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古詩詞賞析】 10 哲理詩 小升初語文閱讀指導(含方法點撥+例題精析+實戰演練)哲理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有的直接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內容多種多樣,涉及自然、社會、人生、理想、愛情、藝術等方面。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應注意。(一)觀書有感〔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注釋】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②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③徘徊:來回移動。④為:因為。⑤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⑥那得:怎么會。⑦清如許:這樣清澈。【閱讀訓練及答案】1.這首詩的第一、二句表面上是描寫明澈如鏡、令人賞心悅目的池塘美景,但實際上是在比喻什么?▲技巧1【解析】: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運用。【答案】:將方塘比喻為明鏡,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現塘水的清澈明凈,說明了讀書給人帶來的樂趣。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的清澈,詩人想說明什么道理 ▲技巧2【解析】:深入了解詩句含義,重點考查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答案】:只有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養。3.請你將第一、二句所展現的畫面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解析】:先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翻譯,然后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答案】: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充滿生機和活力。4.你從第三、四句詩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技巧2【答案】:人的要常常讀書多讀書作為知識的源頭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5.選出對朱熹《觀書有感》賞析有誤的一項。( )A.這是一首因讀書有感而寫下的說理詩。首句將書比作“方塘”、明“鑒”,新穎巧妙,極便開啟后句。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傳神,使整個畫面形象生動,具有動態美,刻畫出天光云影,流連忘返,情態畢見。C.第三句,作者問注入“方塘”的水“渠”,何來這么多清澈的水流,實嘆知識之源無窮。D.“源頭活水”四字比喻治學要有豐富的知識源泉,要博覽群書,不斷儲備,源頭充實了,水自然源遠流長。【答案】: C(二)《題西林壁》蘇 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注釋】①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②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③各不同:各不相同。④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⑤緣:因為;由于。此山:這座山,指廬山。【閱讀訓練及答案】1.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詩中有哪句詩說明這個道理,請填在橫線上。▲技巧2【答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題西林壁》前兩句寫 ,后兩句寫 ,這首詩借寫廬山的自然景象,還告訴我們 。【答案】:寫景 明理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3.詩人前兩句寫了詩人從 、 不同的角度,處在 、、 、 不同位置觀看 的感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鑒賞能力。【答案】:橫 側 遠 近 高 低 廬山 在正面看都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在側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形狀、姿態是不同的。4.此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詩句是 ,作者要說明 。【答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察事物,要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不要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意思對即可)5.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得到的啟發是( )A.對復雜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斷出其它方面。B.對復雜的事物,應多角度觀察,多方面調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對復雜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觀察,調查了解,又要親身去體驗,去分析。【答案】:C(一)游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1.解釋詞語:值: 屐齒: 小扣:2.這首詩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3.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何理解“春色”、“紅杏”、“出墻來”的意思?(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閱讀訓練]1.詩的頷聯中借用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聞笛賦:________ (2)爛柯人:________2.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試做簡要分析。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廣為傳誦,你從這句詩中領悟到了什么?4.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B.頷聯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二惆悵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C.頸聯以“沉舟”“病樹”作為反襯,描繪出千帆競發、萬木爭春的富于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無奈、惆悵與嘆息。D.尾聯寫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詩人堅忍不拔的意志。(三)《過沙頭》楊萬里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1.“地平江闊氣清溫”再現了怎樣的畫面?在詩中有什么作用?2.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所表達的哲理。【實戰演練】參考答案(一)1.值:逢,遇到 。 屐齒: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兒,叫屐齒。“小扣”輕輕的敲門。2.顯示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 讓我們知道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蓬勃地發展起來。3.這句詩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解析】(1)正確理解字的解釋。(2)重點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3)“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二)1.①懷念故友;②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2.主要表達了作者憂傷中更顯樂觀豁達的情懷。作者雖以“凄涼地”“棄置身”“聞笛賦”“爛柯人”、“沉舟”、“病樹”寫出了內心的凄苦,但“千帆過”“萬木春”更表現出作者樂觀和豁達的情懷。3.①這兩句詩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②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悵憂傷之情;但他對未來并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必然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終究會萬木爭春,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③原意是:沉船旁邊千帆飛駛而過,病樹前頭萬木崢嶸,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發展,相信未來一定比現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4.C(三)1.地勢平坦,江面開闊,氣溫涼爽,和諧、寧靜。為下文“暗流已到”做鋪墊,生活中危機四伏,有時表面上的平靜很可能是危機孕育的時刻,而缺乏經驗者則往往不以為然,也不能夠有力地化解危機,只有同“暗流”長期打交道并掌握其規律的“蒿師”才能識破并化解危機。2.實踐出真知繞過這片沙灘,一片小漁村漸漸映入眼簾,那里江面開闊、地勢平坦、氣溫涼爽。然而,一股暗潮已然來到,一般人卻無從發覺,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詩歌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真理是在大膽實踐反復實踐中摸索出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