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項脊軒志》課前導學案一、課前導入——文人與書齋1、湯顯祖與玉茗堂:“玉茗堂四夢”玉茗堂以玉茗花而命名。玉茗花即白山茶,又名玉仙花。玉茗堂在臨川市沙井巷后,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國明代杰出的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從遂昌辭官歸家以后,新建用來寫作、會客、家宴和演戲的居所。2、紀曉嵐與閱微草堂:《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清乾隆三十七年至清嘉慶十年(1772—1805年)大學士紀曉嵐在此居住62年。 紀曉嵐故居坐北朝南,共二進院落。第一進有廣亮大門、正房、倒座房,正房五間,七檁勾連搭加前廊一步,南立面為民國初年修繕時建的中西合璧形式裝修。屋頂為鏤空女兒墻,門窗為拱券形成,上雕精美圖案。閱微草堂為二進院正房,五間,前接勾連搭抱廈三間,硬山合瓦屋面。內有北京最古老的紫藤蘿和海棠樹,傳為是紀曉嵐親植。現故居平面布局已改動,但主體建筑尚存。3、梁啟超與飲冰室:《飲冰室文集》飲冰室指梁啟超故居書齋。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于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臥室和會客。梁啟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飲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筑面積949.50平方米。4、豐子愷與緣緣堂:《緣緣堂隨筆》緣緣堂,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音樂教育家豐子愷先生的故居。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京杭大運河在此形成一個120度的大灣折向東北,在轉彎附近的一幢坐北朝南的宅院,就是緣緣堂。5、歸有光與項脊軒:《項脊軒志》項脊軒是明代文學家項脊軒青年讀書之所,歸有光曾寫作于之有關的文章《項脊軒志》,記載了幾位與書齋項脊軒有關的人和事。二、歸有光與“唐宋派”歸有光(1507-1571),明朝中期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人。嘉靖十九年(1540),歸有光中舉人,之后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備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60歲的歸有光得中進士。及第后歷官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職,故被稱為“歸太仆”。一度留掌內閣制敕房,參與編修《世宗實錄》。隆慶五年(1571),歸有光病逝,享年66歲。歸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散文流派“唐宋派”代表作家,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個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人。該派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因為擬古主義“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使當時的文學作品漸漸流于仿古、抄襲。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文道合一”的傳統。唐宋派散文成就超過前后七子。前后七子跨越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取代臺閣體主持文壇風氣凡百年之久,唐宋派基于自身弱點,雖也指出了復古派的毛病,卻始終未能根本改變文壇局面。唯其散文創作對后世較有影響,如清代“桐城派”即繼承了它的傳統。三、《項脊軒志》1、創作背景:歸有光生活在明朝嘉靖、隆慶時期,當時明朝的統治者十分昏庸,長期處于清貧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視現實,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時代矛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由于歸有光生平足跡不廣,他的散文題材較狹窄,只能從身邊瑣事著筆。“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也是他家庭變故和身世遭遇的見證,那里記錄著他的希望和夢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悅和悲傷。《項脊軒志》是歸有光十九歲時的作品。作者三十歲之后,又給該文補寫了附記。選人教材時刪去了“項脊生曰”一段議論。2、中心思想:《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老嫗、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于幾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借一軒以記三代之遺跡,睹物懷人,悼亡念存,敘事娓娓而談,用筆清淡簡潔,表達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不用奇字險句,力求樸而有致,淡而有味,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3、文體——志“志”,為記事的書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國志》等。和“志”文體形式比較接近的還有“記”“書”等。“記”,即記載事物的書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記》。又為古時公文的一種,如奏記、箋記等。“書”,即信函,如手書、家書,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等。據《史記·禮書》司馬貞索引,“書”又為“五經六籍總名”。4、文言知識總結古今異義室僅方丈(方丈,一丈見方)一詞多義1、始室始洞然(才,連詞)始為籬,已為墻(起初、先,副詞)2、過日過午已昏(超過,動詞)大母過余曰(探望,動詞)3、置顧視無可置者(放置,動詞)內外多置小門(設置,動詞)4、而余扃牖而居(助詞,表修飾,無義)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但,連詞)5、為始為籬,已為墻(做,動詞)軒東故嘗為廚(作,動詞)庭中通南北為一(成為,動詞)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對,介詞)6、以以當南日(用來,動詞)以手闔門(用,介詞)能以足音辨人(憑借、根據,介詞)執此以朝(用如“而”,介詞)7、謂且何謂閣子也(叫作,動詞)嫗每謂余曰(告訴,動詞)8、一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名詞)先妣嘗一至(常來,副詞)9、日以當南日(太陽,名詞)不能得日(陽光,名詞)10、先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以前,名詞)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詞)通假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當”通“擋”)而母立于茲(“而”通“爾”)詞類活用1.名詞用作動詞乳二世(乳,乳養)客逾庖而宴(宴,用飯)執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讀書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墻周庭:垣墻,砌墻,雨澤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動詞2.名詞用作狀語雨澤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從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為方向)東犬西吠(西,朝西,行為方向)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為方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親自,親自3.形容詞用作名詞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許多事)4.名詞使動用法垣墻周庭周,使圍住特殊句式1.判斷句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2)嫗,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號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1)(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省主語“余”)2)( )借書滿架(省主語“余”)3)吾兒,( )久不見若影(省主語“吾”)4)使( )不上漏(省兼語“之”)5)明月( )半墻(省謂語“照”)6)余自束發讀書( )軒中(省介詞“于”)7)垣墻( )周庭(省介詞“于”)3.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下列各句狀語(下劃線)放在動詞、形容詞(粗體)之后。翻譯時,一般將狀語前移。如:1)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種蘭桂竹木)2)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在這里居住)3)室西連于中閨(與中閨相連)4)雞棲于廳(在廳里棲息)5)其制稍異于前(跟以前不同)5、文化常識1.歸:舊時指女子出嫁。“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2.閨:一般指宮中小門或內室。“閨”字常和女子有關,沒結婚的女子稱“閨女”,女子的住室稱“閨房”。文中“中閨”指內室。3.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在稱謂前加“先”表示已去世。“先妣”指去世的母親,“先考”指去世的父親。4.束發:古代以男子15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到頭頂上。這時應該學習各種技藝。5.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級較高的官員朝見君主時執笏,供指畫和記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6.牖:古建筑中室與堂之間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內的次序是門、庭、堂、室。進了門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門叫“戶”,室和堂之間有窗子叫“牖”,室北面的窗子叫“向”。7.三五:農歷每月十五日,“十五”又稱“望”。8.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年號,這是按照年號紀年法來紀年。古代紀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等多種方法。四、拓展閱讀1、歸有光名人軼事:貪讀歸有光歸有光名揚海內,連恃才傲物的徐文長對歸有光也肅然起敬。一日,狀元出身的禮部侍郎緒大綬回鄉招請徐文長聚會。從黃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長才遲遲而來。問其緣由,說“避雨一士人家,見壁門懸‘歸有光今歐陽子也’,回翔雒讀,不能舍去,是以遲耳”。緒大綬命仆人取那軸歸有光的文章來,張燈快讀,相對嘆賞,至于達旦。2、《思子亭記》歸有光震澤之水,蜿蜒東流,為吳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二 百六十里之水中也。江至此欲涸,蕭然曠野,無輞川之景物,陽羨之山水。獨自有屋數十榲,中頗 弘邃,山池亦勝,足以避世。予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最愛吾兒與諸弟游戲,穿走長廊之 間。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此予生平之樂事也。十二月己酉,攜家西去,予歲不過三四月居城中,兒從行絕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足跡隨履而沒。悲痛之極,以為大怪,無此事也。蓋吾兒居此,七閱寒暑,山池 草木,門階戶席之間,無處不見吾兒也。葬在縣之東南門。守冢人俞老,薄暮,見兒衣綠衣,在享堂中。吾兒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長天寥靡,極目于云煙杏靄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來歸者。于是刻石亭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