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望海潮》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 評價任務目標 1. 了解柳永及其詞作的風格特點。 2. 賞析詞中運用的藝術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 感受作者對杭州的贊美之情,培養對傳統文化的欣賞能力。重點難點 1.把握詞的意境和情感。 2.學習鋪敘、點染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內容了解作者 柳永(約982年—1057年),福建崇安人,原名柳三變,字景莊,后來改名為柳永,字耆卿,因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別名柳七。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柳永出身于官宦名門、書香世家,他的先祖來自于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唐代初年,柳永的七世祖柳奧被任命為福州司馬,后來又被任命為建州長史,之后柳家這一脈便定居于建州。柳家重視讀書,柳永的父輩共七人,有六人都擁有科舉功名。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柳永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系統訓練,他讀書刻苦,幼時就開始學習詩詞,志向高遠。 咸平五年(1002年)左右,在家鄉通過鄉試后,柳永進京參加科舉,但屢試不中,之后便一心填詞,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詞作。終于在景元年間(1034年),柳永考中進士,并先后擔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監、泗州判官等官職,后來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嘉祐二年(1057年),柳永返回崇安家鄉,但在路過潤州時去世,享年75歲。 柳永是北宋時期宋詞領域第一位卓有成就的改革家,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他結合俗曲創作了大量的新詞、慢詞,第一次系統地建立了慢詞體制,擴大了詞作的社會基礎,豐富了它的美學風貌。柳永的作品將民間詞與士大夫詞、雅俗兩種詞結合起來,同時連接小令與慢曲,創作了大量詞調和慢詞。他的著作《樂章集》內容豐富,包含市井交游的經歷、科舉失利的感慨、和大量的新詞慢調,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柳永的詞多以市井生活、愛情為主題,語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摯動人。他的代表作有《雨霖鈴·寒蟬凄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等。 寫作背景 柳永的《望海潮》一詞創作于北宋時期,當時的柳永從老家福建赴汴京應試,途中路徑杭州,為了干謁兩浙轉運使孫何,于是心血來潮作了《望海潮》。詞的最后一句寫到“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也可以看出有贈送的痕跡。 關于“詞”文體知識 詞牌:詞牌是詞的格式名稱,例如《如夢令》《西江月》等。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格律和字數要求。 格律:包括平仄、押韻、對仗等規則。平仄是指字的聲調,押韻是指在句子的末尾使用相同或相似韻母的字,對仗則是指上下句在結構和意義上相對稱。 詞的分類:根據字數的多少,詞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小令通常在 58 字以內,中調在 59 到 90 字之間,長調則在 91 字以上。 詞的段落:詞一般分為兩段或三段,上段叫做上闋或上片,下段叫做下闋或下片。 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指在詞中用來表達情感和意義的具體事物,如景物、人物等;意境則是由意象所營造出的整體氛圍和情感境界。 風格特點:詞的風格多種多樣,如婉約、豪放、清新、典雅等,不同的詞人有不同的風格。 三、反復誦讀,感受詞的聲韻之美 (1)自主朗讀《望海潮》,標注生字詞,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逐句解讀詞中的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四、深入探究 1.分析詞中所運用的意象,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以及它們所營造的意境,感受杭州的繁華與美麗。 “煙柳畫橋”:這一意象描繪了如煙似霧的柳樹和如畫般的橋梁,給人一種柔美、雅致的感覺。它營造出了杭州景色如畫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江南水鄉。 “風簾翠幕”:這里的“風簾”指擋風的簾子,“翠幕”指翠綠色的帷幕。這一意象讓人聯想到華麗的帷幕在風中飄動的情景,透露出一種優雅和富貴的氣息。 “三秋桂子”:“三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也就是農歷九月,這個時候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桂子”則特指桂花。這一意象表現出了秋天桂花飄香的美景,給人以清新、芬芳的感受。 “十里荷花”:“十里”形容荷花種植的范圍很廣。這一意象展示了大片荷花盛開的景象,讓人感受到夏日的生機與美麗。 這些意象共同營造出了杭州繁華、美麗的意境 柳永通過細膩的描寫,讓讀者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杭州的美景,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2.分析詞中運用的鋪敘、點染等藝術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鋪敘:柳永在詞中運用了大量的鋪敘手法,詳細地描繪了杭州的城市風貌、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場景。比如“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句,總寫杭州的地理優勢和歷史悠久,為后文的詳細描寫奠定了基礎。這種鋪敘手法使讀者能夠全面地了解杭州的繁榮景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點染:點染是柳永詞的一大特色,他通過點明和渲染來突出描寫對象的特點。例如“重湖疊巇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先點明湖山之美,再通過“桂子”和“荷花”來渲染,使景色更加生動形象。這樣的點染手法能夠增強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對杭州的美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過鋪敘和點染的巧妙運用,柳永將杭州的繁華與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杭州的魅力。這種手法在文學創作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能夠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3.體會作者通過詞所表達的情感,如對杭州的喜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以及這種情感是如何傳達給讀者的。 作者在《望海潮》中表達了對杭州的喜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他通過對杭州繁華景象和美麗景色的細膩描繪,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用“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等詞語來描繪杭州的美景,表現出對這座城市的喜愛;用“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等詞語來描寫杭州的繁榮,傳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還通過一些修辭手法來增強情感的表達效果。例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優美,同時也強調了杭州秋天桂花飄香和夏天荷花盛開的美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愛之情。 此外,整首詞的節奏明快,韻律和諧,也有助于情感的傳達。讀者在朗讀或欣賞這首詞時,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歡快和美好,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名句默寫 1.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中“ ”寫街巷河橋的美麗,“ ”寫居民住宅的雅致。 2.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中抓住“ ”和“ ”這兩個細節,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 3.《望海潮(東南形勝)》中柳永認為,應該把杭州的美景畫出來,有朝一日孫何應召進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績。有關句子是“ , ”。 4.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中,“ ”寫的是人們晚上快樂歡快的歌聲,“ ”是對前面兩句的總括,所以這一句寫的是杭州人民的游樂。 個人特色反 思 得: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