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 捏塑動物》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認知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捏塑動物的基本材料和技巧,能夠運用黏土或橡皮泥等可塑性材料,創作出自己喜愛的動物形象。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動物的特征,培養其觀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在動手實踐中讓學生掌握捏、揉、壓、刻等基本技能,并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技能進行創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通過捏塑動物的活動,增進學生對動物的了解和喜愛,培養愛護動物的意識。二、教學重點:動物特征的表現:指導學生準確捕捉和表現動物的形體特征、動態特征和色彩特征。捏塑技能的運用:教授學生使用黏土或橡皮泥的基本捏塑技巧,并能夠在作品中熟練運用。三、教學難點:動物動態的塑造:動態是動物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如何在靜態的材料中表現出動物的動態,是教學的難點之一。細節刻畫的表現:動物的細節特征往往能體現其神韻,如何指導學生刻畫出傳神的細節,也是教學的難點。四、教學準備:材料準備:黏土或橡皮泥、工具刀、小棍、塑料眼睛等輔助材料。課件準備:包含各種動物圖片、捏塑動物步驟示范視頻等。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通過播放一段動物世界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動物的興趣。提出問題:你最喜歡哪種動物?為什么?你能描述出它的特征嗎?過渡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黏土或橡皮泥捏塑出這些可愛的動物形象。(二)講授新課觀察分析:展示幾種不同的動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動物的形體結構、動態和色彩特征。示范引導:教師現場示范捏塑一個動物形象(如小兔子),邊做邊講解捏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強調形體的比例關系和細節的刻畫。技巧點撥:介紹黏土或橡皮泥的揉軟、捏形、壓平、刻畫等基本技能,并提示學生在操作中注意材料的合理使用和色彩的搭配。(三)學生實踐提出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動物作為創作對象,運用所學技巧進行捏塑創作。分組合作:鼓勵學生分組合作,相互討論、交流創意和技巧,共同完成作品。巡視指導:教師巡視課堂,及時發現學生在操作中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四)作品展示與評價作品展示: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擺放在指定區域進行展示,形成一個“動物世界”。學生自評:請部分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包括創作靈感、制作過程和遇到的困難等。(五)課堂小結與拓展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捏塑動物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強調動物特征的表現和細節的刻畫。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課后嘗試使用其他材料(如廢舊布料、紙張等)進行動物形象的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