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課時作業及教學評價設計《第一節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學與作業設計一、目標確定(一)課標要求2. 2. 3 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2. 2. 4 能用示意圖描述力。(二)教材分析單元背景:本章內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識、二力平衡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全章可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初步了解3種常見的力的特點以及力的測量;第三部分著重研究二力平衡條件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系。這些內容對于后面學習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十分重視本章的教學。本節分析:本節課的內容選自魯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一節《力及其作用效果》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初步認識力,是力學知識的開始也是本章運動和力的基礎,是力學板塊的重中之重。本節內容是基礎,在力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節教材內容分為五部分∶1.什么是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5.力的示意圖。(三)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章之前已經有了大量關于力的“前概念”,生活中也有大量與力相關的詞語。但學生對力的認識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和利用學生的經驗,讓學生不斷觀察、分析、體會、實驗、歸納,經歷一些科學探究過程,從熟悉的事例如人推車、推土機推土、拖拉機拉犁等,分析概括出力的概念。通過實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紹了影響力作用效果的三個要素及用力的示意圖描述力。(四)學習目標1.知道力的概念和單位。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3.感受并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增加認識力、探索力的興趣。4.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五)作業目標1. 認識力,能找出某個力的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認識力的作用效果。3.認識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三要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4.會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二、評價設計1.設計問題1、2、3、4促進目標1的達成;問題5促進目標2的達成;問題6,促進目標3的達成;問題7促進目標4的達成。3.設計活動1、2促進目標1的達成。設計活動3促進目標2的達成;設計活動4促進目標3的達成。設計活動5,促進目標4的達成。4.作業設計:(1)課前作業:認識,描述生活中簡單的力學現象,通過課前展示與交流進行評價,檢驗作業目標初步達成。(2)課中作業:依據學習目標1,設計課中作業1,通過鞏固練習進行評價,檢測作業目標1達成;依據學習目標2設計課中作業2、3。通過分析簡答、選擇習題的形式進行評價,促進和檢測作業目標3的達成;依據學習目標5,設計課中作業4、5,檢測作業目標4的達成情況。(3)課后作業:依據學習目標1,設計課后作業1、2、5;依據學習目標2,設計課后作業3、4,通過完成鞏固練習6,檢測作業目標3的達成情況;依據學習目標4,設計課后作業7;教學重點: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教學難點:力的概念,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實驗法、列舉實例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橡皮泥、彈簧、磁體、鐵塊、鋼球、平板、小車、旱冰鞋三、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前作業1. 觀察圖中的內容,歸納下圖中反映力的現象中的共同特點。2. 那么什么是力呢?能不能簡單描述一下你身邊的力學現象的實例。(設計意圖:相較于之前所學的聲學、光學、熱學知識,力學較為抽象,那么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概括歸納并最終建立力學概念,叢身邊最常見的力學現象出發感知力的作用,進而得出力的概念,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從科學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力。)(預期效果:是否能夠獨立表述清楚圖中的現象,尋找力學現象中的共同特點。是否能夠描述身邊的力學現象實例,并歸納共同特點)(二)新課導入情境1:播放攀巖的視頻展示照片,提出問題攀巖者僅靠手腳靈活運用抓、撐、蹬等動作,用“力”實現身體的平衡。那什么是力呢?從這一章開始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力”吧。(設計意圖:吸引學生興趣,引出本節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本節課的學習中。 預期效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步了解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三)新課教學模塊一、什么是力?【環節一】觀看圖片,引導學生【教師活動】 問題1: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讓我們看看以下這些情況中,有沒有“力”的存在?人推車過程中,有力存在嗎?誰用力了?誰受了力?(其他分析略)【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回答(設計意圖:舉出示例,歸納分析練習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識別。。預期效果:學生基本可以找到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教師活動】 問題2: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體也可以對別的物體施力嗎?……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回答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生活中說的推、拉、提、舉、吸引等概括為作用。前面的物體施加力稱為施力物體,后面的物體受到力稱為受力物體。所以力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明確有關力的各種概念。預期效果:學生可以輕松地回答力的相關問題 )【教師活動】簡單介紹牛頓活動1:找同學來掂一下雞蛋,感受1N的大小。那1N有多大呢?【學生活動】參與活動,體驗學生思考,討論。(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有體驗1N的力的大小。預期效果: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深入討論,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地能力。 )【環節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師活動】 問題3:關于力,老師這有幾個問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1.單獨一個物體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2.不接觸的物體間一定沒有力的作用?活動2:觀察與實驗:用氣球和小車體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活動】:學生體驗將兩個氣球相互擠壓,將磁鐵放在小車上并將小車接觸在一起,然后放開觀察現象分析原因,歸納總結。【環節三】【教師活動】 問題4:出示小孩穿旱冰鞋推墻圖片。找出圖中的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學生活動】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小孩穿旱冰鞋推墻的的現象。(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磁鐵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預期效果: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思考能夠認識到力的特點。 )【環節四】【教師活動】 活動3:解釋生活中有關力的現象。雞蛋碰石頭雞蛋碎了游泳向后劃水,人會向前運動【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談論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問題,讓學生能夠用力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預期效果: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課中作業1:設計實驗:教師提供如下實驗器材:一塊長木板,一個小木塊,一顆小鋼珠,兩塊磁鐵,兩個小車,兩個皮球,兩根彈簧,一根鋼鋸條,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設計實驗驗證下列力學問題。并根據實驗現象描述力學知識。1.兩個互不接觸的物體能否產生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4.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5.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不同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設計意圖:力的概念建立需要結合實驗進一步加深,糾正學生錯誤的觀點,同時力學是抽象的,學生在線上課堂的學習中對于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屬于被動的低階思維記憶,而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加深印象,就要在力學大概念的角度通過動腦設計實驗,動手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預期效果:學生結合所學物理知識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物理實驗驗證所學知識并根據實驗現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模塊二、力的作用效果【環節一】【教師活動】 問題5: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什么效果呢?演示實驗:(1)捏一下橡皮泥;(2)拉伸一下彈簧【學生活動】活動3:體驗實驗總結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歸納總結能力。預期效果:學生可以提出更多的力改變物體形狀的實例。)【教師活動】用手按桌面。但有的同學說,我按桌子,就沒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呀?【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桌子形變的比較小,不易觀察(微小形變)。【教師活動】演示實驗(或播放實驗視頻)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活動】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 ,速度變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實驗和問題提問,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預期效果:學生可以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課中作業2:如圖所示,運動員用力向后撐雪杖,就獲得向前的力,這說明物體間______;同時觀察到被雪杖撐過的地方,雪會凹陷下去,這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課中作業3:如圖所示,運動員正用力拉彎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如圖所示,人坐在小船上,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時,人和自己坐的小船卻向后移動。該現象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預期效果:學生通過題目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明確力的作用效果 )模塊三、力的三要素【環節一】【教師活動】問題6: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嗎? 如何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呢?【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不相同。(舉例說明)改變大小;改變方向;(設計意圖:針對概念進一步深入分析。找出物理與生活的結合點。預期效果:學生認識到力的大小,方向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教師活動】活動4:將物理課本放在課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別推課本的三個不同的位置,觀察效果相同嗎?【學生活動】參與實驗。學生思考,回答:不相同與力作用點位置有關。總結前面說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設計意圖:培養實驗觀察能力,總結能力。預期效果:學生認識到力的作用點也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模塊四、力的示意圖【環節一】【教師活動】引導、講授問題7:如何簡單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學中常用力的示意圖的方式。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還可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例1∶用 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動箱子前進。【學生活動】 活動5:用力的示意圖表示用 40N 向左斜向上與水平方向成 45°的拉木箱的拉力。學生相互交流,進行學習小結。【小結】回顧整理本節課的收獲(可建立思維導圖)課后作業內容:1.關于力的概念,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體,但可以沒有受力物體B.靜止的物體不受力,運動的物體才受力C.馬拉車時,馬對車有力的作用,車對馬沒有力的作用D.不相互接觸的物體也可以發生力的作用2.關于力的認識,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產生力的兩個物體間一定發生了作用B.物體間只有相互接觸才會產生力的作用C.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3.打籃球是廣大青少年喜愛的運動,下列與籃球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手對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力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B.拋出去的球在空中運動的過程中,受到手的推力作用C.籃球撞到籃板時反彈回來,說明籃板對籃球的力大于籃球對籃板的力D.用手接住飛來的球,力改變了球的運動狀態4.如圖所示,運動員用力向后撐雪杖,就獲得向前的力,這說明物體間______;同時觀察到被雪杖撐過的地方,雪會凹陷下去,這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5.如圖所示,運動員正用力拉彎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如圖所示,人坐在小船上,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時,人和自己坐的小船卻向后移動。該現象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6.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小明設計了這樣的實驗:用一個彈性較好的鋼片固定在桌邊,在鋼片上用細線掛鉤碼,通過鋼片受力而發生的形變來探究,如圖所示的是小明設計實驗的幾個主要步驟。(小明使用的鉤碼規格相同)(1)通過比較(a)和(c)兩圖,可以發現: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______有關;(2)通過比較(b)和(c)兩圖,______(選填“能”或“不能”)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的關系,判斷理由是______;(3)若要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的關系,應選擇______兩幅圖。7、請你用力的示意圖在圖7-1-3中畫出下列各力.(1)小明用100 N的力推墻壁,畫出墻壁受到的推力.(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磚,對地面的壓力為30 N.(3)小車受到與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斜向右上方的拉力板書設計第一節 力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用符號F表示。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1)從靜止變為運動 或從靜止變為運動;(2)運動快慢變化;(3)運動方向變化。稱為運動狀態變化。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四、力的示意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