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課時作業及教學評價設計《第三節 重力》教學與作業設計一、目標確定(一)課標要求2. 2. 3 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二)教材分析單元背景:本章內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識、二力平衡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全章可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初步了解3種常見的力的特點以及力的測量;第三部分著重研究二力平衡條件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系。這些內容對于后面學習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十分重視本章的教學。本節分析:《重力》這一節是力和運動章節的重要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力及其相互作用和彈力、彈簧測力計的基礎上,以重力的三要素為核心內容,將生活現象和生活體驗有機聯系起來。因此,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對“重力”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從物理角度認識、分析、思考問題,提高科學素養。(三)學情分析學生對力有了初步認識,剛剛學習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對重力有關的現象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但對重力的三要素不太了解。初步掌握了物理實驗操作技能,了解了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但參與的探究活動較少,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四)學習目標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2.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3.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4. 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操作,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五)作業目標1. 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2. 探究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3. 了解重力的方向、重心,會利用重垂線測量地面是否水平(墻面是否豎直)。4. 會利用重力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二、評價設計1.創設課前游戲情境1,引入并促進目標1的達成。2.設計問題1、2促進目標2的達成;問題3促進目標3的達成;3.設計活動1、2、3、4促進目標2的達成。設計活動5、6、7、促進目標3的達成。4.作業設計:(1)課前作業:設計調查類作業,通過課前展示與交流進行評價,檢驗作業目標初步達成。(2)課中作業:依據學習目標1,設計課中作業1,通過鞏固練習進行評價。依據學習目標2設計課中作業2進行評價;依據學習目標3,設計課中作業3,3檢測作業目標3的達成情況。(3)課后作業:依據學習目標4,設計課后作業1、2、課后實踐作業、課后實踐研究作業,通過鞏固練習、實驗、調查研究等形式進行評價重點:通過實驗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難點:重力的方向。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重垂線、水平儀 、分組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前作業設置問題情境,將乒乓球盡可能的拋高,并想辦法讓乒乓球滯留在空中,討論并給出你的方法身邊還有哪些與重力有關的現象,舉例說明?假如重力消失,我們的生活又會怎樣?(設計意圖:重力以及跟重力有關的現象存在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多數同學并沒有去思考過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所以讓學生通過小的實驗設計感受重力的存在并且進一步尋找身邊的重力現象,同時讓學生思考重力消失的世界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重力的理解。預期效果:學生通過思考和實驗驗證知道重力的存在,同時對重力概念有了初步認識 )(二)新課導入一、情境導入,引出新課:通過播放生活中常見的重力現象的視頻,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物體的運動有什么共同特點?并列舉其他的常見實例,進而引出重力。(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使物理知識生活化,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學習理念。預期效果:學生初步認識重力。)(三)新課教學模塊一、重力的概念由引入得出重力的定義: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給出重力的符號G。通過回憶第一節一個力的產生至少需要幾個物體,引導學生指出重力的施力物體。教師補充:地球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問題啟發:宇宙中八大行星繞太陽轉動,為什么行星沒有飛離太陽?【教師活動】 宇宙中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這個力叫做萬有引力。行星運動過程中正是由于受到萬有引力而改變運動狀態。重力就來源于萬有引力,是萬有引力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于萬有引力。(設計意圖:由八大行星繞太陽轉動引出萬有引力,并簡單區分重力和萬有引力。樹立學生正確的科學倫理認識。預期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區分重力與萬有引力。)【學生活動】 復習力的三要素,知道任何力的學習都要從力的三要素開始研究,當然重力也一樣。(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逐步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預期效果:知道從哪些方面研究重力。)課中作業內容1:(目標1)☆1.籃球運動員用力將籃球拋飛出去,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籃球拋出后,由于受到______最終落向地面。2.在跳板跳水運動中,運動員對跳板施力的同時,也受到跳板對他施加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其中后者的作用是改變運動員的______(選填“形狀”或“運動狀態”);運動員起跳后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最終落入水中。模塊二、重力的大小與方向【環節一】【教師活動】問題1: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活動】:活動1.用手感受不同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并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進而提出猜想。2.學生猜想—分析猜想【教師活動】問題2:重力的大小與質量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定量關系呢?3.設計實驗方案。 給出三個提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設計本實驗的方案。 (1)需要改變哪個物理量? (2)需要測量哪個物理量? (3)用什么儀器測量?【學生活動】活動2:學生展示方案,并相互補充完善。多次測量,完善科學方法。(設計意圖:完善實驗方案,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還不是很成熟,以問題引領的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完善實驗方案,促進學生物理思維品質的優化。預期效果:學生總結出實驗方案。)【教師活動】:復習如何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給同學們準備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1~4組用鉤碼進行測量,5~8組用木塊,9~12組用銅塊。(設計意圖:優化實驗器材,將學生實驗分為三大組,分別用鉤碼、木塊和銅塊進行實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數據和其他小組的數據中分析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實驗中小組合理分工,有測量、有記錄、有計算,將數據記錄到學案的表格中。測得快的小組將數據輸入電腦excel表格中。【學生活動】活動3:收集數據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結果展示:學生用多種方法呈現實驗結論。 方法一:體積成倍增加,質量也成倍增加 方法二: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方法三:圖像法(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呈現鉤碼、木塊銅塊的重力和質量的函數圖像的生成過程,學生由函數圖像輕而易舉的得出了G與m的關系。滲透處理數據的方法。在關注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預期效果:學生能繪出不同物體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象。)【教師活動】一組數據得出結論具有偶然性,然后分析屏幕上學生的三組數據是否符合相同的規律?進而指出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結論具有普遍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分析處理數據。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他們的比值為一個定值。 利用學生的數據進行驗證比值大小。教師補充:科學家們通過更加精密的測量得到這個數值是9.8,用g來表示。利用公式推導出單位是N/kg,引導同學們回憶密度和速度單位的物理意義,說出9.8N/kg的物理意義。(設計意圖:創設實驗探究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過程性體驗。落實分組實驗,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預期效果: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追問:那g的大小是一成不變的?學生看到課本第九頁的相關鏈接,從中找到規律: g 值與緯度有關。(進一步說明學生猜想:重力與位置有關)教師補充:不同緯度g值相差不大,計算時都可以取9.8N/kg,粗略計算時還可以取10N/kg。 讓學生利用g=G/kg進行變形得出G=mg,m=G/g。教師補充:通過公式變形,我們可以看到,已知任何兩個物理量都可以利用公式求出第三個物理量。【學生活動】活動4::練習公式的使用。例1: 某同學的質量是50Kg,他受到的重力約多大?【環節二】重力的方向【教師活動】活動5:實物展示:兩個鐵架臺上懸掛鉤碼,一個放在水平面上,一個放在斜面上。引導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說出鉤碼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利用斜面上的鉤碼指出用垂直來描述重力方向是不正確的,準確的說法是豎直向下。教師追問:我們走在地球的任何位置,所受重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那這個方向到底指向哪里呢?對,豎直向下就是指向地心的方向。利用重垂線讓學生檢驗黑板是否豎直以及桌面是否水平。(設計意圖:實物展示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和水平儀的應用,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從生活現象中發現物理知識。預期效果:提高學生的動手意識,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課中作業內容2:(目標2)☆☆1.下列物體中,所受重力大約是1N的是( ?。?br/>A.單個新冠病毒 B.一份物理試卷C.兩個雞蛋 D.一只口罩2. ,它所表示的含義是( ?。?br/>A.1kg等于9.8NB.物體受到的重力是質量的9.8倍C.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D.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kg課中作業內容3:(目標3)☆1.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舉行,舉世矚目。能正確表示滑雪運動員在空中滑翔時所受重力的是( )A. B.C. D.2. 如圖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重心O已經標出。請在圖中畫出“冰墩墩”受到重力的示意圖。(設計意圖:通過課堂作業助力學生練習并掌握重力有關的知識點,加深對重力方向、大小、作用點的理解)模塊三、重力的作用點【教師活動】活動6: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感受重力作用點的位置。給出重心的定義。(設計意圖:手支筆平衡的活動讓學生體會重心,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知識的關注。)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看到重心的應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設計意圖:重心應用的視頻讓學生在發現物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好奇心。)【教師活動】問題3:那物體的重心在哪里呢?【學生活動】找規則幾何體的重心。指出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學生活動】活動7:用作圖的方式把重力表示出來。例2. 畫出飛行中的足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圖 (用力的示意圖表示重力)(直尺鉛筆作圖)學生思考這節課的收獲與大家分享并相互補充。模塊四、鏈接科技發展,滲透德育教育問題引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一舉一動都要受到重力的影響,那在太空失重的狀態下會是怎樣的呢?讓學生思考。視頻呈現:2013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呈現的我國史上第一次,也是世界史上第二次太空授課。通過視頻讓學生看到跟平時所見到的不一樣的現象。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毕M瑢W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細心觀察,大膽猜想,勇于探究,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富強做出貢獻。(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我國的科技發展,培養學生有關注國際科技發展、關注國家科技進步的意識,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達標檢測1.關于重力的敘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質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體的重力是由物體的質量產生的 B.重力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C.放在支撐面上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的 D.物體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對它的吸引而產生的2.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_________,它的方向總是_________。利用這個性質,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線來檢查墻壁是否_________,還可用重垂線來檢查桌面或窗臺是否 _________。3.質量是10 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約是______N;一個物體受到的重力是1 N,則它的質量是_____g(g取10 N/kg).4.不考慮空氣的阻力的作用,質量是4千克的鉛球正在空中飛行,它受到______力的作用,方向是__________,施力物體是________,力的大小是_________牛。6.一個南瓜所受到的的重力是30N,它的質量是多少?(g=10N/kg)(設計意圖:通過當堂檢測,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回答新提問或者學習新內容,實現學生自我反饋。)課后作業內容:(10min)☆☆實踐類:(2選1)☆☆☆☆1、利用重垂線制作水平儀并在班級展示使用方法及原理。2、資料收集:各種各樣的水平儀并在班級講解原理。書面類:☆☆☆☆建筑工人在砌房子時經常用水平儀來檢查所砌的墻面是否水平,水平儀利用了______的原理。圖甲所示即為一種簡易水平儀,圖示情況說明墻面____邊(選填“左”或“右”)偏低。圖乙所示為一種氣泡水平儀,當儀器中空氣泡居中表示墻面水平,若空氣泡在A端,則表示A端的墻面偏______(選填“高”或“低”)。2. 幻想源自人類的求知本能,“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登月已經實現,且將月壤帶回地球。月球上大氣層很稀薄,月球表面的氣壓很低,可忽略不計,物體所受的重力約為地球上的”。小明幻想在月球表面能很容易的舉起60kg的重物,他這樣幻想的科學依據是 _____(g取10N/kg)。假如你到達月球,你認為不容易做的事有_____。(寫出一條即可)3.在如圖中,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飛行,不考慮空氣阻力,請在圖中畫出足球的受力示意圖。(點O為足球重心)4.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實驗小組的同學們測量了相關數據并記錄在表中。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質量m/g 40 100 160 200 240 300 …重力G/N 0.4 1.4 ▲ 2.0 2.3 3.0 …(1)測量前,要使彈簧測力計在______方向上檢查其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2)第3次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指針指示位置如圖甲所示,表中空缺的實驗數據“▲”是_______N;(3)根據表中的數據得到如圖乙所示的對應點,請畫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其質量大小的關系圖像。_______N 。5.小強與父母一起外出郊游,公交車行駛至一座橋時看到橋頭立著如圖所示標志牌。已知公交車重為6.0×104N,車上人員與行李的總質量是1800kg。(g=10N/kg)則:(1)這輛公交車的總重力是多少?(2)通過計算判斷這輛公交車是否允許通過此橋?(設計意圖: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加深對重力概念的理解,規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作圖及練習公式的簡單運用)板書設計第三節 重力一、產生原因:二、方向:三、大?。篏=mg實踐研究作業評價量表序號 評價內容與標準 自評 互評 教師 評價1 能夠進行實踐調查活動并記錄調查內容(☆)2 設計實踐調查報告并詳實記錄調查內容(☆☆)3 留有調查問卷、語音、影像等過程性材料,對調查報告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并能反思總結實踐調查研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和小組的實際情況二選一來完成,體現作業的選擇性。在布置該作業的同時,還要公布相應的評價量表,可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調查報告的設計、調查內容的記錄和信息處理以及自我反思等方面進行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