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課時作業及教學評價設計《第二節 彈力 彈簧測力計》教學與作業設計一、目標確定(一)課標要求2. 2. 3 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彈力。2. 2. 4 會測量力的大小。(二)教材分析單元背景:本章內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識、二力平衡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全章可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初步了解3種常見的力的特點以及力的測量;第三部分著重研究二力平衡條件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系。這些內容對于后面學習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十分重視本章的教學。本節分析:“彈力"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力,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彈力”又是一種較“復雜”的力(如彈力三要素的分析、胡克定律應用等),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因此教材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彈力”的概念只要求學生“了解”,而將重點放在彈簧測力計的認識和使用上。這種編排方式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課標理念。(三)學情分析通過前面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力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也適應了探究式教學,初歩形成了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學生對彈力的感性認識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彈賛隨 處可見,彈力的應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過實驗或實例引入彈力的教學。(四)學習目標1.通過常見的事例或實驗,知道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了解彈力及產生的條件。2.通過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測力原理,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3.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五)作業目標1. 認識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了解彈力及產生的條件。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測力原理,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二、評價設計1.設計問題1、2、3、4促進目標1的達成。2.設計活動1、2促進目標1的達成。設計活動3、4促進目標2、3的達成。3.作業設計:(1)課前作業:依據作業目標,設計實驗類作業,通過課前展示讓學生初步認識彈性與塑性。(2)課中作業:依據學習目標1,設計課中作業1、2,通過鞏固練習進行評價,檢測作業目標1達成。依據學習目標2,設計課中作業3、4,通過鞏固練習進行評價,檢測作業目標2達成。(3)課后作業:課后實踐作業、課后實踐研究作業,通過鞏固練習、實驗、調查研究等形式進行評價,檢驗作業目標2的達成情況。重點: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難點: 彈力概念及產生條件。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實驗法、列舉實例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彈簧、彈簧測力計、橡皮筋、橡皮泥、鋼尺、頭發等三、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前作業1. 提供實驗器材:彈簧、橡皮筋、面團、橡皮泥、橡皮(1)選擇合適的器材設計實驗將橡皮盡可能的彈高(2)能不能用橡皮泥或者面團達成這一實驗,為什么?(設計意圖:在問題情境下,利用生活經驗體驗感受彈性、塑性,進而初步理解彈力產生的條件)(預期效果:學生能夠利用生活經驗達成任務,并利用生活化的語言去描述實驗步驟和現象)(二)新課導入情境1:播放視頻:撐桿跳高、跳板跳水等體育比賽場景。思考:撐桿跳高、跳板跳水比賽中運動員怎樣才能取得好成績?蹦極中的選手為什么下落到最低點后又會上升呢?(設計意圖:感受力與美的結合,激發學習興趣。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預期效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步了解彈力的存在。)(三)新課教學模塊一、彈力【環節一】彈性與塑性【教師活動】問題1:分別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氣球、紙等物體上,物體有什么變化?松手后,結果有何不同呢?人推車過程中,有力存在嗎?【學生活動】動手實驗操作,探究完畢,進行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并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師活動】問題2: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類似的性質?你能根據這些物體的特性進行概括與分類嗎?【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回答(設計意圖:由直觀到抽象,從親身的體驗及身邊的現象中歸納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預期效果:學生基本可以區分彈性與塑性。 )課中作業1:物理書放在書桌上,書對桌子施加壓力,則這個壓力的產生原因是( ?。?br/>A.書受到的重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C.書的形變 D.桌子的形變課中作業2:如圖所示,人站在跳板上,使跳板變形的力的施力物體是______;跳板發生的形變是______(選填“彈性形變”或“塑性形變”);理由是:______。(設計意圖:彈力概念的建立首先要了解彈力是如何產生的,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實驗、觀察與分析,使學生認識彈性和塑形,塑性、彈性形變和彈力。預期效果:學生通過作業在之前所學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礎上認識彈力,了解彈力的作用效果)【環節二】【教師活動】活動1:找一名學生演示用橡皮筋將粉筆頭彈出去。思考:不讓橡皮筋發生形變,能把粉筆頭彈出去嗎?當使橡皮筋、彈簧、氣球發生形變的同時,你的手有何感覺?這又說明了什么呢?【學生活動】觀察思考,認識到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產生彈力。(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生活走向物理,認識彈力的效果,了解彈力的產生,也能極為自然的引出彈力的概念。預期效果:學生認識什么是彈力。)歸納總結: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對支持面的壓力、物體受到的支持力、繩的拉力等,其實質都是彈力。【學生活動】活動2:取出廢舊圓珠筆里的小彈簧,先用較小的力拉,再用較大的力拉,使發生較大形變。【教師活動】問題3:觀察后一種情況下,撤去力后彈簧還能恢復原狀嗎?引出彈性限度概念。【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體會到物體的彈性形變是有一定限度的。(設計意圖:為彈簧測力計原理的探究做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物體的彈性是有限度的,能讓學生認識到彈簧測力計在使用時是不能超量程的。預期效果:學生可以得出彈性限度的概念。)【環節三】【教師活動】問題4:書做在桌面上書發生形變嗎?壓力怎么來的?桌子形變了嗎?支持力怎么來的?【學生活動】小組合作交流。桌子發生了形變,要恢復原狀,要向上恢復,所以向上產生彈力——支持力。書發生了形變,要恢復原狀,要向下恢復,所以向下產生彈力壓力。所以拉力、壓力、支持力等都是彈力。(設計意圖:體現“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勇于探究曰常生活用品或新器材中的科學原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預期效果:學生能說出彈力產生的原因。)模塊二、彈簧測力計【環節一】【教師活動】活動3:1.彈簧測力計的作用。2 .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出示形形色色的彈簧測力計, 分析比較各種測力計。與學生一起了解其結構。3.彈簧測力計的原理。4.彈簧測力計使用方法。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明確探究目的,引導學生評估交流。【學生活動】:學生分組探究。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經歷探究討論分析交流的過程,歸納得出正確使用測力計的方法。【教師活動】活動4:按照課本中安排的實驗步驟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體驗力的大小,記錄好數據,交流體會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學生活動】交流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1)要先輕輕拉秤鉤幾次,以避免測量時指針被刻度盤卡住;(2)被測的力要施加在秤鉤上,被測力的方向要沿彈簧的軸線方向,以防摩擦或其它阻礙;(3)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4)當指針相對于刻度盤靜止時方可讀數,讀數時視線必須和刻度盤垂直。(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間接測量的科學方法,知道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經歷基本的探究過程,通過觀察、實驗,然后分析、總結出: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了解一般儀器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預期效果:學生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課中作業3: ☆☆關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下例說法錯誤的是()A.使用前必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B.使用前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C.使用中彈簧指針、掛鉤應盡量避免與外殼間的摩擦D.測量力的大小時,彈簧測力計必須豎直放置課中作業4: ☆☆關于如圖所示的彈簧測力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及最小分度值分別是0~5N和1NB.彈簧測力計的彈簧伸長越長,它所受的拉力就越大C.使用彈簧測力計只能測出豎直方向上的拉力而無法測出水平方向上的拉力D.量程大的測力計彈簧長度一定比量程小的測力計彈簧長度長【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課后作業(一):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彈力的理解通過動手制作彈簧測力計,進一步理解彈簧測力計原理練習并規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課后作業內容:(用時10min)實踐作業:☆☆☆制作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評估制作的彈簧測力計是否準確、美觀,并在班級展示書面作業:1.下列現象中發生的不是彈性形變的是( )☆A.跳板被跳水運動員壓彎B.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C.輕壓一把直尺使它發生形變D.把橡皮筋拉長2. ☆☆如圖所示,一根彈簧,一端固定在豎直墻上,小明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彈簧的另一端使之發生彈性形變、長度伸長。此時,“彈簧力圖恢復原來的形狀而產生的力”是( ?。?br/>①手對彈簧施加的力 ②彈簧對手施加的力③墻對彈簧施加的力 ④彈簧對墻施加的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如圖所,幾位同學比試臂力,每個人都能把手臂撐直,則()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B.手臂長的人所用的拉力大C.體重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D.每個人所用的拉力一樣大板書設計第二節 彈力一、彈力:1.彈性2.塑性二、彈簧測力計:1 .作用 結構 原理 使用方法課后作業(二)實踐作業:制作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評估制作的彈簧測力計是否準確、美觀,并在班級展示。課后作業(三)實踐研究作業1.大英同學在用同一只彈簧測力計實驗時,在掛鉤下面施加不同的拉力對應的彈簧力度也不同。具體數據見下表。☆☆☆拉力F/N 0 1 2 3 4 5彈簧長度L/cm 5 7 9 11 13 15彈簧伸長量L/cm 0 2 4 6 8 10根據表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1)當拉力F=4N時,彈簧伸長了________cm;(2)在如圖中作出拉力F與彈簧伸長量L的關系圖像( )(3)由表中數據,你能得一條結論是___________;(4)在實驗中大英不小心將彈簧弄斷了,然后他拆去斷掉的較短部分,把剩下的較長部分彈簧仍裝在原來的彈簧秤上,零點校正后,用它測力,結果比真實值_______(選填“偏大”“ 偏小”或“不變”)實踐研究作業評價量表序號 評價內容與標準 自評 互評 教師 評價1 能夠進行實踐調查活動并記錄調查內容(☆)2 設計實踐調查報告并詳實記錄調查內容(☆☆)3 留有調查問卷、語音、影像等過程性材料,對調查報告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并能反思總結實踐調查研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和小組的實際情況二選一來完成,體現作業的選擇性。在布置該作業的同時,還要公布相應的評價量表,可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調查報告的設計、調查內容的記錄和信息處理以及自我反思等方面進行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