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決垃圾問題》【教學目標】一、科學概念目標1.人們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2.解決垃圾問題,常用的方法是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3.垃圾分類有利于合理處理垃圾。二、科學探究目標1.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產生的垃圾、數量和種類。2.經歷垃圾的分類分裝、回收利用的活動。三、科學態度目標1.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破壞的嚴重程度。2.關注垃圾的去向。3.用實際行動減少垃圾,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從環境效益的角度評價堆肥箱設計。【教學重點】感受垃圾數量之多,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和意義。【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活動手冊。教師準備:垃圾問題記錄表、垃圾堆和垃圾場的圖片、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在校園一角選定安放堆肥箱的場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聚焦 1.展示學生拍攝的小區或村里的垃圾堆放點照片,引導學生說一說小區或村莊垃圾堆放點的情況。 2.展示大型垃圾堆放點照片,提問:你見到的大型垃圾場嗎?有什么感受? 3.聚焦主題:垃圾問題這么嚴重,怎樣解決垃圾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解決垃圾問題”。 分享交流。 交流討論。 通過課前的家庭、小區垃圾統計使學生直觀感受垃圾的數量多且對環境的影響大。探索 (一)班級討論:為什么要重視垃圾問題? 1.提問:我們為什么要重視垃圾問題? 2.組織學生從垃圾的源頭、種類、質量、最終去向等幾個方面分組討論并記錄: ①什么地方產生垃圾? ②產生了哪些垃圾? ③這些垃圾的質量有多少? ④它們都到哪里去了? 3.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幫助學生整理信息,形成班級記錄表。 4.小結:家庭、商場、工廠、學校、醫院等都會產生垃圾,垃圾來源復雜、種類繁多、質量大,大多數最終去了垃圾填埋場。垃圾會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體、傳播疾病,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垃圾問題。 (二)家庭生活垃圾統計 1.提問:我們家庭一周每天產生了多少垃圾?根據我們的記錄進行計算,并估算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平均質量。 2.繼續提問:那我們全班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有多少? 3.繼續提問:那我們全校、全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的總量分別又是多少呢? 4.ppt展示世界各地區每年垃圾的產生量柱狀圖和“越來越多的垃圾”文字資料,提問:閱讀這段資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提問:這么多垃圾,我們如何分類呢? 6.介紹生活垃圾分類的“四分法”: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7.播放資源《【知識探究】幫垃圾找找家》。 8.發放卡片上,進行分類游戲,游戲規則: ①把垃圾名稱寫在卡片上。②再把卡片按照垃圾分類粘貼到黑板上的分類垃圾桶圖標里,模擬對垃圾進行分類。 (三)了解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法 1.提問:這么垃圾,我們如何處理呢? 2.出示資料,講述國際上通用的垃圾處理方法: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 3.提問:哪些垃圾分別可以用哪一種方法解決? 4.進一步提問:對于解決垃圾問題,我們還能夠做些什么。 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析回答。 根據課前的調查分組討論,填寫記錄表。 匯報交流。 計算每人每天平均產生的垃圾質量。 計算。 計算。 閱讀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根據垃圾的材料、是否有毒、是否容易腐爛、垃圾來源進行分類。 完成交互動畫。 把各種各樣的垃圾名稱寫在卡片上,粘貼到黑板上的分類垃圾桶圖標里,模擬對垃圾進行分類。 交流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垃圾。 交流討論。 說一說自己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認識我們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對學生來說,從調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簡單、可行的方法。 估算的過程,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垃圾數量的龐大。 學生通過閱讀資料進一步認識垃圾問題嚴重性,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繼續探究的欲望。 通過模擬垃圾分類能夠比較直觀地展示垃圾的種類,加深學生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和理解。 加強學生的有關環保的認知,并指導他們的生活。研討 1.垃圾分類有什么意義? 2.我們還能想到哪些減少垃圾的方法? 交流討論。 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 促進學生參與減少垃圾的活動。拓展 播放視頻資料《【教學實驗】做一個堆肥箱》,講述做堆肥箱的方法。 課后做一個堆肥箱。 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培養愛護環境的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