失,今存山海經圖繪于明清,(明)胡文煥有《山海經圖》,(清)有《增補繪像山海經廣注》。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昌儀,從現(xiàn)存的九種山海經圖本中選出1000幅山海經圖,配合山海經文字,著《古本山海經圖說》。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一般每條目附二圖,有的條目多達四圖,每條附詳細解說,是當前最完備的山海經圖本。中/國/神/話/故/事《山海經》中國傳統(tǒng)故事山海經讀書分享PPT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