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第3章 細胞第1節 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第1課時學習目標1.說出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2.概述使用顯微鏡的正確方法。◎學習重點:嘗試正確使用顯微鏡。評價任務通過探究任務驅動完成本課時重點的學習。【預習導學】知識點一 生物的類別根據構成生物體細胞個數的不同,生物分為知識點二 顯微鏡的結構 請閱讀課本,認識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并填寫在下圖的相應位置上。對點自測1.下圖為顯微鏡的部分結構,下列結構與其功能描述不相符的是 ( )A.②——可反射光線B.④——可放大物像C.①——可調節視野的明暗D.③——可調節鏡筒的上升或下降2.顯微鏡能幫助我們觀察到一些細微結構,某同學選取目鏡為5×、物鏡為40×的鏡頭進行觀察時,則此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 ( )A.35倍 B.45倍C.200倍 D.8倍知識點三 練習使用顯微鏡 1.取鏡與安放:一手握住鏡臂,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輕輕放在實驗臺上。鏡臂靠近身體略偏 ,鏡座距實驗臺邊緣約 cm。 2.對光:對光時,選用 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轉動遮光器使 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注視著目鏡,同時用兩手轉動 ,直到看到整個視野呈 為止。 3.放置玻片標本:將寫有“上”字的玻片從壓片夾后部的縫隙處插入,使“上”字正對 。 4.觀察:從側面注視著物鏡,雙手緩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 ,直到物鏡距離玻片標本2~3 mm為止,然后左眼注視 ,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 ,直到出現 。 5.收放:觀察完畢,先提升 ,取下玻片標本,再轉動轉換器使兩個物鏡伸向前方,將鏡筒緩慢降至 處,將反光鏡放在直立的位置。 對點自測3.在光線比較差的實驗室內使用顯微鏡時,應該 ( )A.調大光圈,用平面鏡 B.調大光圈,用凹面鏡C.調小光圈,用凹面鏡D.調小光圈,用平面鏡4.當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一個污點,下列操作不能用于判斷污點位置的是 ( )A.移動玻片標本B.轉動目鏡C.轉動反光鏡,對準光源D.轉動轉換器,更換物鏡5.在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從側面看著物鏡,其目的是 ( )A.觀察光圈是否正對通光孔B.避免鏡筒大幅度上升C.觀察壓片夾是否夾住裝片D.避免物鏡鏡頭壓壞裝片·學習小助手·顯微鏡使用三轉三先法(1)使用顯微鏡時,使鏡臂朝向自己。(2)“對光三轉” 一轉轉換器,選低倍物鏡;二轉遮光器,選大光圈;三轉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3)“觀察三先”先低后高(鏡頭)、先降后升(鏡筒)、先粗后細(準焦螺旋)。【答案】知識點一單 衣藻、草履蟲 多知識點二對點自測1.C 2.C知識點三1.左 52.低 最大 左眼 反光鏡 雪白色3.通光孔的中心4.下降 目鏡 上升 物像5.鏡筒 最低對點自測3.B 4.C 5.D【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正確使用顯微鏡【情景呈現】圖甲所示為顯微鏡結構示意圖,圖乙所示為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時看到的兩個視野及視野中的物像。【合作探究】1.取鏡安放時,我們把顯微鏡放到實驗臺上時,要將鏡臂靠近身體略偏左,這是為什么 2.顯微鏡的鏡頭有目鏡和物鏡兩種,怎樣從外觀上區分目鏡和物鏡以及如何區分它們放大倍數的大小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如何根據標本的形狀確定物像的形狀 怎樣把視野邊緣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 4.小張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點,你能幫助小張判斷污點的位置并處理掉嗎 5.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時,要將圖乙中視野A變成視野B,需要如何處理 【答案】任務驅動1.因為我們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用的是左眼,所以顯微鏡鏡臂要放在身體偏左的地方。2.目鏡沒有螺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帶有螺紋,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小。3.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若不考慮大小,將實物標本旋轉180°后就是在顯微鏡下所看到的物像形狀。把位于視野邊緣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時,物像位于視野中央的哪一方向,就向這一方向移動玻片標本。4.首先可以轉動目鏡,看污點是否移動,如果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目鏡上,此時可用擦鏡紙擦拭目鏡;如果不動,則移動玻片,看污點是否移動,若污點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玻片上;若污點還是不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物鏡上,此時可用擦鏡紙擦拭物鏡。5.使用高倍物鏡之前,必須先用低倍物鏡找到觀察的物像,并將觀察目標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再換上高倍鏡,換用高倍鏡后,視野內亮度變暗,因此一般選用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鏡的凹面鏡,然后調節細準焦螺旋,直到觀察的物像清晰。圖乙是某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時看到的兩次物像,仔細觀察并分析:要將物像A變成物像B,第一將玻片A向左上方移動;第二低倍鏡轉換為高倍鏡、轉動遮光器選用大光圈;第三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