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教材分析: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生物個體基本特征已進行過觀察、研究的基礎上而進一步研究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本單元教學活動從學生較為熟悉的綠豆切入,再擴展到其他植物、動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經歷從個體研究到發現聯系再到形成系統意識的學習過程。第1-3課研究植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第4-5課研究動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第6課探索動植物之間的能量傳遞,認識動植物互為生長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第7課綜合運用本單元學習的科學概念與探究技能實踐制作池塘模型,初步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的認識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初步建立“大自然”觀。課標分析:生物體生存需要能量,同時也需要空氣、水和維持一定溫度等條件。本單元主要研究自然界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各種生物生存依賴于由生物與非生物所構建起的環境,同時自身也是相同區域內其他生物生存環境的一部分。因此,每一種生物的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學情分析:在本單元教學前,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歷過對生物個體基本特征的觀察、認識、研究活動。他們對于生物與環境的聯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較零散、模糊。如,對于生物生長需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植物需要水、陽光、空氣、土壤,認為動物需要水、空氣、食物;對于某一區域動植物關系的認識,許多學生認為動植物的生存都需要養分,動物養分來自食物,植物養分來自土壤。他們能認識到動植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但對于其背后存在的能量傳遞的認識是欠缺的;學生能說出在不同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植物,但對于“環境”所包含的因素的認識還比較膚淺,許多學生僅停留在溫度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如秋天到了,大雁南飛,卻無法從生物生存需求的角度思考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在實踐研究方面,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公平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等。在本單元中,他們將通過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的探究技能,發展運用數據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在研究生物與環境關系的過程中,他們還將學習使用圖示的方法梳理較為復雜的生物關系。此外,在本單元中,他們還將經歷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實踐活動,這些都將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單元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動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棲息地能滿足動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動植物的身體結構有助于適應其生存的環境。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變化時會通過一些特定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或動物,如植物為動物提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見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就形成了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由于自然或人為影響引起棲息地改變,會對生活在該地的動植物產生影響。棲息地內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生態系統。科學思維能基于已有種植經驗,從種子的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能基于已有的知識,對種子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對比實驗探究計劃。有控制變量的意識,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長環境。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研究報告。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探究實踐發展對研究動物和植物與其生存環境所需條件以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能基于觀察與調查等實踐活動所得信息為依據做出嚴謹的判斷,但不急于下結論。在科學研討活動中,能基于集體論證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從而完善自己的認識。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調整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集體的認識。態度責任認識到人類、動植物、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在科學實踐研究中,發現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與同區域內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有密切聯系,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從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通過保護環境就可以保護其他生物。單元教學重難點:重點:研究的基礎上而進一步研究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的認識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初步建立“大自然”觀。課時安排:7課時1.1《種子發芽實驗》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適宜的溫度、水和空氣。科學思維能通過對比實驗,分析得出種子發芽需要的三個基本條件以及。探究實踐1.夠使用對比實驗方法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研究種子發芽所需條件的過程。2.夠結合自己的實驗計劃開展實踐研究,觀察并記錄種子發芽狀況的活動。態度責任1.表現出對種子發芽條件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2.感受對比實驗對變量控制的嚴格要求,發展嚴謹的科學思維。教學重點:能夠科學地設計對比實驗,研究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教學難點: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設置對比實驗中的公平條件。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綠豆種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紙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標簽、記錄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教法:實驗探究學法:實驗探究教學資源:課件、多媒體資源、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材料準備:一些萌發的綠豆種子]1欣賞綠豆種子萌發的圖片,提問:圖片中的綠豆苗從什么開始新生命的?2.我們知道許多植物的新生命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二、聚焦種子,明確問題1.生自由交流,師板書。2.出示綠豆種子:這是幾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們發芽,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3.討論:我們又該如何辨別想讓種子發芽必須條件是哪些,不需要的又是哪些呢?怎樣的實驗辦法可行呢?4.生交流匯報(板書:實驗)引出課題《種子發芽實驗》。三、探索[材料準備:實驗記錄單 ](一)完成實驗計劃的設計1.請你以種子發芽是否需要土壤為例,小組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2.生交流并完成實驗記錄單。(文字描述、畫圖形式、圖文結合的方式)3.明確實驗方法:(1)不錯的建議,分成兩組實驗。為什么要設計成兩組實驗呢?(2)研討:如果這兩組的綠豆都發芽了,說明什么?如果沒有土的一組綠豆沒有發芽,而有土的一組綠豆發芽了,說明什么?4.全班共同討論實驗方案:研討:放多少比較合適?為什么?(2)兩組實驗都應該得到相同的水,而且是適量的水。(3)兩組實驗應該放在相同的地方,這個環境是適宜種子發芽的……5.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實驗計劃并匯報交流。提出的問題 綠豆種子必須在土壤里才能發芽嗎?推測 綠豆種子必須在土壤里才能發芽。相同的條件 水、溫度、空氣、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等。不同的條件 有無土壤實驗方法 1號組種子種在土壤中,保持濕潤(實驗組);2號組種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濕潤(對照組)。這個實驗至少要兩個小組同時進行。6.小組完善并修改實驗計劃。7.歸納小結:我們把這種實驗組和對照組同時進行實驗,最后對比兩組實驗結果的實驗方法稱為對比實驗。對比實驗要注意對照組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與實驗組相同。(二)學習實驗操作方法1.根據實驗計劃完成相應實驗:播放視頻自行學習實驗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項。2.生匯報交流注意事項。(三)生根據材料進行對比實驗[材料準備:干土壤、濕土壤、滴管、水、綠豆種子若干、玻璃皿、紙、標簽紙、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紙杯、小勺、水槽、實驗計劃表]1.明確本節課研究的主題:研究水、陽光與種子發芽的對比實驗。2.每組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水或陽光),選擇下列的材料設計實驗,實驗計劃完成后到材料區選取材料進行實驗。3.小組合作設計實驗計劃并選取材料進行實驗。4.分組匯報交流:同學根據自己的設計匯報,其他組評價并補充。四、研討拓展1.在實驗中,我們為什么要設置兩組進行對比?為什么要在每一個玻璃皿中放3粒種子?2.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的什么現象能驗證我們的預測?3.對于種子發芽的必要的其他條件,我們怎樣制定實驗計劃?五、練一練1.在研究種子發芽是否需要適宜的溫度的實驗中,相同的條件有( )。A.空氣、溫度、水 B.土壤、空氣、水C.溫度、土壤、空氣 D.土壤、水、溫度2.常溫下兩組相同的種子,一組受到光照,加適量的水,另一組種子用紙盒蓋住,加少量的水。這個實驗設計是( )。A.不科學的 B.科學的 C.無法判斷 D.對比實驗3.把兩組相同的種子,一組加適量的水,保持濕潤;一組不加水,保持干燥;將兩組種子都放在室溫的環境中,該實驗改變的條件是( )。A.水 B.溫度 C.空氣 D.土壤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1種子發芽實驗提出的問題 綠豆種子必須在土壤里才能發芽嗎?推測 綠豆種子必須在土壤里才能發芽。相同的條件 水、溫度、空氣、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等。不同的條件 有無土壤實驗方法 1號組種子種在土壤中,保持濕潤;實驗組 2號組種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濕潤。對照組 這個實驗至少要兩個小組同時進行。教學反思: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教學目標科學觀念: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土壤和陽光不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 認識到植物要依賴環境生存。科學思維: 通過對比實驗證實綠豆發芽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探究實踐: 能夠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并在與同學的交流研討中得出科學的結論。態度責任:1.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2.當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土壤和陽光不是綠豆種子發芽的必要條件,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教師準備:5張班級實驗信息統計表、土壤、花盆。學生準備:綠豆發芽實驗裝置、實驗信息記錄表。教法:實驗探究學法:實驗探究教學資源:課件、多媒體資源、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1.呈現課前收集的有關學生實踐研究活動中的相關照片。2.提問:觀察實驗中的種子發芽情況,我們有了什么發現?二、聚焦,明確問題比較各組的實驗結果,我們又發現了什么?今天我們就一起繼續探究種子發芽實驗。三、探索交流研討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活動一:組內交流數據,整理發現。1.現在請同學們整理實驗數據,先獨立思考,然后組內交流以下三個問題。(1)兩組的實驗數據有什么不同?(2)實驗結論和我們的預測一樣嗎?(3)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活動二:相同實驗小組間交流。1.哪一小組率先來分享小組交流結果?2.其他小組不但要認真傾聽,而且還要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填寫統計表哦!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 )的實驗記錄改變的條件 種子總數 已發芽數 未發芽數 我們的解釋1號組( )2號組( )備注:表中1號組與2號組直接寫實驗中改變的條件。3.小組匯報結束后,提問:相同實驗的小組實驗現象一樣嗎?實驗結論一樣嗎?4.如果出現不一樣地回答,教師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不一樣?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活動三:不同實驗小組間交流。1.邀請學生將相同實驗的數據匯總表呈現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數據。2.提問:我們統計的是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什么的實驗?3.提問:從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4.提問:支持我們研究結論的證據是什么?5.根據全班同學的實驗結果,總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活動四:查閱資料,確認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1.提問:通過觀察綠豆發芽過程圖,以及閱讀種子發芽基本條件的參考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四、研討拓展移植綠豆苗并預測綠豆苗的生長條件[材料準備:花盆、土壤]1.提問:綠豆種子已經發芽,以后會怎么樣?2.提問: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3.出示移植說明。1.準備好和移植相關的工具和材料:帶有排水孔的花盆2個,花盆中要有土壤,還要一把勺子、一些水。 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 處,用勺子把綠豆芽從種植盒(杯)中取出來,小心不要破壞了根。 3.在花盆中部輕輕地疏松一下土壤,把綠豆芽放在花盆中間,小心將花盆中的土加至離花盆口兩三厘米處,輕輕地壓一下綠豆芽周圍的土壤。 4.給花盆澆透水,直至水從排水孔流出來,然后把花盆放在陽臺上。練一練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種子只有在潮濕的土壤里才能發芽。B.種子發芽一定要有強烈的陽光。 C.種子發芽必須有一定的水分。D.種子發芽跟溫度沒什么關系。2.在研究綠豆種子發芽和光照的關系時,需要改變的條件是( )。A.光照 B.水分 C.溫度 D.空氣3.植物種子發芽需要的最基本條件有( )。A.光照、水分、溫度、空氣B.土壤、水分、溫度、空氣C.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D.土壤、水分、光照、空氣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必需條件:充足的空氣 一定的水分 適宜的溫度不需要土壤和光照教學反思:1.3《綠豆苗的生長》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科學探究:1.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在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對比觀察并記錄。2.能用畫圖、拍照,視頻等方法記錄觀察所得。科學思維:認識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是同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態度責任:表現出對植物的結構與生活環境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設計綠豆苗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方案。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教法:實驗探究學法:實驗探究教學準備教師:教學課件。學生: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兩盆長勢差不多的綠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復習引入: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綠豆苗生長是否需要陽光?二、聚焦,明確問題1.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苗的生長需要陽光嗎?光對植物生長起什么作用?2.揭示課題:綠豆苗的生長三、探索實驗研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一)小組設計實驗計劃1.小組討論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的實驗計劃。這個對比實驗中,需要改變的條件和保持不變的條件分別有哪些?2.師生討論:我們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改變光照條件?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如何控制光照這一因素。3.學生操作。(二)觀察記錄實驗中的現象1.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觀察比較來知道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呢?2.實驗至少需要一周時間,先觀察教師課前一周做的實驗視頻和對比照片,交流討論。3.匯報交流,得出實驗結論:有陽光照射的綠豆苗長得好,綠豆苗生長需要陽光。四、研討拓展觀察發現,植物與環境的聯系(一)研討綠豆苗生長需要的條件提問:綠豆苗的生長還需要哪些條件?(二)閱讀資料,交流研討教師出示光合作用圖片并介紹: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綠色葉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養料,并釋放出氧氣。(三)植物適應環境1.討論:觀察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不同特征,討論不同環境里的植物對陽光、水分的需求之間的聯系。2.舉一舉大自然中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1.兩盆生長情況相似的綠豆苗,用兩個紙盒罩住。一個紙盒在左壁挖個圓孔,一個在紙盒在右壁挖個圓孔,使光能從圓孔中射入。一個星期后,兩盆植物會生成什么樣?2.布置實踐作業來驗證自己的推測。五、練一練1.在研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的實驗中,改變的條件( )A.陽光 B.水分 C.土壤 D.空氣2.在陽光下生長的綠豆芽種子的特點是( )A.莖細而白,葉子深綠色 B.莖粗淡綠,葉子深綠色C.莖粗葉子細小 D.莖細葉子較大3.菜場里有的綠豆芽發黃,主要原因是( )A.水太多 B.缺空氣 C.缺陽光 D.缺土壤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3綠豆苗的生長光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 氧氣+養料綠豆苗生長需要陽光教學反思:1.4《蚯蚓的選擇》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科學思維: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探究實踐: 通過控制變量開展對比實驗研究,探尋蚯蚓對光、水分等條件的需求。態度責任:1.表現出對動物的結構與生活環境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2.能基于事實證據進行合理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教學難點:在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教法:實驗探究學法:實驗探究教學準備每組一份:1個長方形盒子(帶一邊鏤空的蓋子,內側黑色)、1個底部鋪滿干土的長方形盒子(帶蓋,內側黑色)、1杯水、1個滴管、手電筒、計時器、蚯蚓10條、1雙一次性手套。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材料準備:尋找蚯蚓的視頻]1.提問:我們在植物園里觀察綠豆苗時發現了蚯蚓生活的痕跡。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動物也是這樣嗎?2.提問:對于蚯蚓來說,適宜的生活環境是怎么樣的?3.揭示課題:蚯蚓的選擇二、聚焦,明確問題[材料準備:微視頻]通過一段小視頻了解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容易尋找到蚯蚓,進而推測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提問:干土里很難發現蚯蚓,我推測它不喜歡干燥的環境。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提問:實驗中我們改變的是什么條件?沒改變的又有哪些條件?三、探索同時進行兩個實驗1.實驗指導(1)蚯蚓對水分的選擇實驗[材料準備:一個長方形盒子、干燥的泥土、濕潤的泥土、10條蚯蚓、手套(可無)。]實驗方法:找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在盒子的兩端分別鋪上一層泥土,一端鋪濕潤的,一端鋪干燥的。將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3次,并記錄下我們在實驗中獲得的信息。學生實驗并完成實驗單記錄。(2)蚯蚓對光的選擇實驗提問: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蚯蚓適宜明亮還是黑暗的生活環境?提問: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材料準備:10條蚯蚓、一個長方形帶蓋盒子、黑色記號筆、剪刀、吸水紙。]實驗方法:找一個長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將盒蓋的一端剪掉一塊,在盒子底部鋪上吸水紙。將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內黑暗與明亮的交界處,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3次,并記錄下我們在實驗中獲得的信息。2.分組實驗并記錄。3.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交流反饋。四、研討拓展1.適宜蚯蚓生活的環境具有什么特點?小結:黑暗、潮濕的環境適宜蚯蚓生活。2.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對環境的不同需求?3.提問:這些動物適合怎樣的環境?五、練一練1.蚯蚓不容易在干土中找到,由此可推測它適應( )。A.干燥的環境 B.潮濕的環境 C.寒冷的環境 D.炎熱的環境2.做對比實驗時,我們一般是控制( )個條件不發生變化。A.1 B.2 C.3 D.43.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 )。A.相同的需求 B.不同的需求 C.一個需求 D.兩個需求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4蚯蚓的選擇蚯蚓適應濕潤的環境。蚯蚓適應黑暗的環境。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教學反思:1.5《當環境改變了》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當環境改變的時候,動物會努力適應新環境;為適應環境的變化,動物會有一些特殊的行為。科學思維:意識到動物要依賴于環境而生存,保護環境就保護了許多動物。探究實踐:能夠通過分析動物在環境改變后的行為研究動物是怎樣適應新環境的。態度責任:在探究活動中,能依據事實獨立思考,并樂于和他人交流分享。表現出進一步探究動物與其生活環境聯系的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及難點:不同的動物是怎樣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的。教法:講授討論法學法:交流探究教學準備教師:課件、視頻、丹頂鶴相關閱讀資料、學習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激發興趣,導入課題1.謎語:三人同日去觀花,百友原來是一家。禾火二人相對坐,夕陽底下一對瓜。2.請你說說你眼中的春夏秋冬,并說一說你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二、聚焦,明確問題當環境改變后,人是怎樣適應環境的?三、探索(一)活動一:青蛙在不同季節的行為1. 青蛙你了解嗎?請說一說2.青蛙在春夏秋冬有什么表現?小組討論3.出示圖片,將青蛙的行為圖片與環境圖片相對應。4.四季變化中氣候、草木、蝴蝶及青蛙有什么變化?以春天為例:從氣候、草木、食物、青蛙、蝴蝶等方面進行交流,初步認識環境與動物之間的聯系。季節 氣候 草木 蝴蝶 青蛙春 溫暖 發芽 由卵孵化成幼蟲 由卵孵化成蝌蚪夏秋冬(1)討論并填表。① 這一季節,氣候特點是怎樣的?② 草木有什么變化?③ 蝴蝶有哪些活動?④ 青蛙有哪些活動?(2)匯報交流(3)小結同學們,通過之前的交流,我們發現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節的各種行為。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青蛙的這些變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二)活動二:丹頂鶴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過渡:青蛙、蝴蝶隨著季節的變化,有不同的行為,我們周圍其它動物又有哪些行為來適應環境變化呢?1.閱讀資料(1)當環境改變時,丹頂鶴會做出怎樣的反應?(2)丹頂鶴的這種行為是為了適應哪些環境條件?2.還有哪些動物適應環境的哪些行為?四、研討拓展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動物或遷徙中“掉隊”的鳥,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它們?小組討論練一練1.下列動物中會用冬眠方式過冬的是( )A.大雁 B.青蛙 C.鯉魚 D.松鼠2.有的魚洄游屬于動物的( )行為。A.冬眠 B.遷徙 C.換毛 D.儲存食物3.下列不是動物適應環境行為的是( )。A.啄木鳥換羽 B.燕子南飛 C.羊換毛 D.烏龜產卵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5當環境改變了動物適應環境的行為有:遷徙-----天鵝、燕子、大雁冬眠-----青蛙、蛇、熊儲存食物-----松鼠、螞蟻、蜜蜂換毛-----貓頭鷹、羊、狼教學反思:1.6 《食物鏈與食物網》教學目標:科學觀念:一定區域內的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構成很多“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作食物鏈;動植物所需的能量(養分)在食物鏈上的生物之間依次傳遞著。。科學思維: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保護一種動植物就是保護很多種動植物。探究實踐:能夠通過“模型”的觀察、分析與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態度責任:能夠正確認識動物間的食物關系,保護身邊的動植物。教學重難點重點:引領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建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科學概念。難點:引領學生在建構食物鏈概念時要從植物開始,明白箭頭指向的含義。教法:實驗探究學法:實驗探究教學準備教師:教學課件、表面貼有動物卡片的圓環。學生:為每小組準備貼有四種生物的四個套筒、導學單。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下過斗獸棋嗎?里面誰吃誰呀?二、聚焦,明確問題1.用ppt展示學生所種的綠豆苗叢,說說你的發現。如綠豆苗一些葉子表面有小洞說明綠豆苗叢中還生活著其他的動物等。2.用ppt展示部分學生不認識的動物圖片,并標注每一種動物的名稱。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綠豆苗和其他的生物之間會有什么聯系?三、探索食物鏈與食物網教學準備:一次性紙杯(分別打印有落葉、瓢蟲、蜘蛛、蝸牛、蟋蟀、蚯蚓、蚜蟲、綠豆苗、小草、小鳥)1.基于學生之前的研討活動展開追問:“你們是否在綠豆苗上找到過被動物吃過的痕跡?你們認為可能會是什么動物造成的?”2.從學生匯報中提煉出最有可能吃綠豆苗的動物,如蚜蟲,并從動物生存對物質、能量的需求方面提問,如“蚜蟲能從綠豆苗的葉子里獲得什么?蚜蟲可能又會被誰吃掉?”3.在學生掌握食物鏈概念的基礎上,出示更多在綠豆苗叢中的植物或動物,要求學生從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鏈,并引導學生用套筒游戲表示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4.為學生提供打印有綠豆苗叢中多種動植物圖片或者文字的A4紙,并提供這些生物的食性介紹資料,如下所示。蚜蟲是一類植食性昆蟲,通常以新鮮植物的汁液為食物。由于蟲的個體非常小,通常不會被鳥類發現,但是遇到像瓢蟲草嶺、食蚜蠅等小動物時就容易成為它們的腹中餐了。 絕大部分的青蛙是肉食動物,由于青蛙只能看見會移動的動物,所以它酷愛吃會飛的小昆蟲,如瓢蟲、蒼蠅、蚊子等。別忘了,青蛙對地上爬動的蚯蚓也不會放過。 麻雀的食物和青蛙的食物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麻雀和青蛙是競爭關系。 我們日常見到的蜘蛛絕大多數為結網性蜘蛛,是肉食動物,通常以被粘在其網上的小昆蟲,如蒼蠅、蚊子、瓢蟲、蝴蝶等為食當蜘蛛遇到比它個體大的飛鳥時,就只能成為鳥的美食了。 蚯蚓的食物很特別,它主要吃腐爛的植物,包括充分腐爛后的植物的根、莖、葉,甚至還吃動物的排泄物;蚯蚓不會吃新鮮、沒有腐爛的食物。所以,人們都稱蚯蚓是大自然的清潔工。學生根據生物間的食物關系,用畫箭頭的方式表示里面的食物鏈,如果兩種生物間已經有箭頭鏈接了,畫第二條食物鏈時就不再畫箭頭了。接著通過展示學生的成果,介紹這種多條食物鏈構成了網狀的食物關系圖被稱為“食物網”。5.有的小朋友覺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消失,你覺得他這樣的想法對嗎?會對其他生物會有什么影響嗎?四、研討拓展研討:食物關系和能量傳遞1. 綠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圍的生物間有著哪些食物關系?2. 綠豆苗生長所需的條件是怎樣獲得的?綠豆苗又為它周圍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條件?3. 舉例說明自然界的生物之間有著哪些食物關系。拓展:模擬食物網教學準備:不同顏色的棉繩5條(長4~6米)塑料套圈6個、生物頭環(綠豆苗、蚜蟲、蝸牛、瓢蟲、青蛙、鳥)。1.選擇班里的2名同學作為“生物考察員”,將剩下的同學分成8~10組,每組同學分別扮演一種生物,共同用手握住一個圓環,思考在田野綠豆苗叢中能吃誰,又會被誰吃掉。2.“生物考察員”將田野食物網里的幾條食物鏈用“線”和“圓環”聯結起來,形成“食物網”。3.減少一種“生物”的數量或者去掉其中的一種“生物”,觀察分析游戲中的“網”會發生什么變化,思考自己扮演的生物會不會受到影響。五、練一練1.下列食物鏈中表達正確的是( )A.青蛙←田鼠→蛇←鷹 B.兔→青草→鷹→狐C.油菜→菜青蟲→雞→鷹 D.青草→青蛙→蛇→鷹2.在食物鏈“藻類→水蚤→鯽魚→人類”中,含能量最少的環節是( )A. 藻類 B.水蚤 C.鯽魚 D.人類3.江南某水鄉地區歷來是糧食高產區,但近十幾年來,有人為了賺取小利二而大量捕殺青蛙,致使該地區的水稻產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是這個系統中( )A.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 B.植被受到了嚴重破壞C.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 D.發生了嚴重的地質災害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6 食物鏈與食物網綠豆苗 食物關系 食物鏈周圍生物 傳遞能量 食物網教學反思:1.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教學目標:科學觀念: 1.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2.生態瓶里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諧生存科學思維: 認識到動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關系。探究實踐: 能夠觀察池塘的生物環境圖片資料,分析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等因素。 能夠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態度責任: 表現出探究生態瓶奧秘的興趣 , 能聽取合理意見、共同協作制作生態瓶。能在課后堅持觀察,關注生態瓶的變化并進行管理觀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并以此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瓶。難點:論述生態瓶的設計理由,通過論證完善設計圖,制作生態瓶并堅持觀察記錄反思。教法:討論法學法:討論法教學準備每組一份不干膠和設計圖。班級材料選購:水葫蘆、金魚藻、黑藻、小鰱魚、泥鰍、田螺、小龍蝦、大鯽魚、沙子、石頭、池塘水、自來水、撈魚網、大塑料瓶。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出示綠豆苗圖片)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群落。除了食物關系外,它們之間還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交流。二、聚焦,明確問題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三、探索1.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班級記錄表觀察綠豆苗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學生交流:基于自身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來舉例說一說 “我們知道的生態系統”。教師可以出示草原、大海、森林等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不同區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2.設計一個模擬池塘生態系統的生態瓶(1)明確生態瓶的設計要求:生態瓶里面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能平衡和諧地生存下去。(2)選擇合適的材料提供相應的材料(鰱魚、泥鰍、鯽魚、小龍蝦、田螺、黑藻、金魚藻、水葫蘆、沙子、石頭、池塘水、自來水)思考并交流研討:生態瓶中非生物環境是怎樣的?選擇自來水還是池塘水?這樣選擇的依據是什么?生態瓶中放什么生物種類?為什么?生態瓶中水放多少?各生物數量是多少?再動手設計,并提供動物吃什么、動物的生長周期以及繁殖的信息資料庫。水葫蘆:金魚藻:黑藻:鰱魚:鯽魚:泥鰍:田螺:小龍蝦:(3)學生討論交流后可采用圖文方式記錄自己的設計,也可以根據活動手冊中的活動記錄來完善自己的設計。根據學生自己的設計交流研討為什么這樣來設計生態瓶?有沒有符合生態瓶的設計要求?3.制作生態瓶(1)利用視頻或者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生態瓶的制作流程,幫助學生完成生態瓶的制作。(2)探討交流:為了讓生態瓶里的各種生物和諧地生存下去,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如何來進一步改善、完善我們的生態瓶,使生物之間能和諧生存?(3)可以從哪些角度觀察生態瓶,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上的“生態瓶觀察記錄”表記錄觀察結果。研討拓展改變生態瓶的條件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開展對比實驗研究,觀察生態瓶的變化。1.如果倒去一半水會怎樣?小魚生活得怎樣?2.如果拿掉部分水草,小魚生活得怎樣?3.如果加入兩條小魚,又會出現什么現象?五、練一練1.生態瓶里放了水、沙子、水藻、小魚,屬于生物的是( )。A 水、水藻 B 沙子、小魚 C 水藻、小魚 D 水、小魚2.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 )。A 群落 B 環境 C 空間 D 綠地3.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 )。A 團隊 B 生態系統 C 食物鏈 D 物聯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生物 生態系統 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非生物生物種類平衡 穩定生物數量平衡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