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胃中“奇遇記”》教案課題名稱: 《胃中“奇遇記”》一、基本信息教材、學科 大象版小學科學 章節 人體的消化器官學時 1學時 年級 四年級課型 新授課 教具、學具 教師機二、核心素養目標(1)借助文字、圖片等資料和模擬實驗,知道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進行消化的重要場所,胃的蠕動能夠將食物揉成食糜送入小腸。 (2)在探究胃的消化功能的過程中,能通過閱讀教材和利用實驗材料合理地設計并進行模擬實驗來搜集證據從而通過分析、綜合、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從而形成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正確認識,培養自身的科學推理能力。 (3)知道胃的消化功能后,能多關注自己的身體,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三、學情分析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和《口腔“歷險記”》兩課,知道了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部分,簡單了解了各個器官的基本功能,能夠按照順序連接各個消化器官,并且知道了口腔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場所。因此本課繼續使用“膠囊小導游”引入,通過閱讀《“膠囊小導游”胃中“奇遇記”》漫畫,提出“胃的功能是什么”這個探究主題,再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形成對胃的功能的正確認識。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借助“膠囊”的故事,處理信息,知道胃是主要消化器官之一。 教學難點:能通過模擬實驗詳細地了解胃的功能。五、教學設計教學環節 環節目標 教學活動(師生活動) 媒體作用及設計意圖回顧舊知 進入情境 鞏固舊知,引出新課題。 隨機選人完成器官拼圖小游戲,回顧消化器官在人體內的順序。 使用隨機選人功能,激發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更生動地鞏固學過的知識。閱讀教材 提取信息 初步了解“胃”這個器官。 帶著這4個問題去閱讀“膠囊的奇遇”小故事。 胃長什么樣? 胃中酸酸的液體是什么? 胃中的“地震”是怎么回事? 食物在胃中最終變成了什么樣? 請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并播放相關視頻。 使用電子課本,將故事和視頻串起來。結合視頻,使學生對胃有更全面的了解。小組合作 設計實驗 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1.設計模擬實驗,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可以用到什么材料? 這些材料分別模擬了什么? 詳細的操作流程是什么?小組成員如何分工? 2.動手操作,模擬胃的蠕動,觀察并記錄食物的變化,小組合作完成。 使用“倒計時”合理規劃活動時間。匯報交流 歸納概括 了解胃的工作原理,匯報實驗感受,感受胃的辛苦。 1.小組展示實驗成果,并向大家講解實驗的過程以及動手時的感受。 2.概括胃的功能,即能把食物揉成食糜。 3.根據實驗感受思考,胃平時在消化過程中會有什么感受? 拍照展示小組成果。拓展提升 樹立保護消化器官的意識 1.請同學們思考應該怎樣對待消化器官? 2.播放視頻,拓展保護消化器官的知識。 視頻從生活習慣出發,讓學生了解如何保護消化器官,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創意作業 將課堂所學知識運動到生活中。 向家人講解胃是如何工作的,并向家人科普保護胃的方法。六、板書設計胃中“奇遇記” 胃液 蠕動 食糜七、教學反思1.教師在教學時使用教材閱讀和模擬實驗相輔相成的教學策略。閱讀教材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取信息,對胃有一定的認識,從而提出合理的猜想,而模擬實驗是為了驗證這些猜想,兩者相輔相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2.教學過程中通過回顧所學知識將學生帶回“膠囊小導游”消化系統旅游的情境中,帶著已經磨碎的食物,一起來到了胃,通過閱讀“膠囊小導游”的經歷,提取重要信息,并通過模擬實驗搜集更多的證據,從而通過分析、綜合、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形成對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科學推理能力。 3.課堂的展示環節,只讓學生展示了實驗成果,展示地不夠全面,應將記錄單的內容一并展示,從而讓學生養成實驗記錄的習慣,并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