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4學年度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材知識必備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4學年度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材知識必備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度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材知識必備復習提綱
知識點一:古代埃及
1.古埃及文明
(1)尼羅河:①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貫穿埃及南北②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③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2)地理位置:位于非洲東北角
(3)發展歷程:
①國家出現:約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
②國家統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
③興盛時期:在新國王時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古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
④逐漸衰落:新王國之后,古埃及幾度分裂,并不斷遭到外族入侵
⑤國家滅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
(4)科學和文化成就:
①古埃及的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成就最為突出
②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
③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1)用途: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的呈角錐體狀的陵墓
(2)由來: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因此,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
(3)代表: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4)地位: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5)意義: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治
(1)由來:古埃及的國王稱為“法老”
(2)權力象征: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
(3)地位:①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②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
(4)王權衰落: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
知識點二:古代兩河流域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兩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2)位置: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克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
(3)產生:約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
(4)初步統一:約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
2.古巴比倫王國
(1)建立:幼發拉底河中游的小國
(2)統一:第六代國王版莫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3)強盛: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時期
3.《漢謨拉比法典》
(1)地位:《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2)結構: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
(3)內容:①(社會階級關系)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②(階級特征)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③(時代特征)保留了一些原始時代的觀念④(經濟特征)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4)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5)意義:《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知識點三: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發源地:印度河流域
(2)發展概況:①出現:約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印度河流域出現早期文明②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③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文明成就:阿拉伯數字(起源于印度,后經阿拉伯人傳播到世界各地)、種姓制度、佛教
2.森嚴的種姓制度
(1)簡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2)內容:①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②概況:婆羅門掌握祭祀;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賤民:是四個等級之外的,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③特點: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時間:公元前6世紀
(2)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被稱為“釋迦牟尼”)
(3)主張(教義):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宣揚“忍耐順從”
(4)傳播:①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②北傳: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入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③南傳:佛教往南經錫蘭(今斯里蘭卡),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知識點四: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1.希臘城邦
(1)出現時間:公元前8世紀
(2)代表:雅典、斯巴達
(3)特點:①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②城邦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外邦人和奴隸),公民和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
(4)地位: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古希臘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
2.雅典民主政治
(1)高峰:①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②表現:擴大公民權利,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支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建立津貼制度
(2)實質:奴隸主民主政治(少數奴隸主貴族的民主)
(3)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權力制約、法律至上
(4)評價:(進步性)雅典民主政治為雅典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是古代希臘乃至世界的光輝典范;對羅馬城邦的共和制、近代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局限性)僅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政治權利,是少數人的民主
3.亞歷山大帝國
(1)建立過程:①興起: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②東征路線: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進攻波斯帝國,大敗波斯帝國大流士三世----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進入埃及----公元前331年進入兩河流域,再次戰勝波斯大軍----公元前330年,滅掉波斯帝國③歷經10年征戰,他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
(2)影響:(積極)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消極)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
知識點五: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
1.羅馬城邦
(1)位置: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島
(2)興起:公元前1000年左右,羅馬城邦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
2.羅馬共和國
(1)建立: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2)統治: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執政官支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
(3)法律:①時間: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十二銅表法》②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法權等③影響: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沒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4)擴張:羅馬滅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5)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3.羅馬帝國
(1)背景: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內戰的最后勝利者
(2)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維首創“元首制”,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3)強盛: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
4.羅馬帝國的衰亡
(1)原因: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人民起義,日耳曼人入侵
(2)分裂: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3)滅亡:476年,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知識點六: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1.文學:希臘神話影響廣泛,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馬史詩》是盲詩人荷馬所作,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雕塑: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
3.希臘建筑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雅典帕特農神廟是柱廊式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
4.羅馬建筑藝術:建筑特點有所創新,如石拱門、穹頂等,代表性建筑有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萬神廟
5.哲學:①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的②蘇格拉底: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 你自己”③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6.法學:法學是羅馬人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對法律進行了廣泛論證,包括適用于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關系的萬民法、關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7.歷法:①太陽歷:羅馬的歷法來源于古埃及的太陽歷②儒略歷:凱撒命人以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儒略歷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
知識點七: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1.基督教的興起
(1)興起:1世紀時,基督教誕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
(2)主張:耶穌(創始人)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發展: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克洛維的一系列舉措推動了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
2.法蘭克王國
(1)建立: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維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2)克洛維統治的措施:【政治上】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機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經濟上】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對外政策】不斷擴張
3.封君與封臣
(1)確立: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
(2)關系: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額度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4)表現:“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4.查理曼帝國
(1)建立:800年,教皇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為“查理曼帝國”
(2)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的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知識點八:西歐莊園
1.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形成:9世紀開始,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逐漸流行,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2)性質: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3)結構:【居民】均為領土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土地】一部分由領主逐漸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共同使用
2.莊園法庭
(1)權力:司法權
(2)主持:領主或他的管家
(3)審判范圍:侵犯領土利益的行為,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等
(4)懲罰:懲罰的基本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
(5)依據:習慣法或村法
(6)作用: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知識點九: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復蘇和發展:從10世紀起,西歐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
(2)城市受封建主的控制: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因此,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征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戶一樣履行義務
(3)城市居民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瑯城取得自治過程最為典型)
(4)自由和自治的城市管理: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從國王或領主手里獲得“特許狀”;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的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隨著更多城市取得自由,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成為了自由人
(2)城市居民從事的工作:【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的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
(3)早期資產階級: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
3.大學的興起
(1)興起:12世紀,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自治: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3)大學課程的設置:【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專業課程】法學、醫學和神學;
(4)意義:課程設置一方面受基督教會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知識點十: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1.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拜占庭帝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羅馬帝國定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又稱拜占庭帝國;帝國的版圖涵蓋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
(2)《羅馬民法大全》:①目的:為了穩固帝國額度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②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歷代羅馬帝國頒布的法令);《法學匯纂》(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文獻);《新法典》(查士丁尼自己執政時期的法令);以上4部法律文獻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③內容:承認奴隸制,對財產、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④地位:《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過程:從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9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版圖不斷被吞食;東征的十字軍趁火打劫,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14世紀初,拜占庭帝國受到新崛起的奧斯曼人的不斷進攻
(2)滅亡: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3)地位: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4)影響: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知識點十一:古代日本
1.6世紀前的日本: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5世紀,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社會結構:大王(最高統治者)----貴族----部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2.大化改新
(1)背景: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
(2)時間:646年
(3)領導人物:孝德天皇
(4)特點: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5)主要內容:①政治: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經濟: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③統一賦稅
(6)性質:大化改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7)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3.幕府統治
(1)武士集團興起: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地方豪強組織武士團保護莊園
(2)幕府統治: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首領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國家大權)
知識點十二:阿拉伯帝國
1.默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阿拉伯半島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
(2)創立:7世紀初,在麥加城,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創立伊斯蘭教
(3)建國:622年,默罕默德率領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
(4)統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帝國
(1)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占領西班牙
(2)形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3)影響: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
(4)文化傳播: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3.阿拉伯文化
(1)文化保存: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
(2)文化創立:【數學】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醫學】《醫學集成》和《醫典》,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文學】《天方夜譚》,又叫《一千零一夜》,既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又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
知識點十三: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租地農場:一些富裕的農民建立租地農場,采用了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
(2)手工工程:【分散的手工工場】13世紀,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從事手工生產,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向雇傭工人提供原料和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由于生產工具統一的配備,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個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就是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
(3)影響: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2.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農村: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富裕農民、騎士等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城市: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他們與貴族聯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權利也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的政治力量
知識點14 文藝復興運動
1.文藝復興運動
(1)背景: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興起: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額度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
(3)含義: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4)實質:對古典文化并非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新。文藝復興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5)代表人物:【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與比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他的長篇詩作《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達芬奇】達芬奇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達芬奇的繪畫代表作有《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他的代表作
(6)意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知識點十五:探尋新航路
1.探尋新航路
(1)原因:經濟根源(根本原因):歐洲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商業危機(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社會根源:歐洲人對財富的追求;客觀刺激:意大利馬可波羅描繪的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向往
(2)條件:【客觀條件】知識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歐洲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地圓學說的流行,指南針的應用等);【主觀條件】航海家的探險精神;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等等
(3)探尋新航路主要代表人物及航海活動:①迪亞士 1487---1488年 葡萄牙(資助)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好望角 實際上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②達伽馬 1497---1498年 葡萄牙(資助)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 開辟了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線;③哥倫布 西班牙(資助)1492年開始 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后發現了古巴、海地 “發現”美洲大陸,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促進了美洲的開發;④麥哲倫
1519---1522年 西班牙(資助) 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4)影響:【對歐洲的影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增進了歐洲人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對世界的影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加速了各大洲之間的物種交流;傳播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和科學技術
知識點十六:早期殖民掠奪
1.葡萄牙與西班牙額度殖民掠奪:
(1)葡萄牙:【擴張】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與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掠奪】進行劫掠式的貿易,搶劫當地人的黃金
(2)西班牙:【擴張】16世紀,西班牙憑借“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了一個殖民大帝國;【掠奪】強迫印第安人無償開采金銀礦,還在當地開發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里勞作
2.英國的殖民擴張:
(1)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海軍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2)“三角貿易”:【出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中程】將黑奴從非洲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歸程】將蔗糖、煙草等產品從美洲運回英國
3.荷、法、英殖民爭霸:
(1)荷蘭:有“海上馬車夫”之稱;【殖民統治】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和錫蘭,一度強占了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
(2)法國:現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3)荷、法、英殖民爭霸結果:【概況】從17世紀下半葉起,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結果】英國最終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知識點十七: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1.議會與王權的斗爭:
(1)王權:17世紀初,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國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權神授”理論,不經議會批準,強行征稅
(2)議會:1215年,英格蘭頒布《大憲章》,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征稅權掌握在議會手中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
(1)背景: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了一份《權利請愿書》,表達了議會限制王權的意圖;查理一世解散了議會,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2)開始: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抨擊國王專權
(3)發展: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經過斗爭,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
(4)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隨后,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5)護國政治:共和國的權力落在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軍隊手中,議會尊克倫威爾為“護國主”,克倫威爾獨攬大權
(6)復辟:1600年,查理二世做了英國國王,英國恢復了君主制
(7)結束:1688年,英國發生政變,議會作出了決定:廢除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
3.《權利法案》的頒布:
(1)時間:1689年
(2)頒布機構:英國議會
(3)內容: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力”;規定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英國國王,英國國王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4)意義: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
知識點十八:美國的獨立
1.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1)背景:從17世紀開始,英國先后在北美建立起了13個殖民地,英國國王和貴族把北美看作英國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商品的市場
(2)原因:1765年以后,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頒布了一系列新稅法,激化了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
(3)爆發:1775年4月19日凌晨,英軍在來克星頓與武裝村民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4)建軍:1775年5月,北美13個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會議決定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5)建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
(6)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7)英軍投降:1781年,美法聯軍在約克鎮與英軍激戰,英將康利華率部下投降
(8)結束: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9)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10)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掃除了美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2.《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頒布:
(1)內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意義: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3)地位:《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3.1787年美國憲法
(1)制定: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去齊聚費城,制定出美國憲法
(2)內容: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如允許奴隸制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等的政治權利
知識點十九: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1.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1)開始時間:1789年
(2)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原因】支持美國獨立戰爭使法國財政危機更加嚴重;【思想基礎】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3)領導階級:資產階級(代表:羅伯斯庇爾)
(4)革命任務: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發展資本主義
(5)導火線:1789年,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討論征稅的問題
(6)經過:【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巴士底獄;【制憲】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1791年,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發展】1792年,法國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臺;【高潮】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平息了國內叛亂,打退了反法聯軍,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7)特點:規模最大、革命最徹底
(8)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9)歷史影響:【對法國】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歐洲】震撼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對世界】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2.拿破侖帝國
(1)稱帝: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建立新的政府,1804年法國改為帝國,拿破侖加冕稱帝
(2)對內措施:十分重視改善財政和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工商業和農業;制定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
(3)對外戰爭:【性質】前期戰爭具有對外國武裝干涉、保衛大革命成果的正義性,后期戰爭具有侵略性和爭霸性;【影響】拿破侖大軍多次打敗反打聯盟,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在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
(4)結果: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
知識點二十:第一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背景:【政治前提】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后,政局穩定;【經濟基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對棉紡織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刺激了棉紡織生產方式的改進和新技術的發明
(2)重要成就: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命名為“珍妮機”②1785年瓦特改進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③1825年,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
(3)影響: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4)擴展:從18世紀后期起,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先后進行工業革命
知識點二十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背景: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同時也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逐漸暴露,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趨尖銳
(2)條件:【階級條件】工人運動的興起;【理論條件】優秀思想的精華;【實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
(3)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4)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5)主要內容: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
(6)意義: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
(7)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1)國際組織: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代表聯合起來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
(2)經濟斗爭:【目標】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等
(3)政治斗爭:【巴黎公社】背景: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經過: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反動統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5月28日,公社失敗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荔浦县| 易门县| 朝阳市| 清原| 姚安县| 望奎县| 杭锦旗| 隆化县| 和静县| 德兴市| 郑州市| 宁晋县| 九江市| 马山县| 巴中市| 巴彦淖尔市| 仪陇县| 黄陵县| 买车| 榆社县| 龙江县| 卢湾区| 灌云县| 伽师县| 怀化市| 广德县| 湾仔区| 苍梧县| 额济纳旗| 长顺县| 连江县| 亚东县| 敖汉旗| 庆元县| 三门县| 长治市| 乐都县| 平罗县| 武威市|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