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12石鐘山記 學案【學習目標】1.讀懂文章,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以及詞法句法現象;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感受集記敘、描寫、議論于一體的行文特點和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文筆。【寫作背景】蘇軾平生最講究求實,早年他針對北宋危機的形勢,上書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時代,他認為熙寧新法有些激進,便站在保守派邊反對,等到哲宗親政,舊黨上臺要徹底廢除新法時,他卻又“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張保留新法的合理內容。即使遭貶,也不“隨時上下”,這種可貴的求實精神不僅貫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實地考察和因事闡發。《石鐘山記》就是在深入調査后總結的事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第二部分: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探明其得名由來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的感想,點名寫作意圖。【學習課文】1.文章是按什么來組織材料的呢?明確: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為線索。2.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用課文原話回答)明確:(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浮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2)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3.文中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這段描寫與下一段的哪句話照應?經過實地考察,作者認為石鐘山得名由來是什么?(用課文原話回答)明確:(1)“大石側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這段描寫與下—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照應。(2)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有大石當中流……如樂作焉。4.文中寫了蘇軾的三次“笑”,找出來讀一讀,思考這三次“笑”的含義。明確:(1)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第一次“笑”,是因為小童的舉動幼稚可笑。這個“笑”字體現出蘇試從容自信的神態。(2)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明確:①第二段夜探石鐘山的過程,作者采用比喻、夸張、擬人等文學筆法,極力渲染夜景的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棘然,凸顯了實地考察的困難,為下文寫釋疑之后“笑”得輕松愉快、欣喜自豪埋下伏筆。②蘇軾克服困難最終找到事情真相,解開了心中的疑惑,推翻前人的謬誤。這是一種勝利的笑,尤其是面對兒子蘇邁而“笑”,把一個父親在兒子面前掩飾不住的得意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3)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隨也。明確:這次的“笑”發生在蘇軾考察石鐘山之后的總結反思之時,是對李渤觀點的徹底否定,是對李渤淺薄見解的嘲笑,流露出其自恃高明的心態。5.結合三個“笑”字在行文中的作用,思考:本文在寫作手法上與一般游記是否相同?明確:三次“笑”出現的情境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對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的不以為然的“笑”,第二次是夜探發現真相后輕松愉悅的“笑”,第三次是總結反思時全然否定謬誤的“笑”。“笑”字貫穿文章的質疑——解疑——反思三部分內容,是行文的線索。三次“笑”也可看出本文區別于一般游記的寫法:本文是一篇具有考辨性質的游記,與一般游記以景物描寫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傳統寫法截然不同,三“笑”把記敘、描寫、議論有機結合起來,錯綜運用。特別是記敘、議論的運用,詳述事實,證明觀點,駁斥謬誤,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當堂檢測】1.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此世所以不傳也④荊州之民附操者⑤夫晉,何厭之有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⑥2.下列對加粗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考究) 扣而聆之(扣:扣住)B.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訪:探尋)C.余韻徐歇(韻:韻味) 余方心動欲還(動:動搖)D.雖知而不能言(言:說出來) 而笑李渤之陋也(陋:粗野)3.按要求解釋下列文言詞語。(1)得得雙石于潭上 動詞,__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 名詞,_________________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動詞,_________________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動詞,_________________(2)因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連詞,_________________因笑謂邁曰 副詞,_________________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介詞,_________________事出有因 名詞,_________________(3)焉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兼詞,_________________硿硿焉 形容詞詞尾,_________________微波入焉 兼詞,_________________如樂作焉 助詞,_________________(4)固余固笑而不信也 副詞,_________________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形容詞,_________________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動詞,_________________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鐘山記》中,用反問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鐘山記》中,作者交代寫這篇記的原因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石鐘山記》中,作者認為造成自己與酈道元的觀點異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鐘山記》中,對“石鐘山”命名的由來,作者持懷疑態度:對酈道元的觀點,作者說“_____________”;而對于李渤的觀點,則說“_____________”,頗耐人尋味。(5)《石鐘山記》中,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看出,作者不認同李渤的觀點,以為他的說法只是他自己主觀上認為的事實,其中略帶有一絲輕蔑的味道。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分別為定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2.答案:B解析:A項,考:敲擊。扣:敲打。C項,韻:聲音。動:驚恐。D項,言:用文字表述、記載。陋:淺陋。3.答案:(1)找到,發現;收獲;能夠;“得”通“德”,感激(2)因而;于是;通過;原因(3)相當于“于此”,在那里;相當于“然”,……的樣子;相當于“于是”,到那里;無義,表陳述語氣(4)本來;牢固;鞏固4.答案:(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2)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3)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4)人常疑之;余尤疑之(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