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演練(2022 杭州)如圖所示,在黑暗的環境中用方向不變的平行光照射地球儀,若用手撥動球體使其自西向東繞軸轉動,則能較好地演示( )A.晝夜長短變化 B.晝夜交替C.四季變化 D.正午太陽高度變化(2022 金華)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目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下列關于地球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B.地球由內而外分為地幔、地核、地殼三層C.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D.地球大氣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對流層(2021 杭州)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下列主要由板塊張裂形成的是( )A.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B.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C.喜馬拉雅山脈和大西洋D.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2023·浙江·一模)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此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地震,實際上土耳其本身就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漂浮在海洋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B.紅海在不斷擴大,是因為處于非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生長邊界C.“海底擴張說”解決了“大陸漂移說”動力來源問題D.土耳其地震頻發是由于該地處于板塊中央(2023·浙江·二模)如圖所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沿①→②→③→④繞著太陽公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球公轉的方向為自東向西B.地球公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C.6月21日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圖中的④D.地球從①處運行到②處,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向北移動(2023·浙江·校聯考一模)鄞州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為測算正午太陽高度角,開展了立竿測影活動。圖甲表示測量的方法,箭頭所指方向為該地的正午竿影朝向;圖乙為興趣小組同學繪制的正午竿影長度變化圖,圖中的數字編號分別代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中的某一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中∠B為所測太陽高度角B.圖甲中箭頭所指的方向為正南方C.根據圖乙可知,數字②所對應的日期是夏至日D.一年中正午竿影長度會發生變化是由于地球在自轉(2023·浙江·一模)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下列關于此次地震的描述錯誤的是(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B.地球內部的結構由內向外依次是地幔、地核、地殼C.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多發生在板塊交界地帶D.地震發生時,正在上課的學生可用書包護住頭部或躲在課桌下(2023 金華)第十九屆亞運會將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舉行,金華也將承辦部分比賽項目。如圖為地球繞日公轉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2023年9月23日是農歷秋分日,這天地球公轉至圖中 位置。(2)從9月23日到10月8日,金華的晝夜長短變化情況為 。(2022 紹興)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用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傳遞出中國獨特的文化韻味。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說明中國很早就掌握了一年中四季更替的時間規律,四季更替的現象與地球的 (選填“自轉”或“公轉”)有關。2月4日開幕式當天恰逢“立春”,地球處于圖中A位置,當天紹興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填選“晝長夜短”或“晝短夜長”)(2022 湖州)如圖為北半球中緯度某地居民節能建筑在冬至日、夏至日的正午日照示意圖。(1)該示意圖中的窗戶是 (選填“朝南”或“朝北”)的。(2)從冬至日到春分日,正午射入該居民屋內的陽光面積會 (選填“增大”或“減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十二講:地球地球概況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假想(古代天圓地方)→推測(地球是球體)→驗證(麥哲倫環球航行)→確定(現代衛星照片)。形狀: 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大小: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 4萬 千米。地球的內部圈層地球內部結構: 從外到內可分為 地殼 、 地幔 、 地核 三部分。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運動地殼變動的表現(地球內部力量)火山:地幔的軟流層是火山巖漿的來源。火山是 地殼運動 的表現形式之一。地震:地殼巖石在 地球內力 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地震 與 火山 是劇烈的地殼變動。火山火山組成: 一般由 火山口、火山錐、巖漿 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有氣態的(水蒸氣、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態(熔巖流)和固態(火山灰、火 山塵、火山彈等)的火山的類型:死火山、活火山(富士山火山)、休眠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 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 。地震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 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頻次: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只有借助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測知。而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地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如果時間不允許,要就地躲避。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需要10秒鐘)。高樓: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乘坐電梯逃生。來不及逃離時,可根據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室外: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海陸變遷“大陸漂移說”: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依據 大西洋 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提出。“海底擴張說”: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海底擴張說”,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即 亞歐 板塊、 非洲 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 軟流層 上,相互不斷發生 碰撞 和 張裂 。板塊的 碰撞和張裂 是引起地殼運動(海陸變遷)的最主要原因,引起地殼運動的巨大能量來源于 地球內部 。【典例1】(2023 金華)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下列關于地球的認識正確的是( )A.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自東向西B.地球是一個正球體C.火山和地震多發生在板塊內部D.地球從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A錯誤。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不是正球體,B錯誤。火山和地震多發于板塊交界處,C錯誤。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所以地球由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D正確。【對點訓練1】(2022 紹興)地球板塊之間在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如圖實驗模擬板塊碰撞形成海洋B.如圖實驗模擬板塊張裂形成山脈C.地震、火山的發生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關系密切D.在流水和風的作用下板塊之間發生了碰撞和張裂【解答】解:海洋是板塊張裂形成的,A錯誤。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B錯誤。地震、火山的發生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關系密切,C正確。板塊之間發生碰撞和張裂與流水和風的作用無關,D錯誤。故選:C。內力作用概念:內力作用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地殼總體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 張裂 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板塊 碰撞擠壓 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夏威夷)等外力作用概念:主要是由太陽能引起的,如氣溫變化、流水、風力和生物等,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結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因素 流水的侵蝕 流水的溶蝕 流水的堆積 風力的侵蝕 風力的堆積 人和生物的改變地形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 溶洞的地貌 長江三角洲 風蝕蘑菇 沙丘的形成 修建水庫、圍海造田圖貌泥石流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山區(特別是 陡峭 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 大 ,沖刷力強。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 松散碎屑物 ,容易被水流沖刷。有 暴雨 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泥石流的特點突發性、歷時短。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泥石流的預防: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泥石流發生時的逃生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 山坡 上面逃生。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如下圖AD正確的逃生)【典例2.1】(2023 溫州)如圖為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流動沙丘,影響它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生物 B.冰川 C.流水 D.風力【解答】解: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流動沙丘位于干旱區,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所以影響它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力作用,D正確。流動沙丘上幾乎沒有植被生長,所以不是生物作用,A錯誤。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流動沙丘多分布在沙漠地區,所以影響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不是冰川作用,B錯誤。流水作用主要發生在濕潤、半濕潤地區,流動沙丘多分布在沙漠地區,所以影響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不是流水作用,C錯誤。故選:D。【對點訓練2.1】(2023·浙江·一模)《漢書 地理志》記載了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地貌(如圖),后在很多干旱地區也發現了類似地貌。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流水 B.風力 C.冰川 D.海浪【答案】B【分析】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通常分布在石質海岸)。【詳解】圖中地貌主要發生在干旱地區,圖中所示的是風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城,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風力。故選B。【典例2.2】(2022 金華)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與泥石流是兩種常見的自然災害,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引起的B.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C.泥石流發生時,可以選擇在泥石流中橫渡逃生D.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解答】解: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引起的,故A敘述正確;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故B敘述正確;泥石流發生時,不能在泥石流中橫渡,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故C敘述錯誤;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故D敘述正確。故選:C。【對點訓練2.2】(2022 麗水)我市地處山區,泥石流多發。下列措施有助于減少泥石流發生的是( )A.破壞地表 B.植樹造林 C.亂堆礦渣 D.毀林開荒【解答】解:為了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減輕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可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有植樹造林,保持生態平衡,建設護坡工程等。故選:B。地球自轉周期:約為 24 小時(1天)。方向: 自西向東 (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 順 時針方向,簡稱“南順北逆”)。繞轉中心: 地軸 (人類假想的地球自轉軸)。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現象、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產生時差。晨昏線(圈):指 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 。晨線上太陽正在升起,昏線上太陽正在落下。地球公轉概況:指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方向是 自西向東 ,周期是 365.25 日。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方向不變,地軸的北端總是指向 北極星 附近。公歷:以地球 公轉 運動為依據編制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依據劃分的,屬于公歷成分,其在公歷中的位置是 固定 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指太陽光和地面之間的交角。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內,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和地面交角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概念:有的地方正午會受到太陽光垂直照射,簡稱直射。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叫太陽直射點。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即太陽直射點最北只能到達 北回歸線 ,最南只能到達 南回歸線 。晝夜長短的變化(如下圖是北緯40°的晝夜情況)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北半球 晝夜等長 晝長夜短北極圈及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晝夜等長 晝短夜長北極圈及以北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 晝短夜長南極圈及以南出現極夜現象 晝長夜短南極圈及以南出現極晝現象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典例3.1】(2023 杭州)桿影的長短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在杭州,一年中同一地點、同一旗桿,正午桿影最短的這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解答】解:杭州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中只有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上時,距離太陽直射點最近,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影旗桿影子最短,春分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旗桿影子等長,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影子最長。故選:B。【對點訓練3.1】(2023 杭州)下列現象,主要由地球自轉引起的是( )①晝夜更替②四季更替③晝夜長短變化④太陽東升西落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解答】解: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轉動的運動方式,其周期為一天。我們每天經歷的選項中①晝夜更替,看到選項中的④太陽東升西落,時區的差異(東部的時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轉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而人們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選項中的②四季更替、③晝夜長短變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故選:C。【典例3.2】(2023 麗水)第19屆亞運會將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開幕,這一天地球所處的位置恰好在圖中丙處,這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解答】解:當地球公轉到甲時,太陽直射赤道,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時間為3月21日前后;當地球公轉到乙時,太陽直射赤道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夏至日,時間為6月22日前后;當地球公轉到丙時,太陽直射赤道,為北半球的秋分日,時間為9月23日前后;當地球公轉到丁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時間為12月22日前后。故選:C。【對點訓練3.2】(2022·浙江杭州·統考二模)2022年2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課。如圖為地球公轉示意圖,天宮課堂”開課時,地球繞日公轉運行在圖中的( )A.①和②之間 B.②和③之間 C.③和④之間 D.④和①之間【答案】C【分析】④是春分日,時間在3月21日前后;①是夏至日,時間在6月22日前后;②是秋分日,時間在9月23日前后;③是冬至日,時間在12月22日前后。【詳解】2022年2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此時介于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間,也就是軌道圖上的③和④之間,故C符合題意。故選C。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和區別天氣:指 短 時間內近地面的 氣壓 、濕度、 氣溫 等要素的綜合狀況。氣候: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包括天氣的 平均 狀況和 極端 狀況天氣和氣候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天氣是指 短時間 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指 長時間 的天氣特征。降水降水的形成條件空氣的濕度要足夠大,濕度越大,空氣中的水汽就越豐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氣溫降低,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也會隨之降低;空氣中有微小的灰塵顆粒上使水汽附著形成細小的水珠;水珠和冰晶隨著溫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漸增大。降水:包括 降雨 、 降雪 、 冰雹 等,最常見的降水是降雨。降雨量:表示一定時間內地面積水的深度,度量單位——毫米:測量儀器——雨量筒。氣候影響氣候的因素: 緯度位置 、 海陸性質 、 地形 和季風等。季風對氣候的影響夏季風:風從 海洋 吹向 陸地 。冬季風:風從 陸地 吹向 海洋 。天氣系統高壓系統:天氣晴朗。低壓系統:陰雨天氣。冷、暖鋒面系統冷鋒:冷空氣向暖空氣一側移動的鋒,常帶來降雨、大風、降溫天氣。暖鋒:暖空氣向冷空氣一側移動的鋒,常帶來降雨、升溫天氣。巖石和土壤三大類巖石的比較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巖漿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 有礦物品體顆粒和氣孔,或柱狀結構 花崗巖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沿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巖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壞,碎屑物質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成 有層狀結構特征或化石 石灰巖、砂巖、頁 巖、礫巖變質巖 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受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等影響,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的新巖石 片狀結構 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土壤不同類型土壤的質地如下表所示。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經線和緯線經線 緯線定義 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赤道的弧線 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形狀 半圓 圓(南北極點除外)長度 所有經線等長 由赤道向兩級逐漸變短,兩級為一個點指示方向 ___南北____方向 ___東西____方向經緯度的劃分 本初子午線為 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為___180°____ 赤道為0°緯線,向北、向南各分為____90°___經緯度的度數的變化規律 東經向東度數逐漸增大,西經向西度數逐漸增大 北緯向北度數逐漸增大,南緯向南度數逐漸增大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線: 20°W 、 160°E 。南北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線: 赤道 。低、中、高緯度的劃分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0~30° 30°~60° 60°~90°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比例尺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表現形式。一般大比例尺地圖表示的范圍 小 ,描述的內容比較 詳細 。方向:經緯網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一般定向法。圖例與注記【典例4】(2023 臺州)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中心位于東經100.3°、北緯40.97°,即圖中的( )A.a B.b C.c D.d【解答】解:讀圖可知,圖中a點的地理坐標約為(40°N,60°E),b點的地理坐標約為(40°N,100°E),c點的地理坐標約為(40°S,60°E),d點的地理坐標約為(40°S,100°E)。因此位于東經100.3°、北緯40.97°點應為圖中的b點。故選:B。【對點訓練4】(2022杭州模擬)對下列圖示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上弦月 ②杭州位于東經30° ③壤土類土壤模型 ④風力影響形成A.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十二講:地球地球概況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假想(古代天圓地方)→推測(地球是球體)→驗證(麥哲倫環球航行)→確定(現代衛星照片)。形狀: 。大小: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 千米。地球的內部圈層地球內部結構: 從外到內可分為 、 、 三部分。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運動地殼變動的表現(地球內部力量)火山:地幔的軟流層是火山巖漿的來源。火山是 的表現形式之一。地震:地殼巖石在 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與 是劇烈的地殼變動。火山火山組成: 一般由 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有氣態的(水蒸氣、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態(熔巖流)和固態(火山灰、火 山塵、火山彈等)的火山的類型:死火山、活火山(富士山火山)、休眠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 。地震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頻次: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只有借助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測知。而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地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如果時間不允許,要就地躲避。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需要10秒鐘)。高樓: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乘坐電梯逃生。來不及逃離時,可根據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室外: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海陸變遷“大陸漂移說”: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依據 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提出。“海底擴張說”: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海底擴張說”,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即 板塊、 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相互不斷發生 和 。板塊的 是引起地殼運動(海陸變遷)的最主要原因,引起地殼運動的巨大能量來源于 。【典例1】(2023 金華)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下列關于地球的認識正確的是( )A.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自東向西B.地球是一個正球體C.火山和地震多發生在板塊內部D.地球從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對點訓練1】(2022 紹興)地球板塊之間在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如圖實驗模擬板塊碰撞形成海洋B.如圖實驗模擬板塊張裂形成山脈C.地震、火山的發生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關系密切D.在流水和風的作用下板塊之間發生了碰撞和張裂內力作用概念:內力作用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地殼總體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 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板塊 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夏威夷)等外力作用概念:主要是由太陽能引起的,如氣溫變化、流水、風力和生物等,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結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因素 流水的侵蝕 流水的溶蝕 流水的堆積 風力的侵蝕 風力的堆積 人和生物的改變地形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 溶洞的地貌 長江三角洲 風蝕蘑菇 沙丘的形成 修建水庫、圍海造田圖貌泥石流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山區(特別是 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 ,沖刷力強。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 ,容易被水流沖刷。有 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泥石流的特點突發性、歷時短。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泥石流的預防: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泥石流發生時的逃生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 上面逃生。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如下圖AD正確的逃生)【典例2.1】(2023 溫州)如圖為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流動沙丘,影響它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生物 B.冰川 C.流水 D.風力【對點訓練2.1】(2023·浙江·一模)《漢書 地理志》記載了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地貌(如圖),后在很多干旱地區也發現了類似地貌。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流水 B.風力 C.冰川 D.海浪【典例2.2】(2022 金華)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與泥石流是兩種常見的自然災害,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引起的B.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C.泥石流發生時,可以選擇在泥石流中橫渡逃生D.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對點訓練2.2】(2022 麗水)我市地處山區,泥石流多發。下列措施有助于減少泥石流發生的是( )A.破壞地表 B.植樹造林 C.亂堆礦渣 D.毀林開荒地球自轉周期:約為 小時(1天)。方向: (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 時針方向,簡稱“南順北逆”)。繞轉中心: (人類假想的地球自轉軸)。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產生時差。晨昏線(圈):指 。晨線上太陽正在升起,昏線上太陽正在落下。地球公轉概況:指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方向是 ,周期是 365.25 日。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方向不變,地軸的北端總是指向 附近。公歷:以地球 運動為依據編制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依據劃分的,屬于公歷成分,其在公歷中的位置是 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指太陽光和地面之間的交角。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內,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和地面交角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概念:有的地方正午會受到太陽光垂直照射,簡稱直射。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叫太陽直射點。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即太陽直射點最北只能到達 ,最南只能到達 。晝夜長短的變化(如下圖是北緯40°的晝夜情況)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北半球 晝夜等長 晝長夜短北極圈及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晝夜等長 晝短夜長北極圈及以北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 晝短夜長南極圈及以南出現極夜現象 晝長夜短南極圈及以南出現極晝現象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典例3.1】(2023 杭州)桿影的長短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在杭州,一年中同一地點、同一旗桿,正午桿影最短的這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對點訓練3.1】(2023 杭州)下列現象,主要由地球自轉引起的是( )①晝夜更替 ②四季更替 ③晝夜長短變化 ④太陽東升西落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典例3.2】(2023 麗水)第19屆亞運會將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開幕,這一天地球所處的位置恰好在圖中丙處,這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對點訓練3.2】(2022·浙江杭州·統考二模)2022年2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課。如圖為地球公轉示意圖,天宮課堂”開課時,地球繞日公轉運行在圖中的( )A.①和②之間 B.②和③之間 C.③和④之間 D.④和①之間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和區別天氣:指 時間內近地面的 、濕度、 等要素的綜合狀況。氣候: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包括天氣的 狀況和 狀況天氣和氣候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天氣是指 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指 的天氣特征。降水降水的形成條件空氣的濕度要足夠大,濕度越大,空氣中的水汽就越豐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氣溫降低,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也會隨之降低;空氣中有微小的灰塵顆粒上使水汽附著形成細小的水珠;水珠和冰晶隨著溫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漸增大。降水:包括 、 、 等,最常見的降水是降雨。降雨量:表示一定時間內地面積水的深度,度量單位——毫米:測量儀器——雨量筒。氣候影響氣候的因素: 、 、 和季風等。季風對氣候的影響夏季風:風從 吹向 。冬季風:風從 吹向 。天氣系統高壓系統:天氣晴朗。低壓系統:陰雨天氣。冷、暖鋒面系統冷鋒:冷空氣向暖空氣一側移動的鋒,常帶來降雨、大風、降溫天氣。暖鋒:暖空氣向冷空氣一側移動的鋒,常帶來降雨、升溫天氣。巖石和土壤三大類巖石的比較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巖漿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 有礦物品體顆粒和氣孔,或柱狀結構 花崗巖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沿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巖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壞,碎屑物質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成 有層狀結構特征或化石 石灰巖、砂巖、頁 巖、礫巖變質巖 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受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等影響,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的新巖石 片狀結構 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土壤不同類型土壤的質地如下表所示。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經線和緯線經線 緯線定義 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赤道的弧線 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形狀 半圓 圓(南北極點除外)長度 所有經線等長 由赤道向兩級逐漸變短,兩級為一個點指示方向 _______方向 _______方向經緯度的劃分 本初子午線為 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為_______ 赤道為0°緯線,向北、向南各分為______經緯度的度數的變化規律 東經向東度數逐漸增大,西經向西度數逐漸增大 北緯向北度數逐漸增大,南緯向南度數逐漸增大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線: 、 。南北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線: 。低、中、高緯度的劃分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0~30° 30°~60° 60°~90°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比例尺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表現形式。一般大比例尺地圖表示的范圍 ,描述的內容比較 。方向:經緯網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一般定向法。圖例與注記【典例4】(2023 臺州)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中心位于東經100.3°、北緯40.97°,即圖中的( )A.a B.b C.c D.d【對點訓練4】(2022杭州模擬)對下列圖示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上弦月 ②杭州位于東經30° ③壤土類土壤模型 ④風力影響形成A.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演練(2022 杭州)如圖所示,在黑暗的環境中用方向不變的平行光照射地球儀,若用手撥動球體使其自西向東繞軸轉動,則能較好地演示( )A.晝夜長短變化 B.晝夜交替C.四季變化 D.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答】解:讀圖可知,用手撥動地球儀使其繞地軸轉動,是地球繞著地軸進行自轉,自轉產生的現象有晝夜交替、太陽的東升西落、地方時的差異等。故選:B。(2022 金華)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目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下列關于地球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B.地球由內而外分為地幔、地核、地殼三層C.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D.地球大氣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對流層【解答】解:地球的形狀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A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地球內部由內而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B說法錯誤,符合題意。地球是一顆自身不發光、不透明的橢球體,C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地球大氣層的對流層位于最底部,人類生活其中,對流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D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2021 杭州)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下列主要由板塊張裂形成的是( )A.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B.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C.喜馬拉雅山脈和大西洋D.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解答】解: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是兩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拉伸形成的;故A錯誤。大西洋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張裂拉伸形成的,大西洋面積還在逐年擴大;故B正確,C、D都錯誤。故選:B。(2023·浙江·一模)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此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地震,實際上土耳其本身就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漂浮在海洋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B.紅海在不斷擴大,是因為處于非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生長邊界C.“海底擴張說”解決了“大陸漂移說”動力來源問題D.土耳其地震頻發是由于該地處于板塊中央【答案】C【詳解】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A錯誤。紅海將會不斷擴大是因為它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處,處于板塊的生長邊界,B錯誤。海底擴張說是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一種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海底擴張說較好地解釋了一系列海底地質地球物理現象。“海底擴張說”的出現為“大陸漂移說”的確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正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動力支持,加上新的證據(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陸確實很可能發生過漂移,從而使復活的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也稱新大陸漂移學說)開始形成,C正確。土耳其地震頻發是由于該地處于板塊邊界處,D錯誤。故選C。(2023·浙江·二模)如圖所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沿①→②→③→④繞著太陽公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球公轉的方向為自東向西B.地球公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C.6月21日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圖中的④D.地球從①處運行到②處,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向北移動【答案】D【詳解】讀圖可知,圖中②處地球上北極圈出現極晝,應為夏至日,圖中④處地球上北極圈出現極夜,應為冬至日,再根據公轉方向判斷可知,①處表示春分日,③處表示秋分日。地球公轉的方向為自西向東,A錯誤;地球公轉使得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產生季節變化,從而引起四季交替現象,而晝夜交替現象是地球自轉所致,B錯誤;6月21日這天一般在夏至日附近,即地球位置最接近圖中的②,C錯誤;地球從①處運行到②處,即從春分日至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向北移動,D正確。故選D。(2023·浙江·校聯考一模)鄞州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為測算正午太陽高度角,開展了立竿測影活動。圖甲表示測量的方法,箭頭所指方向為該地的正午竿影朝向;圖乙為興趣小組同學繪制的正午竿影長度變化圖,圖中的數字編號分別代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中的某一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中∠B為所測太陽高度角B.圖甲中箭頭所指的方向為正南方C.根據圖乙可知,數字②所對應的日期是夏至日D.一年中正午竿影長度會發生變化是由于地球在自轉【答案】C【詳解】太陽高度角是指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故∠A為所測太陽高度角,故A錯誤。寧波市鄞州區在北回歸線以北,影子向北,故圖中箭頭方向為正北方,故B錯誤。②的影長最短,此時太陽高度角最大,因此為夏至日,故C正確。一年之中正午桿影長度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而公轉軌道與地球自轉軌道有一夾角,該夾角使得一年之中太陽與立桿處的照射角度發生變化,故D錯誤。故選C。(2023·浙江·一模)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下列關于此次地震的描述錯誤的是(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B.地球內部的結構由內向外依次是地幔、地核、地殼C.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多發生在板塊交界地帶D.地震發生時,正在上課的學生可用書包護住頭部或躲在課桌下【答案】B【詳解】地球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力量作用構成的,位于板塊邊界處,地殼不穩定,A敘述正確。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內向外依次為,地核-地幔-地殼,B敘述錯誤。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發火山地震,C敘述正確。當地震發生時,下列自我保護的應急措施是在教室,應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腳;主震過后,迅速有序地撤離教學樓、在家中(樓房),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不能使用電梯、無論在室內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D敘述正確。故選B。(2023 金華)第十九屆亞運會將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舉行,金華也將承辦部分比賽項目。如圖為地球繞日公轉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2023年9月23日是農歷秋分日,這天地球公轉至圖中 位置。(2)從9月23日到10月8日,金華的晝夜長短變化情況為 。【解答】解:(1)讀圖可知,當地球位于甲位置時為春分日,時間為3月21日前后;當地球位于乙位置時為夏至日,時間為6月22日前后;當地球位于丙位置時,時間為9月23日前后;當地球位于丁位置時,時間為12月22日前后。因此,2023年9月23日是農歷秋分日,這天地球公轉至圖中丙位置。(2)當地球位于丙位置時,時間為9月23日前后,晝夜平分;當地球位于丁位置時,時間為12月22日前后,晝短夜長。從9月23日到10月8日,金華的晝夜長短變化情況為晝漸短,夜漸長。故答案為:(1)丙;(2)晝漸短,夜漸長。(2022 紹興)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用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傳遞出中國獨特的文化韻味。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說明中國很早就掌握了一年中四季更替的時間規律,四季更替的現象與地球的 (選填“自轉”或“公轉”)有關。2月4日開幕式當天恰逢“立春”,地球處于圖中A位置,當天紹興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填選“晝長夜短”或“晝短夜長”)【解答】解: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說明中國很早就掌握了一年中四季更替的時間規律,四季更替的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關。2月4日開幕式當天恰逢“立春”,地球處于圖中A位置,此時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紹興的晝夜長短情況是晝短夜長。故答案為:公轉;晝短夜長。(2022 湖州)如圖為北半球中緯度某地居民節能建筑在冬至日、夏至日的正午日照示意圖。(1)該示意圖中的窗戶是 (選填“朝南”或“朝北”)的。(2)從冬至日到春分日,正午射入該居民屋內的陽光面積會 (選填“增大”或“減小”)。【解答】解:(1)該地位于北半球,從圖中可見,冬至、夏至正午太陽都在南方,太陽高度低的是冬至正午太陽高度,太陽高度高的是夏至正午太陽高度,所以該示意圖中的窗戶是朝南的。(2)從冬至日到春分日,正午太陽高度增大,所以正午射入該居民屋內的陽光面積會減小。故答案為:(1)朝南;(2)減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球真題.doc 地球真題(解析版).doc 第三十二講:地球.doc 第三十二講:地球(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