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 黃土高原第1課時學習目標1.舉例說出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俗風情,分析“黃土風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2.運用地圖說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3.重點:通過閱讀教材,認識黃土高原黃土的來源及形成的地貌景觀。【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全球最大的黃土區 1.黃土高原地處黃河 游地區,位于 山脈以西、 嶺以東、長城以南、 以北。 2.黃土高原海拔多在 米。 3.關于黃土高原黃土的來源,多數學者認同 ,該學說認為,黃土來自 、 及我國西北內陸地區。 4.黃土形成還必須滿足的條件:源地氣候 , 作用強烈。較細的塵土經過幾百萬年的 和 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5.黃土高原處于 區向 區、 區向 區過渡的地帶,生態環境十分 ,自然災害頻繁多發。 6.黃土高原位于四大地理分區中的 (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C.西北地區D.青藏地區7.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 ( )A.流水的搬運、沉積作用B.風力的搬運、沉積作用C.冰川的搬運、沉積作用D.海浪的搬運、沉積作用【合作探究】1.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羊肉泡饃、白羊肚頭巾、窯洞等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黃土高原人們在吃、穿、住等方面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2.我可以:雖然我們不能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周密嚴謹的研究,但我們也能客觀地運用“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的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高低起伏的不同地形上。(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3.辯論賽:黃土高原的黃土是怎樣來的 要求:將全班分為兩大組,一組觀點為風成說,另一組觀點為水成說。先進行組內討論,再每小組派3位同學代表本組進行辯論。【參考答案】知識點1.中上 太行 烏鞘 秦嶺2.1000~20003.“風成說” 蒙古高原 中亞4.干燥 風化 累積 環境5.濕潤半濕潤 干旱半干旱 農耕 牧 脆弱6.A 7.B【參考答案】1.吃:羊肉泡饃口味厚重,熱辣暖胃,既符合黃土高原的氣候,又符合高原人豪爽的性格。穿:白羊肚頭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曬,另外高原地區風大,還可以用其擦拭臉上的沙塵和汗水。住: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黃土具有直立性強、不易崩塌的特點,而且又比較干燥,容易開挖,適宜開鑿窯洞作為居所。2.(1)說明黃土是在地形形成之后沉積的,并且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2)說明黃土分布與風向有關,帶來黃土的風從西北吹向東南,風力逐漸減弱,所能攜帶的黃土顆粒也越來越細。(3)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的,而有可能是從蒙古、中亞一帶吹過來的。3.答案略。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