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突破文學類文本改寫歷史故事效果題【考點分析】著眼“文類”特征,命題指向本篇的文類特性。“文類”是指同一“文體”的不同類別,比如小說文體又可以分為不同的文類,常見的有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散文化小說、魔幻小說、革命小說等。這里的“文類”特征就直接決定了文章的最大特點,正是“因文命題”的主要落腳點,是“因文命題”中“文”的第二層含義。具體表現為給出這一篇的文類特征,就篇分析;或是給出相關理論術語,據文找據。如2022年新高考I卷《江上》第9題: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江上》是歷史小說,對伍子胥的歷史傳說進行了改編,這正是歷史(故事新編)類小說的常見特征,而本題的設題指向則正源于這一文類特征。解答本題既要具備小說文體知識,又需明白歷史小說改編的意圖,最后再回歸文本。【技法指導】1. 依托這一“文”的共性,思維建模“因文命題”雖強調就特性命題,卻并不意味著對共性的完全拋卻。“因文命題”反對的是僵化的知識、技巧的考查,并不意味著對知識、技巧的完全否定。事實上,任何篇章都離不開文學的基本知識,所以積累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必備知識,進行思維建模,是高效備考的基本要求。思維建模首先是從文體、文類、文本的共性出發,將必備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建立思維的基本模型。比如就小說這一文體來說,它的文體共性涉及到“講故事”的技巧,全文怎么敘事(敘述人稱、敘述視角、敘述順序、敘述節奏、敘述腔調、文類特征)、開頭怎么進入(懸念式、倒敘式、寫景式、故事式、以……話題引入等)、中間怎么展開(懸念、伏筆、鋪墊、照應、暗示、巧合、誤會、突轉、對比、抑揚等)、結尾怎么收束(歐亨利式、悲劇式、喜劇式、留白式、以景作結、首尾呼應等)。小說的文本共性包括小說六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結構、讀者、語言技巧。諸如此類的共性知識,是高效備考的必備知識,是準確答題的大前提大角度。只有掌握了這些大前提,才能在面對紛繁的考題時以不變應萬變。思維建模還可以針對“某一類”問題構建基本答題路徑。比如:針對“歷史小說”這一文類,可以構建起“歷史真實性、文學虛構性、創作現實性”這三個角度的答題路徑;針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可以構建起“科學性、虛構性、現實性”這三個角度的答題路徑。類似的有關“類”的共性問題,均可以構建大角度的答題路徑,為學生高效答題提供基本樣式。2. 緊扣這一“文”的特性,強化審題構建思維體系,搭建思維模型,是將知識內化于心的基本路徑,卻并不足以應付越來越靈活化、越來越個性化的試題。因此,緊扣這一“文”的獨特個性,讀懂文章,深化理解不得不為。首先,須培養讀懂文本的基本能力。近年來,高考文學類文本選文的篇幅越來越長,文本數量亦有增多趨勢,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讀懂文本抓住要點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主要目標。信息獲取與加工的能力、文學鑒賞與審美的能力、邏輯推理與論證的能力,都須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培養。其次,須加強審題能力訓練。隨著“因文命題”趨勢的愈演愈烈,題干審讀難度也越來越大。試題的設問方式越來越靈活,答題指向并不一定明確,任務情境越來越多,精準審讀題干,圈畫設問關鍵詞,方能準確把握命題意圖。最后,堅持答案在文中的基本思想。須知“因文命題”強調這一篇的特性,便意味著答案在文中,“隨文答題”是應對“因文命題”的基本方法。因此,無論遇到怎樣新的題目,都不必心慌,堅持讀懂文本,審讀題干,合理調用知識體系,便可高效應考。3.多角度思考,多維度把握(1)從表達方式角度思考要多角度,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止一種,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所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看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敘、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白描、細描、景物描寫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言事說理服務的。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 師一目了然。(2)從選材組材角度思考要看材料和中心的關系。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么、強調了什么、營造了什么、表現了什么、深化了主題、點明題旨等等。(3)從表現手法角度思考要用術語,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征、反襯等等;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于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看是否運用了象征、對比、襯托、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們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4)從結構安排角思考度要看開頭結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結構嚴謹,完整勻稱;是否運用了烘托鋪墊,前后照應;是否運用了制造波瀾;是否做到了起承轉合,曲折有致。(5)從語言運用角度思考要看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委婉含蓄、尖銳直露、冷峻深沉、熱情澎湃等);給讀者哪些藝術審美情趣;文中所運用的各種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反話、夸張、排比等)創造出什么樣的意境,表達效果如何等等。4.組織答案要注意以下幾點(1)緊扣題意,選用合理句式緊扣題意,就是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使答與問有直接的關聯性。選用合理句式,就是明確不同題型的答題模式,如比喻、擬人,其答題模式一般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征;設問,其答題模式一般是: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等等;或引述原文中的某一詞語、短語或句子:只要把原文引述下來,寫在規定的答案處就行了。(2)緊扣原文,優化整合小說閱讀題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題目,答案涉及的一些關鍵詞語、句子也在原文中,這就要求組織答案時必須在弄懂題意的基礎上,先確定答題的范圍,再篩選出相關的語言信息,然后依據題目要求,對相關的語言信息實施重組。整合信息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錄原文,而是要根據題目要求變換表達角度,把文章中那些實質一致而表達方式不同的內容加以整理,形成答案。(3)綜合分析,分條表述有的題目要充分運用材料信息,從一定角度切人選項,從而推斷出準確答案。有的題目要根據題意,確定了答題的范圍,但不宜用文中現成的語言作答,最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評分時一般都是按點給分,因此答題時可以從多個角度,條分縷析地組織答案,而且對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最好用數字標明每一點,以使要點清晰明白,一目了然。(4)簡潔用語,注意字限有些題目有字數限制對這一點要嚴格遵守,不可超字。即使沒有規定答案字數,也應表達簡潔、準確,當然不能遺漏要點,言而不明,說而不透。【類題舉隅】1.(2022新高考 I 卷)現代文閱讀 II 《江上》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對小說的情節、人物、主題等的綜合理解分析以及個性化解讀小說的能力。本文將歷史故事中的"義士"漁夫改寫為"普通漁人",使人物形象、情節發展、主題表達、閱讀效果乃至小說風格都發生了變化。題目要求"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作答時應回歸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諸要素,從這些要素的"文學效果"的角度進行思考。首先,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突出了其平凡普通。漁夫渡伍子胥過江,不是特竟為之的行為,因此足見其平凡行為的可貴與博大。同時,作為普通漁人,其散淡的生活狀態與逃亡的伍子胥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形成鮮明對比,并對伍子胥的內心產生了極大影響。漁夫不僅是渡伍子胥這個"人",更是渡伍子胥的"心"。其次,作者用了大量文字對伍子胥面對漁夫時的內心波動和情緒變化進行直接細致的描繪,這與"義士"漁夫以自盡的方式消除伍子胥的疑慮相比,更突出伍子胥思想和精神變化的過程。再次,歷史故事中的"義士"漁夫明知伍子胥的身份卻冒死救他渡江,在拒劍之后,更是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這樣寫,使小說的矛盾沖突更加鮮明,故事的傳奇色彩更加濃厚,引人入勝。本文的改寫則增加了小說的詩化色彩,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氣息,凝聚了豐富的哲理意味。第四,本文節選自歷史小說《伍子胥》,小說的創作時間是1942-1943年,時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漁夫和伍子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道路選擇,都有很強的現實寓意。本文的改寫大大增強了小說的現實感。第五,從讀者閱讀效果的角度分析,本文的改寫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想象力,引起讀者的思考。【答案】①把漁夫改為無意施恩的普通人,更顯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漁夫來書寫一個散淡處世的境界,與伍子胥的世界構成對比。③放棄描述驚險的外部沖突,轉向探究人物的內心沖突。④使故事的傳奇色彩有所減弱,而現實寓意則有所增強。(評分參考:共6分,答出3點即可;只答"深化主題""塑造人物形象"等術語,沒有具體結合文本進行分析的不得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失分剖析】學生對"文學效果"不知道作何理解,因此作答角度就會模糊混亂。本題的開放性較強,學生答案只要從小說的文學角度回答"效果",即視為符合題干要求。【思維導引】首先,明確什么是"文學效果"。"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文學效果是指某一文學作品通過某些手法技巧等,可以表現出更加豐富的內容。其次,結合文學作品的文體要素進行具體分析。以小說為例,一般來說。小說的文體要素包括人物、情節、環境等;除此以外,敘述、場景、結構、情感等也可以視為小說的文體要素。結合試題所選文本,從文體要素的角度,具體分析其文學效果。2.(2023屆高三第一次學業質量評價(T8聯考)《辯才禪師》沈祖棻本文依唐代何延之《蘭亭記》改編,《蘭亭記》結尾記載:唐太宗臨終下令,將王羲之的《蘭亭》真跡陪葬。本文刪去這一結尾,這樣的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答:①主旨更集中明確。本文側重批判統治者為一己私利巧取暗奪的陰險;原作結尾則是突出皇帝 對《蘭亭》的喜愛,與本文的批判主題無關。②情節更加合乎邏輯,前后貫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線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場,刪去原作中的結尾,情節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刪去原作結尾,以辯才禪師昏倒收束,與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歡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劇性。(每點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3.《懷石投江》曹堯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圍繞屈原“何故而至此”的問題,重點描寫了漁父和屈原的對話,突出了屈原剛正不阿、不愿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漁翁”“老漁父”和屈原的表現卻與之有很大不同,這樣處理有何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答:①從“漁翁”“老漁父”的角度看,他們的問詢關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狀況和百姓的前途命運,這樣就能更好地將屈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百姓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側面凸顯屈原的愛國情懷。②從屈原的角度看,面對“漁翁”“老漁父”的問詢,他無力傾訴,只是將滿腔的悲憤表現在動作神情上,面對國破家亡的現狀,他已將個人的榮辱生死置之度外,其憂國憂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顯高大。(每點3分)【解析】首先要比較出二者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然后針對兩種表現,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出其作用和效果的側重點。【例題分析】(一)(2022新高考 I 卷)現代文閱讀 II江上【注】馮至子胥望著昭關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命。時節正是晚秋,眼前還是一片綠色,夏天仿佛還沒有結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平原。他在這荒涼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來原野漸漸變成田疇,村落也隨著出現了,子胥穿過幾個村落,最后到了江邊。太陽已經西斜,岸上三三兩兩集聚了十來個人:有的操著吳音,有的說著楚語。有人在抱怨,二十年來,這一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弄得田也不好耕,買賣也不好做。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說:“前幾年吳王余昧死了,本應該傳位給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個這樣賢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潔。”“他只自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里過日子,——我恨這樣的人,我們都是吃了他高潔的苦。”一個年輕人憤恨地說。那老年人卻諒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為感動我們,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得多嗎?——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掛劍的那件事而論,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一幅畫圖!”季札在死友墓旁掛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佩著的劍,不覺起了一個愿望:“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而我永久只是一個人。”子胥這樣想時,也就和那些人的談話隔遠了,江水里的云影在變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這時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漁船,船上回環不斷地唱著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是怎樣感動子胥的心!他聽著歌聲,身不由己地向蘆葦叢中走去。西沉的太陽把蘆花染成金色,半圓的月也顯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邊永久捉不到的一塊寶石。漁夫的歌聲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呼吸著水上清新的空氣,立即感到水的溫柔。子胥無言,漁夫無語,耳邊只有和諧的櫓聲,以及水上的泡沫隨起隨滅的聲音。船到江中央,水流變得急驟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寧靜。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他想這是從郢城那里流來的。他立在船頭,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為那里的樓臺也曾照映在這同一的水里。他望著江水發呆,不知這里邊含有多少故鄉流離失所的人的眼淚。父親的、哥哥的尸體無人埋葬,也許早已被人拋入江心;他們得不到祭享的魂靈,想必正在這月夜的江上出沒。郢城里的王公們都還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誰知道這時正有一個人在遙遠的江上,想把那污穢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他再看那漁夫有時抬起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樣一個人呢?一個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向哪里去的遠方的行人罷了。但是子胥,卻覺得這漁夫是他流亡以來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兩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運命,怕只有最親密的朋友才唱得出這樣深切感人的歌詞,而這歌詞卻又吐自一個異鄉的、素不相識的人的口里。船緩緩地前進著。兩人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個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他看那漁夫搖櫓的姿態,他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囁嚅,但他最后不得不開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給你作紀念呢?”漁夫倒有些驚奇了。這時子胥已經解下他的劍,捧在漁夫的面前。漁夫嚇得倒退了兩步,他說:“我,江上的人,要這有什么用呢?”“這是我家傳的寶物,我佩帶它將及十年了。”“你要拿這當作報酬嗎?”漁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見有些行人,不知為什么離鄉背井要走得那么遠。既然遠行,山水就成為他們的阻礙;他看慣了走到江邊過不來的行人,是多么苦惱!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閑暇,就把那樣的人順便渡過來。因為他引渡的時候多半在晚間,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樣的歌曲。“這值得什么報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說:“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漁夫聽了這句話,一點也不懂,他只撥轉船頭,向下游駛去。子胥獨自立在江邊,望著那只船越走越遠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語地說:“你這無名的朋友,我現在空空地讓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將來我卻還要尋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墳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劍,覺得這劍已經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個永久難忘的朋友保留著這支劍。(有刪改)[注]歷史小說《伍子胥》寫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敘述他由楚至吳的輾轉逃亡。小說共九節,《江上》為第六節,伍子胥過了昭關,繼續跋涉,前往吳國。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胥過了昭關,所見風景與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綠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獲得了真實的生命”的心情寫照。B.“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C.子胥同漁夫道別,說話時“有些囁嚅”“半吞半吐”,表現的是子胥渴望同漁夫交流,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D.“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領會到漁夫的“世界”,他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答案】B.【解析】“只有……才”說法絕對。從文中“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一語可知,通過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心中沒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賞風景。7.關于文中江邊人們談論季札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位老人欣賞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潔,也稱贊他以美好的行為感動了世人。B.那位年輕人認為季札不顧百姓死活,只顧獨善其身,逃避了濟世的責任。C.季札掛劍一事進一步說明了他的品行,也為后文的子胥贈劍做了鋪墊。D.季札的退耕田園,與下文漁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達出本文的隱逸主題。【答案】D.【解析】“共同表現了本文隱逸的主題”錯誤。“季扎退耕田園”體現了他對高潔品質的堅守,漁父泛舟江上,體現了他的散淡平和,這兩個人物都是小說的次要人物,文章的主題通過伍子胥體現出來。伍子胥對漁夫的兩首漁歌的感念,特別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以及“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等語體現了伍子胥對仇恨的釋懷;文章最后兩段,寫伍子胥以后一定要找到漁夫,他把漁夫當作一個永久難忘的朋友,把自己的寶劍留給他,體現了漁夫對伍子胥重要影響。綜合來看,文章主要表現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轉變過程。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答案】①子胥登上漁船,清新的空氣、和諧的櫓聲等都使他感到安寧。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忠緒隨看江水奔涌,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③漁船緩緩前行,子胥觀察搖櫓漁夫,體會漁夫的世界,感念漁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評分參考:共6分,每點2分;須有"感到安寧""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 "感念漁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等要點,意思對即可)9.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答案】①把漁夫改為無意施恩的普通人,更顯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漁夫來書寫一個散淡處世的境界,與伍子胥的世界構成對比。③放棄描述驚險的外部沖突,轉向探究人物的內心沖突。④使故事的傳奇色彩有所減弱,而現實寓意則有所增強。(評分參考:共6分,答出3點即可;只答"深化主題""塑造人物形象"等術語,沒有具體結合文本進行分析的不得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解析】馮至將歷史故事里的義士,改寫成江邊擺渡的普通漁夫是頗有深意的。漁夫沒有決然自刎,以絕子胥后患,而是轉身離去,回歸平淡生活。類似改寫還出現在小說第七章“溧水”中,對子胥有一飯之恩的浣衣女子,和子胥心意相連,兩情相悅。子胥覺得女子像是母親還是少女時的樣子,女子覺得子胥像是泰伯(吳國第一任君主)。子胥同樣有時光美好宛若靜止的錯覺與愿望:“他交還她的缽時,交還得那樣緩慢,好像整個的下午都是在這時間內消逝的一般。”而浣衣女子也沒有像歷史故事中一樣自沉。這種改寫,體現馮至對抗戰期間普通“人”的發現與謳歌,含有人民本位的思想,借歷史“故事”的“新編”呈現歷史中真正的創造主體,即人民。這樣的情節具有隱喻意味,正如馮至的學生穆旦(查良錚)所言,“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高考命題者設置了一道簡答題: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在人物形象方面,當漁夫不再是義士正氣凌霄漢,而是凡人無私渡行人,更凸顯出其擺渡“恩惠”的博大與底層百姓品質的高貴。理解這點有難度,我們不妨做點延伸:普通民婦林秀貞用30載愛心贍養多名村中孤苦老人,成為2006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有一句,“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林秀貞的感人就在于此。在手法技巧方面,漁夫散淡處世的天地境界,與伍子胥血脈賁張的復仇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從而豐富了子胥的形象。在小說情節方面,人物處境不再是步步驚心,扣人心弦,不是每碰到的一個人都可能是殺手或者恩公,小說走出了追殺故事兇險、緊張、刺激的外部沖突,從而轉向探究人物更具冥想沉思的內心沖突。在主旨風格方面,故事的傳奇色彩也明顯削弱,而現實寓意則有所增強,這符合抗戰時勠力齊心的現實。中國不會亡,不是靠幾個士為知己者死的義士,而是靠千萬國人,能拿槍的拿槍,能劃槳的劃槳,殺敵的殺敵,渡人的渡人。【針對訓練】(一)(2023屆高三第一次學業質量評價(T8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辯才禪師沈祖棻樹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紅墻,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紅的墻在落日的光輝里閃著眩目的色彩,當它映入騎在馬上的辯才禪師眼簾的時候,他的心立刻跳動起來。公眾號“小俊語文”他像一個從戰場上回來的兵士,在一種沒有生還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鄉。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慣了的寺院,看見他心愛的東西——那維系著他全部生命的一卷《蘭亭》,他歡喜得要發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內庭,千方百計想騙取他的《蘭亭》,自己如何的不為威勢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異寶的誘惑,始終不曾將《蘭亭》獻出來。秋漸漸地深了,蕭條的氣象籠罩了大地。辯才禪師近來總感到生活中還缺少了一些什么東西,可以說,是缺少一個人——一個能夠了解《蘭亭》、同時也就是能夠了解他珍愛《蘭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卻沒有一個能夠了解《蘭亭》的,這一點,辯才禪師不能不認為是他生活中的遺憾。有一天,那是一個寂靜的黃昏,辯才禪師剛臨摹過一通《蘭亭》,慢慢地踱出禪室,遠遠地望見有一個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著,似乎是來廟中觀覽的。“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辯才禪師殷勤地問。客人慢慢地走了進來,是一個三十幾歲書生模樣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寬大的黃袍,頭上戴著巾,巾下覆著一個略瘦而蒼白的臉,他非常合禮地作了一個揖,用清朗而沉著的聲音回答辯才禪師的問話。“弟子姓蕭,是北方人,帶了一些蠶種到南方做買賣;偶爾經過寶剎,一些生動的壁畫吸引了我,這偉大的藝術給了我最高的啟示,使我留住了。”辯才禪師很高興地邀請來客進了禪室。他們下棋,彈琴,談論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蕭的客人帶來了一幅梁元帝《自畫職貢圖》給辯才禪師看,畫是那樣精巧;辯才禪師一見,就深深地贊嘆起來。于是姓蕭的客人說:“弟子最好書畫,的確,好的畫像好的字一樣值得人稱贊。”“好的字嗎?那不用說是二王了!”辯才禪師得意地叫起來。“不瞞禪師說,弟子先世都傳二王的楷書法,弟子也是從幼年就愛好二王書法,用心揣摩過的;現在出門還隨身帶著幾通王帖哩。”整個下午,他們在詳細欣賞和互相贊嘆來客所攜帶的二王法帖中度過。最后,辯才禪師看不過對方的過分夸張和驕傲,終于笑著說:“這幾通固然不錯,但是還不能算怎樣好;老僧有一幅真跡,倒很異乎尋常呢!”“是什么帖呢?”對方似乎不信地問。“《蘭亭》!”用輕快的調子毫不費力地說出這兩個字,口角上掛著得意的微笑。“經過了多少離亂,哪會有真跡存在;不過是響拓本罷了。”對方輕蔑地笑了。“什么話!智永禪師在世的時候,一直珍藏著,臨死的時候,親手交付給我,哪會有錯呢?”辯才禪師親自從屋梁上取出《蘭亭》,小心地打開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說:“請看吧!如何?”客人取在手中,細細地看了一會兒,指了幾處地方說:“你看!這筆不得勢,那筆也不得神!果然是響拓本呢!”辯才禪師不答話,揮手將蘭亭奪過來,感到從未受過的侮辱,臉漲得通紅,氣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許再和我提蘭亭兩個字。”對方并不生氣,輕松地笑了!“何必生氣呢?弟子和禪師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難道連真偽都辨不出嗎?這的確是稀見的神品,快取過來讓我細細賞鑒一下吧!人間的樂事,還有更勝于此的嗎?”“請原諒我的粗魯吧!你可以細細地欣賞,要知道這機會并不是容易的哩!”辯才禪師立刻轉怒為喜,溫和地說;同時又將《蘭亭》笑嘻嘻地遞過去。客人鄭重地接了過來,細細地賞玩著,一面笑著對辯才禪師說:“看到這樣的神品,就像見了天人一樣,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將我們從這污濁的塵世帶到了另一個美的世界,使我們忘記了一切!”“你才是真正能懂得《蘭亭》公眾號“小俊語文”價值的人啊,同時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辯才禪師快活得叫了起來,緊緊握著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歡喜的淚了!從此以后,禪師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鑒賞《蘭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來,辯才禪師將他奉為上客,徒弟們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禪師外出做佛事的時候,就留客人獨自欣賞《蘭亭》;等到禪師回寺之后,兩個人又興高采烈地討論起來。那一天,辯才禪師正在靈記橋南嚴遷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傳喚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極了!后來又有差役來催促他,說是御史要見他,叫他趕快就去。辯才禪師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隨著來人去見御史。辯才禪師一抬頭,看見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蕭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莊嚴地說:“我是奉旨來取《蘭亭》的,現在《蘭亭》已經取得,所以請你來……”辯才禪師沒有聽完他的話,立刻覺得有一個魔鬼伸出鋼鐵一般的指爪,將他的心拉了出來,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轉起來,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寫于一九三五年(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辯才禪師渴望有人能夠了解《蘭亭》,渴望遇到“知音”,這是他最終被客人欺騙的重要原因。B.辯才禪師與客人初次相遇時,客人的答話看似隨意,實則巧妙,目的是引起辯才禪師的興趣。C.客人被辯才禪師罵后卻并不生氣,反而“輕松地笑了”,是因為他得以認定了《蘭亭》確屬真跡。D.結尾處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對騙取《蘭亭》一事心懷愧疚。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注重鋪墊手法的運用。如對客人外貌的描寫,表明他與眾不同,使后文其真實身份的揭曉不顯突兀。B.本文用大量筆墨寫辯才禪師的“歡喜”,只在結尾處簡略交代他的悲痛,繁筆和簡筆的運用更顯出人物受傷之深。C.本文擅長用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見《蘭亭》后“輕蔑地笑了”,表現了他對得到《蘭亭》真跡穩操勝券的心理。D.本文取材歷史故事,通過曲折的情節來表現主題,暗含對統治者為一己私利巧取豪奪行徑的冷峻批判。3.這篇小說采用了明暗線交織的寫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這一寫法的好處。(6分)4.本文依唐代何延之《蘭亭記》改編,《蘭亭記》結尾記載:唐太宗臨終下令,將王羲之的《蘭亭》真跡陪葬。本文刪去這一結尾,這樣的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懷石投江①曹堯德這一夜,對屈原來說是多么短暫,時光的流逝如閃電,似流星,若瞬目,不覺東方已經泛白,雄雞已經啼鳴。白馬咴咴嘶鳴,并不斷地用前蹄刨那欄廄,發出一陣陣單調而枯燥的“嘣嘣”聲。這聲音提醒了屈原,該給白馬添些草料了。然而當屈原來到馬廄一看,槽里的草料滿滿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點未少。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驚,他認為白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飲不食。屈原并未掌燈,借著從木窗欞透進來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見那白馬扇著兩耳,噴著響鼻,雙目半睜半閉,焦躁不安地拽著韁繩走來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麩皮,加少許水,用料權攪拌均勻,親切地拍著白馬的黃腦袋說:“吃吧,我的老伙計,吃飽了好有力氣趕路……”白馬搖搖頭,嗅也不嗅、聞也不聞,伸出長舌舔著主人的手背,兩眼掛著混濁的淚水……回到房中,屈原滿臉淚痕地坐在窗前,整理著他那一大堆寫滿了詩文的簡牘。響動將小媭從夢中驚醒,她迷迷糊糊地問道:“爹,天亮了嗎?”屈原信口答道:“早著呢,尚可睡一大覺。”小媭低聲催促道:“爹,您好幾夜不曾合眼了,還是上床睡一會兒吧。”“這就睡,這就睡。”屈原這樣應著,重返馬廄,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斷頭低的白馬,然后到角落的亂草堆里取出那對碩大的石鎖,這是他請石匠毛老爹專門加工的,一個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經在這里掩藏了多日。他將石鎖裝進了被套里,一頭一個,不偏不倚,放在馬的鞍背上。一切準備停當,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時小媭睡得正香,她身體微胖,肌肉松弛,臉皮浮腫,嘴角掛著淺淺的微笑,大約正在做著什么美夢。見了女兒的這一美滋滋的睡態,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此時,天光已經大亮,太陽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內的燈盞,然后走到外間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臉,為的是洗凈滿面淚痕,不讓女兒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間靜靜地站了一會,想想還有些什么未盡之事或處理得不甚周到之處,然后返回西間,踱至女兒床前輕聲喚道:“兒呀,快快起來,今天是端午節,華夏大地處處皆祭圖騰,爹應友人之邀,欲到遙遠的地方去主祭。你給我縫的那件長袍置于何處?快些拿來我穿。”小媭聞聽爹爹喊她,一個骨碌爬了起來,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著自己親手縫的袍子過節,還要出遠門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興啦,急忙打開木箱,將折疊得規規整整的長袍,雙手捧著交給父親。屈原接過長袍,抖開,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然后將那柄陸離長劍掛在腰間,似欲出征的將軍。屈原打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緩韁而前,沿著羅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們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體,沒有一個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斷地和他打著招呼,詢長問短,但今日屈原的話卻特別少,很令眾人吃驚納悶兒。一位漁翁手拿漁網,站在江邊問道:“大夫,近日身體可好?您可千萬莫太傷心了啊!”屈原點了點頭。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剜野菜,見了屈原,硬是要拉他進屋去歇一歇,屈原搖了搖手。正在這時,曾經將屈原安置到桃花園去避暑養病的那位老漁父從湘江打魚歸來,見了屈原連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說道:“聽說秦軍要過揚子江了,我們可往哪兒逃啊!…”屈原望著老漁父滿臉憂傷的表情,嘴唇動了幾動,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他咬了咬牙,猛然把韁繩一勒,在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馬騰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遠,很遠……屈原騎著馬走了一陣,翻身下馬,攀上懸崖的頂峰,面對巨谷深淵而立,上頂天,下柱地,巋然崛聳,似巨峰,若山崖,類石雕。屈原踱至崖邊,面向西北,仿佛見到秦兵已渡過揚子江,長驅直入,往南方奔來,遍地烽火,四處狼煙,尸骨狼藉,血跡斑斑;洞庭湖上濁浪排空,玉筒山頭烏云滾滾,腳下則是山搖地動,泥沙軟綿;舉首環顧,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歸與樂平里的方向,他佇立許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禮,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從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過之后,屈原用盡平生之力將被套從馬背上掀了下來,從中取出石鎖和麻繩,用麻繩系緊了石鎖,一頭又系緊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對碩大而沉重的石鎖,縱身躍入羅淵。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躍啊!就在這縱身一躍的剎那間,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轉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巒坍塌。正當這風暴雨狂之際,一顆明星劃破鉛灰色的蒼穹,流向西北——她隕落了!(有刪改)【注】①節選自《屈原傳》第36章,題目為臨時所加。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白馬不飲不食、焦躁不安甚至兩眼含淚的表現,既折射出它與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著屈原的一場悲劇即將到來。B.面對熟睡的女兒,“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這一細節生動地展示了他剛強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掛”等一系列動詞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裝扮過程,儀式感很強,表現其對過往政治生涯的眷戀。D.在屈原投江的剎那,“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山崩地裂”,作者極盡浪漫的筆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義。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那對石鎖在亂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說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對女兒編織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遠方做主祭的謊言,實屬無奈之舉。C.屈原攀上懸崖面對深淵而立,一個剛正不阿、頂天立地的形象躍然紙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對當權者的警示,也是對其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7.文中兩次寫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內容,分別表現了屈原怎樣的心理?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6分)8.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圍繞屈原“何故而至此”的問題,重點描寫了漁父和屈原的對話,突出了屈原剛正不阿、不愿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漁翁”“老漁父”和屈原的表現卻與之有很大不同,這樣處理有何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天地再造孫皓暉父親把和自己相伴了幾年的忠犬大黃留給了蘇秦,就走了。父親一走,蘇秦立即脫光膀子干起活兒來。昨夜情景,已經使他一路上對家的思念化為烏有,溫情的夢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斷裂了。要不是木訥深遠的老父親,他肯定會憤然離家自己闖蕩去了。大嫂與妻子的冷漠與嘲笑殘酷地撕碎了自己夢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遠遠離開自己原先的華貴的瓦釜書院,離家苦修,再造自己。第一件事,就是在這斷垣殘壁上結一間能夠遮風擋雨的草廬。他一頭鉆進齊腰深的荒草中,揀細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來。大黃一直臥在斷墻下自顧呼嚕,后來終于也鉆到荒草中來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時,斷墻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蘇秦與大黃各自吃了一張干餅一塊醬肉,大喝了一通甘涼的井水,便開始蓋自己的草廬。時下正當九月中旬,秋月將滿,分外明亮。蘇秦趁著月色仔細查看了斷墻,不用砌墻,就是屋頂上草抹泥。他先用鐵耒挖土,圍了一口很大的泥鍋,又打了五六桶水倒進泥鍋,然后向泥鍋里填滿選好的半干土塊;等待泥鍋泡土的時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許多細碎茅草,扔進了泥鍋,然后赤腳跳進泥鍋反復踩踏。月上中天的時分,一鍋軟黏適度的草泥和好了。雖然是大汗淋漓,蘇秦卻是精神抖擻,絲毫不覺得困乏。一鼓作氣,他開始給屋頂上草。東方已經魚肚白了,蘇秦沒有歇息,開始鋪干茅草。正午時分,蘇秦壓完了一面茅草,高興地從土墻上爬下來,雙腿一軟,倒在了大黃身邊。“呼——”一陣粗重的鼾聲響了起來。大黃嗅了嗅蘇秦,搖搖尾巴也臥倒了。“嗚,呼……”大黃喉頭呼嚕著,靠在蘇秦身邊也睡著了。時序已至寒冬,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獨的草廬已經完全淹沒在漫無邊際的風雪之中。蘇秦在屋外逆風而立,一字一字,高聲吟誦起了《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九月末草廬剛一結好,蘇秦便開始了一種奇特的粗簡生活。每晚一頓干餅醬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兩個時辰,醒來了到井臺上用冷水沖洗一番,立即又回來揣摩苦讀。日復一日,倒是分外踏實。住進草廬,蘇秦心底深處的那股煩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識到,自己的學問面上淵博,卻缺乏專注一點的精深。這一點,就是對天下大勢的洞察。要錘煉這種見識,需要的不是具體的就事論事的學問,而是高屋建瓴鳥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須大悟,方得有成。”這是蘇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來的見識。在他打開父親送來的銅箱翻撿到最底層時,一本破舊的羊皮紙大書出現了。《陰符經》!天哪!他幾乎驚訝得要跳起來。“陰符經”幾個大字鑿鑿在目,旁邊還有兩行小字,拭目細看,隱隱約約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個名字。他二話不說,坐在門外土坎上便翻了起來……幾個月了,他每日朗誦默記,已經能將《陰符經》倒背如流。這《陰符經》當真是“變通無羈,深微燭照”。蘇秦覺得,自己還遠遠未將《陰符經》咀嚼透爛,還得再下苦功夫。在這個風雪撲面的寒夜,蘇秦依然雷打不動地沖著蒼茫的夜空大聲朗誦著,漸漸地,他的聲音嘶啞了,吼出最后一個字的時候,喉頭一陣發甜,猛然噴出了大大一口鮮血,頹然撲倒在地。大黃“嗚”的一聲低吼,箭一般撲了過來,叼住蘇秦的腰帶,腰一弓,使勁兒往門口拖。它將蘇秦拖到門口,又三兩下拱開了門板,將蘇秦拖到了屋內。“啊……”喉頭一陣呼嚕喘息,蘇秦終于醒來了。方才一陣吼誦,使他突然頓悟——《陰符經》正是縱橫捭闔的大法則!其中天地之道、為政之道、君臣之道、創守之道、萬物互動之道、邦國互動之道無所不包。將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窺透天下奧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國癥結?何愁不能縱橫戰國?蘇秦又打開了《陰符經》,又一字一字地開始琢磨。讀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時,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師鬼谷子在這句下邊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而生百病。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時之至間,不容瞬息;先之太過,后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讀著想著,蘇秦心中一片豁亮——想想自己說秦,就是“先之太過”,如何能夠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應時了。王霸大業,秦國是沒有拒絕的理由的,但秦國卻偏偏拒絕了,而且還拒絕了兩次,公孫衍失敗了,他蘇秦也失敗了。現下靜心想來,確實是為時過早了。新君即位僅僅一年,秦國內政未安,這時候要秦國立即實施東出爭霸,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想著想著,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頭“咚”地一聲撞在了木案上。蘇秦醒來揉揉眼睛,站起來在屋中踱步,念著想著,自言自語地嘟噥著……猛然,他盯住了“機在于目”四個字,頓時陷入了沉思,想著想著心中一閃,覺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卻又猛然襲來,那閃光又被淹沒了。蘇秦氣惱異常,抓起案上的縫書錐對著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鮮血“哧”地噴了出來。蘇秦猛然清醒,“機在于目”,就是見機而動,不死守一端。“啊哈哈哈哈哈!”蘇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腳下一軟,撲在了大黃身上。冰天雪地的草廬里,蘇秦抱著大黃睡去了,人的鼾聲與狗的呼嚕聲交織在了一起。(選自《大秦帝國之縱橫》,有刪改)9.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住進草廬前,蘇秦心底煩躁急迫,這主要是因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讓他倍感親情的冷漠和世態的炎涼。B.蘇秦發現《陰符經》時,幾乎驚訝得要跳起來,這一細節暗示了《陰符經》是一部奇書,為后文蘇秦的徹悟做了鋪墊。C.小說在描寫蘇秦發現并苦讀《陰符經》時運用了插敘手法,這樣敘事使結構多了一些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D.小說兩次寫到蘇秦和大黃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勞動后的疲憊與暢快,第二次睡去是徹悟之后的滿足和內心的釋然。10.關于蘇秦結草廬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秦決意離開原先華貴的瓦釜書院,來到荒野之中苦修,這是他主動放棄平庸與舒適后的選擇。B.小說細致地描寫了蘇秦和草泥的過程—圍泥鍋、剁茅草、反復踩踏,他做得很熟練,是為了凸顯他擅長勞作,生存本領強。C.蘇秦在荒野中結草廬,與風雪為伴,讓勞作的痛苦磨礪自己,使自己更加奮發,是勾踐式的“臥薪嘗膽”。D.斷垣殘壁,茅草苫頂,孤獨地佇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讓草廬與蘇秦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對應。11.本文題為“天地再造”,蘇秦的“再造”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12.《史記 蘇秦列傳》中記載蘇秦“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本文在演繹蘇秦這段故事時有“一只忠犬大黃陪伴他”的情節加入,這樣的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參考答案1.D(“欲言又止”表述錯誤,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話沒說完,而是“禪師沒有聽完他的話而昏倒”。“心懷愧疚”也于文無據。)2.C(“穩操勝券的心理”錯誤。客人“輕蔑地笑了” 是他故弄玄虛,激怒、迷惑辯才禪師的手段。)3.①明線是辯才禪師拒絕皇帝回到寺廟后認識客 人丟失《蘭亭》的過程;暗線是皇帝直接騙取《蘭 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計謀騙得《蘭亭》。②明線表現了辯才禪師的淳樸善良,和暗線皇帝 巧取豪奪的險惡形成對比,使主題豐富深刻。③雙線交織呼應,使故事情節更加集中、緊湊。 (每點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4.①主旨更集中明確。本文側重批判統治者為一己私利巧取暗奪的陰險;原作結尾則是突出皇帝 對《蘭亭》的喜愛,與本文的批判主題無關。②情節更加合乎邏輯,前后貫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線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場,刪去原作中的結尾,情節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刪去原作結尾,以辯才禪師昏倒收束,與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歡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劇性。(每點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5.C【解析】“表現其對過往政治生涯的眷戀”錯誤。屈原整理裝束是要以有尊嚴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統治者。6.D【解析】“對其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錯誤。屈原只是在無力挽救國運的情況下,無奈做出投江的選擇,并非是對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7.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國,戰火不斷,生靈涂炭,國破家亡的悲慘景象,為無力挽救國家的命運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禮,對國都與故土,既有對國都與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報國的決絕之情。(每點3分)【解析】結合文本的相關內容,透過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動作行為,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負去思考。8.①從“漁翁”“老漁父”的角度看,他們的問詢關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狀況和百姓的前途命運,這樣就能更好地將屈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百姓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側面凸顯屈原的愛國情懷。②從屈原的角度看,面對“漁翁”“老漁父”的問詢,他無力傾訴,只是將滿腔的悲憤表現在動作神情上,面對國破家亡的現狀,他已將個人的榮辱生死置之度外,其憂國憂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顯高大。(每點3分)【解析】首先要比較出二者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然后針對兩種表現,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出其作用和效果的側重點。9.A【解析】A.主要原因分析錯誤。根據“住進草廬,蘇秦心底深處的那股煩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識到,自己的學問面上淵博,卻缺乏專注一點的精深”可知,蘇秦煩躁急迫的原因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故選A。10.B【解析】B.“為了凸顯他擅長勞作,生存本領強”錯,蘇秦和草泥的過程與下文苦讀《陰符經》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凸顯的是蘇秦堅持理想的執著。故選B。11.第一階段:夢幻破裂,離家苦修第二階段:修筑草廬,重歸平靜第三階段:臥薪嘗膽,大徹大悟【解析】通讀全文可知,全文共分為四層:第一層1﹣2段:主要講述蘇秦離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第二層3﹣7段:主要講述蘇秦結廬的過程;第三層10﹣12段:主要講述蘇秦發現《陰符經》的過程;第四層8﹣9、13﹣22段:主要講述蘇秦反復苦讀,最終大徹大悟的過程;文章這四個部分,都與蘇秦“再造”的過程有關。總結歸納后,可以把蘇秦“再造”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文章1﹣2段,主要講述蘇秦周游受挫歸來,被親人嘲笑導致溫情的夢幻破裂而決定離家苦修,再造自己。可概括為:夢幻破裂,離家苦修。第二階段: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講述了蘇秦克服重重困難終于重新結廬成功。然后頓悟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即“自己的學問面上淵博,卻缺乏專注一點的精深。這一點,就是對天下大勢的洞察。要錘煉這種見識,需要的不是具體的就事論事的學問,而是高屋建瓴鳥瞰天下的眼光境界”這之后他的內心變不再煩躁、急迫。可概括為:修筑草廬,重歸平靜。第三階段:文章8﹣22段,主要講述了蘇秦反復苦讀,歷經生死,終于大徹大悟的過程。可概括為:臥薪嘗膽,大徹大悟。12.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忠犬的待遇,反襯蘇秦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情節結構上: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節,豐富了文章內容,使文章有了一層奇幻的色彩。主題表現上:“忠犬”象征著蘇秦對理想的堅守,也象征了父親對蘇秦的理解。暗示文章主旨。【解析】主題表現上:忠犬是小說中的一個物象,是陪伴父親多年的一條黃狗,作者在文章中增加忠犬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義。忠犬的“忠”象征著蘇秦對自己理想的堅守。也象征了父親對蘇秦的理解。蘇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棄理想信念,結廬自守,臥薪嘗膽,終于大徹大悟。所以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情節結構上:增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節“大黃‘鳴’的一聲低吼,箭一般撲了過來,叼住蘇秦的腰帶,腰一弓,使勁兒往門口拖。它將蘇秦拖到門口,又三兩下拱開了門板,將蘇秦拖到了屋內”豐富了文章內容,也給文章增加了一層奇幻的色彩;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增加忠犬陪伴的環節,以忠犬所受到的待遇“蘇秦與大黃各自吃了一張干餅一塊醬肉”來從側面說明了蘇秦內心的善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