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13.1自然選擇的證明 學案【學習目標】1、鑒賞文章的論證方法,語言風格和寫作特色,體會嚴密的論辯邏輯。2、感受達爾文在科學研究中表現出的嚴謹的科學精神與態度。【寫作背景】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了一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采集了無數的標本,并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經過5年的時間,達爾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終于回到了英國。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這些發現讓達爾文更加堅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決心。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經過了十幾年的刻苦研究,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作者介紹】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早年乘坐貝格爾號艦進行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對人類有杰出的貢獻。代表作品:《物種起源》《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等。【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反對自然選擇學說者的種種觀點,概括說明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存在。第二部分(3-14段)從不同的方面列舉自然選擇這一學說的具體和論點,證明了自然選擇這一學說的正確性,同時批駁了神創論的謬論。【學習課文】一、整體感知1.分析本文論證思路?明確:文章首先提出觀點,就是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選擇——適者生存,擇優棄劣;然后從自然選擇的基本法則與相關事實展開論述。文章論述的基本結構為總分關系。2.本文語言上具有什么特點?明確:(1)語言特點注意修飾語的運用,語言準確。①“我們可望在自然條件下看到生物的變異。”“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說明自然條件下的變異并沒有確鑿的證據,只是有這種可能,用“可望”符合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自然界處處充滿著美,這很大一部分歸功于自然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圍的詞語,作者運用這些詞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②“僅此一點,自然選擇學說已是極為可信的了。”“極為可信”,說明可信程度之高,這一方面表明作者對自己觀點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語言的嚴密性。③“生物類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變化。”“好像很突然”暗示這只是一場錯覺,事實并非如此。(2)多用限制性詞語和長句,體現科學論著的嚴謹性。如“由于每個物種都有按照幾何級數過度繁殖的趨向,而且各個物種中變異了的后代,可以通過其習性及構造的多樣化去占據自然條件下多種多樣的生活場所,以滿足數量不斷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選擇的結果就更傾向于保存物種中那些最為歧異的后代。”這是一個多重復句,最后一句是得出結論的核心句,前幾個分句從物種繁殖的趨向、物種變異的后代占據多種多樣生活場所的目的的角度分析原因,使結論更有說服力。3.選文內容存在嚴密的邏輯關系。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論點一步步展開論證的。明確:選文采用總分結構,前兩段為總論,第3~14段為分論。總論部分論證了自然選擇法則存在可能性與合理性,下面分論部分為具體論證生物在自然選擇法則下的不斷進化奠定基礎。分論部分,論證過程按照物種的起源、生存與演變,再到物種的地理分布,按照物種進化的過程展開,具有嚴密的邏輯順序。該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第一層次為3~7段,從物種最初的存在形式談起,這是物種進化的起源;接著從生物的演化、改良、滅絕,以及生物遺傳的穩定性與變異的緩慢性方面論證生物在自然選擇中不斷進化的過程;最后談自然選擇讓“自然界處處充滿著美”。(2)第二層次為8~11段,主要談生物的遺傳與變異。該部分是對上一層內容的進一步論證,分別從生物物種的適應與改良、生物本性、雜交物種與其父母的相似性、地質學研究成果顯示的物種遺傳與變異關系等方面,論證了物種進化符合自然選擇的法則。(3)第三層為12~14段,從物種的地理分布角度證明物種進化符合自然選擇的法則。分論部分是選文的主體,內容安排符合物種起源、發展、演變、分布的自然順序,邏輯關系十分嚴密。4.從選文來看,自然選擇對物種進化產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明確:①自然選擇保存了物種中那些最為歧異的后代,使同物種的不同變種間細微的特征差異趨于增大;②使較大種群中的優勢物種產生新的優勢類型,規模更趨增大,打敗較不占優勢的類型,導致大量物種絕滅;③使物種逐步緩慢變異,努力適應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據或尚未占盡的地盤;④使物種具有千姿百態的美的形態或屬性;⑤使物種間因為競爭都得到適應與改良;⑥使物種的本能緩慢改變,性狀、組織結構要較古代類型更為高級,器官也更為特化以適應不同的功能。【當堂檢測】1.本文列舉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生物的現象,為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也指出這些現象特創論是無法解釋的。請梳理課文,把這些能夠證明進化論的自然現象填寫在下面圖中空缺處。2.下列各組詞語中,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①所以自然選擇的結果就更傾向于保存物種中那些最為_______________的后代。②我曾試圖用級講原理來解釋蜜蜂那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能力。_______________無疑常對本能的改變起著重要的作用。③這樣,物種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確定的、_______________分明的自然群體了。A.歧異 習性 界限B.歧義 習慣 界線C.歧異 習慣 界限D.歧義 習性 界線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物種起源》緒論達爾文當我在比格爾號皇家軍艦上充當自然學者的時候,我曾深深被棲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實以及該洲現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的一些事實所打動。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與這個問題有任何關聯的各種事實,也許能夠對這個問題得到一些了解。經過五年的工作之后,我寫出若干簡短的筆記。1844年,我把這些簡短的筆記擴大為結論的綱要,這些結論我當時認為是正確的。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斷地專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現在刊印的這個"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這里為我的一些敘述提出參考資料和證據,只能舉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結論,用少數事實來做說明。我十分清楚: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一點不能引用事實來佐證,而每一論點顯然往往會引出一些與我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只有對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謝意。然而我仍想利用這個機會對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謝,最近十五年來,他以豐富的知識和優秀的判斷力多方面地幫助了我。關于物種起源,如果一個自然學者,對于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它們的地理分布、地質上的連續以及其他的此類事實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是像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自然學者們常常把變異的唯一可能的原因歸于如氣候、食物等外界條件,從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但是要把像啄木鳥那樣的構造,它的腳、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捉取樹皮下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條件是不合理的。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來專門討論"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我們將由此看到,大量的遺傳變異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樣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的“選種”在累積連續的微小變異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講一講物種"在自然狀況下的變異”。每一物種的個體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間便經常不斷地發生生存斗爭。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發生有利于自己的,縱使是微小的變異,它在復雜的而且時常變化的生活條件下,將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它自然地被選擇了。"自然選擇"幾乎不可避免地使改進較少的生物類型大量“絕滅”。誰能解釋為什么同一物種分布得廣遠而且繁多,而另一個近似物種分布得狹小而稀少呢?然而這些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們決定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現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決定著生物未來的命運和變異的趨向。我毫不懷疑地主張,許多自然學者直到最近還保持著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充分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屬于所謂同屬的生物都是另一個并且一般是已經滅絕的物種的直系后代。而且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有刪節)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物種變異的原因除了氣候、食物等外部條件外,還有遺傳變異的因素,比如“選種”;選種不屬于“在自然狀況下的變異”。B.“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只有發生了哪怕是微小的變異的生物類型才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從而避免大量滅絕。C.啄木鳥的腳、尾、嘴及舌能巧妙適應于捉取樹皮下的昆蟲,與其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發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微小的變異有關。D.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物種分布得廣遠而且繁多,其未來命運和變異的趨向將良性化發展。4.結合文中實例,說說你對畫線句(“這些結論我當時認為是正確的”)的理解。5.達爾文《物種起源》綱要的完成,具體可歸因于哪些重要因素?請簡要概括。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②生物都可劃歸各種類群④物種連續雜交產生的后代的特征表現⑥一個地區的生物與其最近遷徙源區生物有關2.答案:A解析:歧異:有分歧差異;不相同。歧義:(語言文字)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意義,有兩種或幾種可能的解釋。習性:長期在某種自然條件或社會環境下所養成的特性。習慣: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界限: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盡頭處;限度。界線:①兩個地區分界的線。②某些事物的邊緣。“界限”所適用的對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線”所適用的對象往往側重于具體事物。答案:B解析:使生物“才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從而避免大量滅絕”的“微小的變異”必須是“有利于自己的”。4.答案:①精當的語言表達,體現了作者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②正如作者以前所保持的“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這一觀點,現在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一樣,這些結論在當前條件下是正確的,但隨著新的事實的出現,它就有可能被推翻。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句子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從內容和表達的角度分析,“這些結論我當時認為是正確的”,從內容看,表明作者的“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這一觀點,在當前條件下是正確的,現在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由此闡釋隨著新的事實的出現,它就有可能被推翻的道理;從效果看,體現了作者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5.自身:①方法得當:考察、搜集、思考、整理各種事實;②作風嚴謹:耐心、堅持、心無旁騖地研究同一事物。外部:得到知識豐富且有著優秀判斷力的學者的幫助。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注意根據文中的句子“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與這個問題有任何關聯的各種事實,也許能夠對這個問題得到一些了解……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斷地專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謝意。然而我仍想利用這個機會對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謝,最近十五年來,他以豐富的知識和優秀的判斷力多方面地幫助了我”。從主客觀兩個方面概括要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