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 學 分 組 實 驗 教 案授課人:實驗名稱 1.1種子發芽實驗實驗目的 使用對比實驗方法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研究種子發芽所需條件的過程。重點 能夠科學地設計對比實驗,研究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難點 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設置對比實驗中的公平條件。授課時間 2.25-3.1實驗器材 綠豆種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紙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標簽、記錄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內容與過程(一)完成實驗計劃的設計 1.請你以種子發芽是否需要土壤為例,小組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2.生交流并完成實驗記錄單。(文字描述、畫圖形式、圖文結合的方式) 3.明確實驗方法: (1)不錯的建議,分成兩組實驗。為什么要設計成兩組實驗呢? (2)研討:如果這兩組的綠豆都發芽了,說明什么?如果沒有土的一組綠豆沒有發芽,而有土的一組綠豆發芽了,說明什么? 4.全班共同討論實驗方案: 研討:放多少比較合適?為什么? (2)兩組實驗都應該得到相同的水,而且是適量的水。 (3)兩組實驗應該放在相同的地方,這個環境是適宜種子發芽的…… 5.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實驗計劃并匯報交流。 提出的問題 綠豆種子必須在土壤里才能發芽嗎? 推測 綠豆種子必須在土壤里才能發芽。 相同的條件 水、溫度、空氣、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等。 不同的條件 有無土壤 實驗方法 1號組種子種在土壤中,保持濕潤(實驗組);2號組種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濕潤(對照組)。這個實驗至少要兩個小組同時進行。 6.小組完善并修改實驗計劃。 7.歸納小結:我們把這種實驗組和對照組同時進行實驗,最后對比兩組實驗結果的實驗方法稱為對比實驗。對比實驗要注意對照組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與實驗組相同。 (二)學習實驗操作方法 1.根據實驗計劃完成相應實驗:播放視頻自行學習實驗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項。 2.生匯報交流注意事項。 (三)生根據材料進行對比實驗 [材料準備:干土壤、濕土壤、滴管、水、綠豆種子若干、玻璃皿、紙、標簽紙、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紙杯、小勺、水槽、實驗計劃表] 1.明確本節課研究的主題:研究水、陽光與種子發芽的對比實驗。 2.每組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水或陽光),選擇下列的材料設計實驗,實驗計劃完成后到材料區選取材料進行實驗。 3.小組合作設計實驗計劃并選取材料進行實驗。 4.分組匯報交流:同學根據自己的設計匯報,其他組評價并補充。科 學 分 組 實 驗 教 案授課人:實驗名稱 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實驗目的 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并在與同學的交流研討中得出科學的結論。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土壤和陽光不是綠豆種子發芽的必要條件,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難點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授課時間 3.4-3.8實驗器材 綠豆發芽實驗裝置、實驗信息記錄表。內容與過程活動一:組內交流數據,整理發現。 1.現在請同學們整理實驗數據,先獨立思考,然后組內交流以下三個問題。 (1)兩組的實驗數據有什么不同? (2)實驗結論和我們的預測一樣嗎? (3)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活動二:相同實驗小組間交流。 1.哪一小組率先來分享小組交流結果? 2.其他小組不但要認真傾聽,而且還要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填寫統計表哦! 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 )的實驗記錄 改變的條件種子總數已發芽數未發芽數我們的解釋1號組( )2號組( )備注:表中1號組與2號組直接寫實驗中改變的條件。 3.小組匯報結束后,提問:相同實驗的小組實驗現象一樣嗎?實驗結論一樣嗎? 4.如果出現不一樣地回答,教師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不一樣?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活動三:不同實驗小組間交流。 1.邀請學生將相同實驗的數據匯總表呈現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數據。 2.提問:我們統計的是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什么的實驗? 3.提問:從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4.提問:支持我們研究結論的證據是什么? 5.根據全班同學的實驗結果,總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 活動四:查閱資料,確認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 1.提問:通過觀察綠豆發芽過程圖,以及閱讀種子發芽基本條件的參考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科 學 分 組 實 驗 教 案授課人:實驗名稱 1.3綠豆苗的生長實驗目的 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在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對比觀察并記錄。重點 設計綠豆苗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方案。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授課時間 3.4-3.8實驗器材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兩盆長勢差不多的綠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內容與過程實驗研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一)小組設計實驗計劃 1.小組討論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的實驗計劃。這個對比實驗中,需要改變的條件和保持不變的條件分別有哪些? 2.師生討論:我們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改變光照條件?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如何控制光照這一因素。 3.學生操作。 (二)觀察記錄實驗中的現象 1.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觀察比較來知道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呢? 2.實驗至少需要一周時間,先觀察教師課前一周做的實驗視頻和對比照片,交流討論。 3.匯報交流,得出實驗結論:有陽光照射的綠豆苗長得好,綠豆苗生長需要陽光。科 學 分 組 實 驗 教 案授課人:實驗名稱 1.4蚯蚓的選擇實驗目的 通過控制變量開展對比實驗研究,探尋蚯蚓對光、水分等條件的需求。重點 知道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難點 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授課時間 3.11-3.15實驗器材 1個長方形盒子(帶一邊鏤空的蓋子,內側黑色)、1個底部鋪滿干土的長方形盒子(帶蓋,內側黑色)、1杯水、1個滴管、手電筒、計時器、蚯蚓10條、1雙一次性手套。內容與過程同時進行兩個實驗 1.實驗指導 (1)蚯蚓對水分的選擇實驗 [材料準備:一個長方形盒子、干燥的泥土、濕潤的泥土、10條蚯蚓、手套(可無)。] 實驗方法:找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在盒子的兩端分別鋪上一層泥土,一端鋪濕潤的,一端鋪干燥的。將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3次,并記錄下我們在實驗中獲得的信息。 學生實驗并完成實驗單記錄。 (2)蚯蚓對光的選擇實驗 提問: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蚯蚓適宜明亮還是黑暗的生活環境? 提問: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 [材料準備:10條蚯蚓、一個長方形帶蓋盒子、黑色記號筆、剪刀、吸水紙。] 實驗方法:找一個長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將盒蓋的一端剪掉一塊,在盒子底部鋪上吸水紙。將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內黑暗與明亮的交界處,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3次,并記錄下我們在實驗中獲得的信息。 2.分組實驗并記錄。 3.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交流反饋。科 學 分 組 實 驗 教 案授課人:實驗名稱 1.6食物鏈和食物網實驗目的 能夠通過“模型”的觀察、分析與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重點 引領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建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科學概念。難點 引領學生在建構食物鏈概念時要從植物開始,明白箭頭指向的含義。授課時間 3.18-3.22實驗器材 一次性紙杯(分別打印有落葉、瓢蟲、蜘蛛、蝸牛、蟋蟀、蚯蚓、蚜蟲、綠豆苗、小草、小鳥)內容與過程食物鏈與食物網 教學準備:一次性紙杯(分別打印有落葉、瓢蟲、蜘蛛、蝸牛、蟋蟀、蚯蚓、蚜蟲、綠豆苗、小草、小鳥) 1.基于學生之前的研討活動展開追問:“你們是否在綠豆苗上找到過被動物吃過的痕跡?你們認為可能會是什么動物造成的?” 2.從學生匯報中提煉出最有可能吃綠豆苗的動物,如蚜蟲,并從動物生存對物質、能量的需求方面提問,如“蚜蟲能從綠豆苗的葉子里獲得什么?蚜蟲可能又會被誰吃掉?” 3.在學生掌握食物鏈概念的基礎上,出示更多在綠豆苗叢中的植物或動物,要求學生從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鏈,并引導學生用套筒游戲表示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4.為學生提供打印有綠豆苗叢中多種動植物圖片或者文字的A4紙,并提供這些生物的食性介紹資料,如下所示。 學生根據生物間的食物關系,用畫箭頭的方式表示里面的食物鏈,如果兩種生物間已經有箭頭鏈接了,畫第二條食物鏈時就不再畫箭頭了。接著通過展示學生的成果,介紹這種多條食物鏈構成了網狀的食物關系圖被稱為“食物網”。 5.有的小朋友覺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消失,你覺得他這樣的想法對嗎?會對其他生物會有什么影響嗎?科 學 分 組 實 驗 教 案授課人:實驗名稱 1.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實驗目的 能夠觀察池塘的生物環境圖片資料,分析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等因素。 能夠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重點 理解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并以此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瓶。難點 論述生態瓶的設計理由,通過論證完善設計圖,制作生態瓶并堅持觀察記錄反思。授課時間 3.18-3.22實驗器材 生態瓶、生物、非生物內容與過程1.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 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班級記錄表觀察綠豆苗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 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學生交流:基于自身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來舉例說一說 “我們知道的生態系統”。 教師可以出示草原、大海、森林等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不同區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2.設計一個模擬池塘生態系統的生態瓶 (1)明確生態瓶的設計要求:生態瓶里面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能平衡和諧地生存下去。 (2)選擇合適的材料 提供相應的材料(鰱魚、泥鰍、鯽魚、小龍蝦、田螺、黑藻、金魚藻、水葫蘆、沙子、石頭、池塘水、自來水) 思考并交流研討:生態瓶中非生物環境是怎樣的?選擇自來水還是池塘水?這樣選擇的依據是什么?生態瓶中放什么生物種類?為什么?生態瓶中水放多少?各生物數量是多少?再動手設計,并提供動物吃什么、動物的生長周期以及繁殖的信息資料庫。 (3)學生討論交流后可采用圖文方式記錄自己的設計,也可以根據活動手冊中的活動記錄來完善自己的設計。根據學生自己的設計交流研討為什么這樣來設計生態瓶?有沒有符合生態瓶的設計要求? 3.制作生態瓶 (1)利用視頻或者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生態瓶的制作流程,幫助學生完成生態瓶的制作。 (2)探討交流:為了讓生態瓶里的各種生物和諧地生存下去,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如何來進一步改善、完善我們的生態瓶,使生物之間能和諧生存? (3)可以從哪些角度觀察生態瓶,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上的“生態瓶觀察記錄”表記錄觀察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