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 -6.2怎樣認識力-怎樣測量和表示力1 . 力的定義:物體對 物體 的 作用 。力 不能 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 一個物體 不能 產生力。產生力 不一定 要相互接觸。 兩個物體接觸 不一定 有力的作用。力的兩個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體的 運動狀態 發生改變②力可以使物體的 發生形變。(包括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3 . 一個物體既是施力物體同時也是 受力物體 .4 . 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① 大小 ② 方向 ③ 作用點 有關(力的三要素)手托 兩個雞蛋 的力約1N.人們常用 彈簧測力計 來測量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的原理(胡克定律)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量和所受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測量前要先觀察測力計的_量程、分度值 以及指針是否對準 零刻度線 。測量時,測力計的彈簧伸長方向要與所測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6.3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 地球 。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實驗得出的結論: 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 。重力公式: G=mg . g =9.8N/kg的物理意義: 質量為1kg的物體的重力為9.8N。重力的方向總是 豎直向下 .物體的重心 不一定 在物體上(“一定”或“不一定”)質量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 幾何中心 上.6.4 滑動摩擦力產生摩擦力的條件:兩個物體相互①_接觸并擠壓_②_接觸面粗糙_③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①壓力大小②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_壓力_,使接觸面變 粗糙_,變滾動為 滑動_。減小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_,使接觸面變__光滑,變滑動為_滾動_,使接觸面 分離 ,如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等。6.5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能繞某一_固定點_轉動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均可) 。杠桿的五要素:_支點_,_動力_,_動力臂_,_阻力__,_阻力臂_。①支點O:杠桿繞著_轉動_的點;②動力F1:使杠桿__轉動__的力;③阻力F2:__阻礙__杠桿轉動的力;④動力臂L1:支點到_動力作用線的距離;⑤阻力臂L2:支點到_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力的作用線相當于一條沿著力的方向的直線,可用虛線沿著原來力的方向延長)3.杠桿平衡條件:(1)杠桿平衡是指:杠桿__靜止_或_勻速轉動_。(2)實驗前:應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測量力臂。(3)實驗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即杠桿原理)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6.6 滑輪和滑輪組1.定滑輪的特點:不省_力 ,也不省_距離 ,但可改變 力的方向 ;定滑輪實質上是一個__等臂 杠桿。2.動滑輪的特點:省_力_,費_距離__,但不能改變_力的方向_;動滑輪實質上是一個動力臂是阻力臂_2_倍的_省力杠桿。(兩側繩子必須平行,不計摩擦力及滑輪自重的影響)3.滑輪組:既能_省力_,又能_改變力的方向 _。使用滑輪組時,若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為n,不考慮動滑輪重和摩擦,則拉力F與物重G物之間的關系為__物_[如果考慮動滑輪自重G動,則該關系為__(G物+G動),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和重物提升的高度h之間的關系為_S=nh_。重點實驗:(滿級五顆星)重點題目1如圖甲所示,一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物體所受水平拉力F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乙所示,物體的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丙所示。0~2 s物體所受摩擦力為_______ N ,6~8秒物體做________運動,此時摩擦力為____N,8~10秒,物體收到的摩擦力為________N.滑動摩擦力與速度________。(填“有關”或“無關”)變式訓練如圖甲所示,水平地面上一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體的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丙所示,問:(1)物體在0~3秒內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為多少 (2)6~9秒物體運動的路程是多少米 物體做勻速運動時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為多少 1.如圖所示,小明正在做俯臥撐,把他的身體看作一個杠桿,O為支點, A 為重心,他的體重為600N。求:(1)動力臂L1; (2)雙手支持力F。2.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以無窮的智慧彌補了人類有限的力量,使工作更省力、更便捷,這些工具統稱為機械。杠桿便是其中最簡單的機械之一。如圖所示,AB是一根長為1.6m的不計質量的杠桿,可以繞O點轉動,在距O點0.4m的B端懸掛一質量為90kg,邊長為10cm的勻質正方體合金塊M,杠桿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求:(1)合金塊M的密度為多少;(2)A端施加的豎直向下拉力的大小。3.如圖所示,物體質量為18kg,動滑輪重30N,用時2s將物體提升了2m。(g=10N/Kg)求:(1)物體的重力 (2)拉力F的大小;(3)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4)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如圖所示,使用動滑輪將一質量為10Kg的物體提,用了40N的力,(g=10N/Kg)求:物體的重力; (2)動滑輪重多少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