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史部分第三部分 中國現代史一條主線:中國人民建立與鞏固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兩大歷史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社會主義社會(1956-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9)★★★(1)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主要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2)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起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④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⑤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首都; ⑥決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意義: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開國大典:(1949.10.1)(中國現代史的開始)★★★①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典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②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A.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B.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C.中國成為了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D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4.抗美援朝(1950.10-1953.7)(1)事件: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1950年10月,以 彭德懷 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2)戰斗英雄:以身軀堵住槍口的黃繼光,視紀律重于生命,被大火燒死的邱少云。(3)抗美援朝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4)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①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②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③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 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工業化起步):①(1953-1957)★★★②重點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③作用: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9)★★★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①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五四憲法),(特點:)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根本大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3.三大改造(1953-1956)★★★①三大改造: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改造的方式是對資本家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③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④三大改造的 實質 :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偉大的歷史轉折★★★1.1978年12月,中共十 一屆 三 中全會在北京召開①思想上: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②政治上: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③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2.意義: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歷史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二)經濟體制改革★★★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 (農村)①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自負盈虧。③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 (城市)(1)1984年10月,中共 十二屆三中全會 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2)措施:①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共同發展;②國有企業 政企分開,自主經營 ; ③實行 按勞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的制度。(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 中心環節 是 增強企業活力 。(4)意義: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 (市場)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 市場 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三)對外開放(1980)★★★1.經濟特區的建立: (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①1980年,中國在廣東、福建興辦了四大經濟特區,1988年增設 海南 經濟特區。 (深珠汕廈海)②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第一個)★★★③經濟特區特在哪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④意義:能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2.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3.對外開放格局:★★★中國形成了 “經濟特區(1980)——(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4)——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內地(1992)”的的對外開放格局,特點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4.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1.12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確立)★★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決策。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鄧小平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④1992初,鄧小平南方視察,多次發表談話,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改革開放要敢于試驗;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些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它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2.評價鄧小平: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3.評價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闡明了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4.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它為黨的指導思想。②2002年,中共十六大,(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③2007年,中共十七大,(胡錦濤)科學發展觀被寫進黨章。④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⑤2017年,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⑥2022年,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五)中國夢:★★★1.中國夢的提出(2012年十八大):①2012年,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什么是中國夢)②習近平指出為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A.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1921-2021),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實現)B.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1949-2049),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四個全面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3.經濟建設成就:①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已穩居世界第二位。②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貿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4.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2022年,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如何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②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人口規模巨大;發展全過程民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的道路;③我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才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5.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①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 ②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③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④深刻影響了世界進程, ⑤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6.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1.堅持黨的領導; 2.堅持人民至上; 3.堅持理論創新; 4.堅持獨立自主; 5.堅持中國道路;6.堅持胸懷天下; 7.堅持開拓創新; 8.堅持敢于斗爭; 9.堅持統一戰線; 10.堅持自我革命。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我國已建立了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第一個)、新疆、廣西、寧夏、西藏。4. 意義:維護了民族團結、鞏固了祖國統一、促進了民族地區發展,為實現全民族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5.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極大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地區全部脫貧。(二)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1.為了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進入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最初是為了臺灣)2.“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3. 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4.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英國)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6.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五、國防建設1.陸、海、空軍的建設:①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②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山東艦、福建艦)★★③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曾參加抗美援朝。2.導彈部隊: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該部隊更名為火箭軍。3.新時代強軍之路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五大戰區,即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軍隊改革取得突破,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六、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主要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萬隆會議(亞非會議)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4.恢復聯合國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5.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6.中美建交 :1979年①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②1979年,中美建交。7.全方位外交:(1.)表現:①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友好合作。②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成就:①中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比較: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②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8.現階段任何國家與中國建交的前提和基礎是:必須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第四部分 專題概要一、選擇題難點概念:1.歷史解釋=主觀評述=歷史評價:評價意義、影響、作用、地位、價值2.歷史史實=客觀描述=完整事實:時間地點人物事件、3.可信度最高:當事人、親歷者直接記錄或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材料,如事發當時的照片、實物;又如考古文物、甲骨文。二、明確各個時期的優秀人物的事跡:商鞅、老子、孔子、嬴政、劉邦、漢武帝、主父偃、董仲舒、王安石、蔡倫、張仲景、華佗、司馬遷、司馬光、關漢卿、畢昇、湯顯祖、宋應星、李時珍、徐光啟、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陳獨秀、李大釗、楊靖宇、彭德懷、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劉伯承、鄧小平、黃繼光、邱少云、張自忠、左權、三、把握重點事件的時間。四、各個時期的文明成就比較記憶、政治制度比較記憶。五、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體系:1.紅船精神(建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2. 五四精神:愛國主義、追求民主與科學、勇于探索、敢于抗爭。(如何發揚五四精神)3.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堅持黨的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 艱苦奮斗,不怕困難。4.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批犧牲、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5.抗美援朝精神:愛國主義;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6.小崗村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六、認識、啟示和感受:1.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哪些盛世?為什么會出現盛世?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①主要盛世:漢武帝大一統、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②出現盛世的原因:A、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B、統治者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政治清明; C、人民的辛勤勞動。③現實意義、治國啟示:A.我們要合理調整統治政策,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B. 要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并重,以民為本,創建和諧社會。C.要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2.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答:要積極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3. 古代科技成就取得的啟示?★★★現代的科學技術雖然先進,但都是在古人收尋探索和苦苦鉆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人類數千年的生活實踐告訴我們,科學是我們認知世界惟一可靠的途徑,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該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4.問:魯迅先生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抗敵,中國卻用它來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對此,你有何看法?問: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么,為什么近代我國科學技術落后了?★★★近代我國科學技術落后有封建制度的原因,在封建專制制度統治下,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科技沒能拓展自己發展的空間;從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缺乏對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沒有把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結合起來。最終導致科技沒能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動力,以致落后于西方。5.面對中國近代遭受的屈辱的認識和感受?我們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要努力發展經濟,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共贏。6.五四精神對我們現代社會有何借鑒意義?或青少年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要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精神,就要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認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前途緊密結合起來,個人奮斗與集體奮斗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7.對黨的發展歷程的啟示?(從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成就中得出什么結論)①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②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發展經濟。8.如何維護國家統一?★★★①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②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③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堅決維護祖國統一;9.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①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③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世界觀,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10.面對大國發展和崛起的認識:★★★①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②我們要不斷改革,大膽創新;③要善于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大力發展科技、培養人才。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