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古代詩歌鑒賞——2024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易錯重難提升【新高考版】易錯重難分析易錯題一:選擇題——不會審題,不會捕捉選項關鍵詞易錯點:1.沒有審清題干。2.對選項中的關鍵詞不敏感,沒有找到設錯點。易錯題指南:1.審清題目明要求,細讀選項畫要點認真審讀題干,弄清楚選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題干上有沒有關涉詩歌具體要素的關鍵詞;選項的信息切分,信息點與四要素(內容、主題、結構和語言)及相關藝術手法的對應。2.運用知識做判斷,對照詩句細分析(1)逐一比對。將選項與對應的詩句逐一比對,結合學過的詩歌鑒賞相關知識,找出選項中的確切根據(jù)。(2) 綜合比對。把選項與選項進行綜合比對,根據(jù)排除法,確定對的選項或錯的選項,然后根據(jù)題干要求確定答案。3.正選排除巧妙用,確保選項得滿分對四個選項要有整體意識,比如在判斷D項的時候,要聯(lián)系A、B、C項理解、判斷。還要用好排除法。易錯題二:形象題——不明詩歌形象內涵易錯點:1.人物形象:不會“知人論世,抓關鍵字詞”。2.詩中意象:不會“知物明意,看托物言志”。3.詩中意境:不會“知景論境,析場景畫面”。易錯題指南:1.知人論世,抓關鍵字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詩歌作品創(chuàng)造出來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分為作者塑造的藝術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第一步:理形象,明特點結合注釋和作者,弄清詩詞中具體形象的表面意義并分析形象自身的特點,如果有象征意義則闡釋其象征意義,如是人物形象就要體會其性格特點及其所傳達出的氣質品格。第二步:找手法,細賞析指出作者塑造詩歌形象所使用的手法并進行具體賞析。塑造形象常用的手法有烘托渲染、對比襯托、細節(jié)刻畫等。第三步:聯(lián)情感,深探究從詩歌“景”“情”“理”的角度進行深度探究,體會形象中詩人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哲理內涵。2.知物明意,看托物言志,分析詩中意象內涵。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詩歌作品創(chuàng)造出來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分為作者塑造的藝術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3.知景論境,析場景畫面,分析詩中意境特點。易錯題三:表達技巧題——不明詩歌表達技巧范疇易錯點:1.不明詩歌表達技巧范疇。2.不會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易錯題指南:1.準確界定表達技巧范疇不混淆。常見的詩歌表達技巧主要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表現(xiàn)手法、構思技巧等。這些大的技巧的下面又有許多小的表達技巧。答題時,應當熟記在心。2.從修辭手法角度分析表達技巧。(1)準確指出修辭手法古代詩歌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張、擬人、借代等,而詩句中往往有些詞語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發(fā),來判斷這些常用的修辭手法。(2)分析手法的運用首先要回答出這首詩或詞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其次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同時結合詩歌的主旨分析詩人的感情。(3)賞析表達效果有些詩歌本身蘊含著作者非常復雜的思想情感,鑒賞時要在分析修辭手法的基礎上加以點明。3.從表達方式角度分析表達技巧。(1)明技巧。指出詩歌所運用的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及特點。(重點關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白描等)(2)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式是如何運用的。(3)析作用。簡析該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意境和表達情感等方面的作用。4.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分析表達技巧。(1)明技巧通讀整首詩詞,把握關鍵詞句,找出這首詩(詞)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2)釋運用結合相關語句分析這個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析作用表現(xiàn)手法往往與作者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些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鑒賞必須從詩歌的總體出發(fā),扣住詩歌的主旨來作答。答出該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傳達了怎樣的旨趣及運用該手法的效果。4.從結構技巧角度分析表達技巧。古詩,除注意寫景抒情、煉字煉句外,也講究結構之妙。通常也會使用線索、開門見山、伏筆照應、卒章顯志等結構技巧。但要注意三個特殊之處:(1)情與景的結構關系。無論是詩還是詞,一般都是先寫景敘事,再抒情議論。也有先情后景,先理后敘,或者邊寫景邊抒情的布局特點。(2)近體詩特別講究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開頭起句作用有:總領全文,統(tǒng)攝全篇,引出下文,鋪墊,奠定感情基調,點題,點明季節(jié)、時間、地點等。“承(轉)”句作用有:照應、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過渡、蓄勢等。“合”句作用有:呼應、總結、卒章顯志(情+理)、深化主題(情+理)、首尾圓合等。(3)結尾的兩種特別之處:卒章顯志(情或理)和以景結情。(1)卒章顯志。在結尾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點明志向、情感。這是古詩普遍使用的結尾方式。(2)以景結情。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全詩,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易錯題四:情感題——不會見微知著探究主旨易錯點:1.不會從標題、作者、意象、典故等方面分析詩歌的情感主旨。2.不會從關鍵詞句及題材等方面分析詩歌的主旨情感。易錯題指南:分析探究詩歌的情感主旨,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一、從標題角度,把握情感主旨題目蘊含著諸多信息,詩人的心情及情感有時在標題上會有體現(xiàn)。抓住標題這個切入點,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內涵。二、從作者角度,解讀情感主旨鑒賞詩歌要知人論世,“知人”就是明確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風格。要熟悉李白、杜甫、王維、蘇軾、王安石等著名詩人的主流思想及其作品的主體風格。李白詩熾烈奔放,懷才不遇;杜甫詩沉郁凝重,憂國憂民;王維詩含蓄生動,閑適空寂;杜牧詩含蓄綽約,借古諷今;蘇軾詞雄健豪放,曠達樂觀;秦觀詞情真意切,傷春離愁;李清照詞婉轉凄切,憂國傷時;辛棄疾詞氣勢雄壯,報國無門。“論世”就是弄清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試題一般在詩下注釋中交代陌生詩人所處時代或當時處境,注釋內容恰是解題所需的關鍵信息。三、從關鍵詞角度,體悟情感主旨詩歌的“關鍵詞”,即精練、生動的一個字,或活用的字,或運用了修辭手法的一個字,或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尤其是有點石成金之效的動詞。關鍵詞有顯性與隱性之說。每一首詩歌都有關鍵詞句,這些詞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觀點態(tài)度等,讀懂了這些詞句也就比較容易理解詩歌的主旨。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表達了詩人的淪落天涯之恨。顯性關鍵詞 是指可以明顯看出詩歌情感類型的詞語,如包含“愁”“怨”“憤”“恨”“憂”“凄”“喜”“樂”“思”“憐”“淚”“閑”“愴”“悵”等字眼的詞語,這些詞語多為動詞或形容詞,表意功能明顯,大多數(shù)情況下決定了詩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調,這種語言叫“情語”,是需要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情語”有時藏在“景語”等其他語言之中。如“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的“獨”就是情語,它揭示出詩人的孤獨感;如“獨行穿落葉,閑坐數(shù)流螢”中的“獨”“閑”也是情語,揭示出詩人的孤獨、無聊之感隱性關鍵詞 這類詞在傳達情感、意圖時較為含蓄、間接,但也至關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詞語一般是隱性關鍵詞,它們雖然不是詩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詞語叫景物語。還有一些典故語,需要通過挖掘典故的本義來探尋作者的用意;含有表達技巧的語言(如擬人、比喻、雙關、反語、借代等),需要還原其本義。另外還有一些表情態(tài)、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也是應該引起注意的隱性關鍵詞。明確上述隱性詞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如同撥開疑云迷霧,能讓真相充分顯露四、從意象角度,捕捉情感主旨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寄托和載體,詩人描寫的意象發(fā)生了變化,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要隨之變化。要找出詩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點、含義,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例如孤篷、浮云、長亭、南浦等表達離愁別緒,明月、楊柳、芳草、鴻雁、杜鵑等表達思鄉(xiāng)懷人,落花、流水、夕陽等表達時光流逝、美人遲暮,利用這些情感載體可管中窺豹,見微知著。五、從典故角度,探究情感主旨典故,指詩歌中運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來歷出處的詞語。運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類比。讀懂典故,重要的是要將典故所蘊含的思想內容與詩歌要表達的主旨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樣才能體會出用典的妙處。(典故大多會在注釋中說明,以便考生理解)六、從題材角度,推斷情感主旨常見題材大致有送別惜別詩、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zhàn)詩、山水田園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愛情閨怨詩等。相同題材的詩歌在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學習詩歌,要“讀一首詩,知一類詩”。送別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表達對離人的眷戀不舍、依依惜別之情以及朋友間的真摯情意;(2)以叮嚀、稱頌以及體貼入微的寬慰、勸慰、勉勵為主,兼抒別情,或抒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或對前途艱險的擔憂,或坦陳心志的告白,或積極奮發(fā)的勉勵,或各向天涯的愁緒與思念;(3)以送別為名表達詩人自己的志向,以及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氣度;(4)綜合型,在離別之意中滲透著作者的身世際遇,寄無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別之中。羈旅行役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抒發(fā)獨居他鄉(xiāng)的孤獨、寂寞、凄涼,以及思鄉(xiāng)之情;(2)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摯愛與思念,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3)敘寫羈旅之愁苦,抒發(fā)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幽怨憤慨之情;(4)抒發(fā)厭惡戰(zhàn)爭,以及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情。邊塞征戰(zhàn)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主戰(zhàn)思想,抒發(fā)保家衛(wèi)國、建立軍功、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謳歌奮勇殺敵的戰(zhàn)斗精神,以及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2)反戰(zhàn)情緒,或抒寫凄苦哀怨的厭戰(zhàn)情緒,發(fā)出凄厲沉痛的吶喊,或控訴將領腐敗無能,表現(xiàn)朝廷用人不當,或諷刺帝王拓土開邊、好大喜功,揭露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3)表現(xiàn)異域風光,描繪邊塞蒼茫雄渾、奇異瑰麗的景象,如大漠戈壁、玉塞蕭關、冰川雪峰等風景,歌頌邊塞大好河山、異域風情,充滿昂揚雄壯的感情;(4)征人思鄉(xiāng),描寫塞外生活的艱辛、連年征戰(zhàn)的痛苦,抒發(fā)將士之愁、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寄寓對征人艱苦生活的同情。山水田園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表達對寧靜恬淡的山水田園生活的喜愛,以及因美景而產生的愉悅心情;(2)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官場仕途的厭倦,透露孤寂無奈的心情,以及懷才不遇的苦悶;(3)表達對人生哲理的感悟、禪意的寄托,折射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4)表達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以及對寧靜、平和的隱逸生活的向往;(5)歌頌悠然自得的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詠史懷古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面對古人功業(yè)的流逝,自比自況,抒發(fā)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功業(yè)無成的感慨;(2)感慨國運衰微、盛衰無常,感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嘆古今朝代興亡之變;(3)借古諷今、諷喻現(xiàn)實,批判統(tǒng)治者昏庸腐朽、驕奢淫逸,警告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重蹈前人覆轍;(4)緬懷、追慕先賢功業(yè),表達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yè)的敬仰之情。詠物言志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詠物抒懷,表達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堅持個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2)托物言志,運用象征手法,表達自己的志向與抱負,以及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3)以物喻人,托物言理,表現(xiàn)自己的某種人生感悟、生活哲理。愛情閨怨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1)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愛情,或表現(xiàn)夫妻別離后的真摯思念,或表現(xiàn)盼夫早歸、夫妻團聚的渴望以及對戍邊丈夫的擔憂;(2)孤苦幽寂的命運之悲,主要是表現(xiàn)宮內生活的單調與無聊,抒發(fā)幽居宮中的凄涼與孤獨,以及對命運的哀痛與怨恨,對自由愛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3)獨守空閨的思親之怨,或寫思婦空閨、思親念遠的哀傷,或寫紅顏易逝、青春虛度的惆悵,或寫因被丈夫冷落、拋棄之后的悲怨之情;(4)陰陽兩隔的悼亡之痛,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觸舊景而生悲情,表達生死兩隔的愁緒哀傷與抑郁痛苦,或追憶從前的生活情景,敘述亡妻瑣事細節(jié),寄托無限哀思與懷念,或觸景傷情、情染于物,表達物是人非的凄楚。易錯題訓練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題。病起書懷①陸游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②父老望和鑾③。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注】①此詩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陸游時年五十二歲,被罷官后病了二十多天,客居成都浣花村。②京華:京城,這里指舊京開封及廣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區(qū)。③和鑾:古代車上的鈴鐺。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恰當?shù)囊豁検? )A.首聯(lián)中的“病骨支離”有衰頹之意,言所病之重;“紗帽寬”是自我調侃患病消瘦,連帽子也顯大。B.頷聯(lián)抒情含蓄委婉,“位卑未敢忘憂國”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語意相近,警策精粹。C.頸聯(lián)宕開一筆,蘊含著對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靈保佑江山社稷的諷刺,對當前國家政局的深切擔憂。D.尾聯(lián)寫詩人自己挑燈夜讀《出師表》,以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自勉,表達了發(fā)奮勤學矢志報國的情懷。2.請簡要賞析本詩尾聯(lián)和《書憤》尾聯(lián)在感情上的異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永遇樂①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③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④,簇帶爭濟楚⑤。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⑥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注釋:①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②(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③(中州)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④(雪柳)這里指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⑤(濟楚)指端整、漂亮。⑥(怕見)怕得,懶得。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作從元宵佳節(jié)傍晚時分的天空景象寫起,把落日光解,傍晚云彩描繪得絢麗繽紛。B.詞人本要乘車馬和朋友去參加元宵節(jié)的詩酒盛會,卻因為突如其來的風雨而婉言推辭。C.元宵節(jié)是本詞的寫作重點,雖未言衰但衰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詞人的悲痛。D.詞人將平易淺顯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融合使用,使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4.此詞在描摹景象時使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題。呀鶻行①杜甫病鶻②孤飛俗眼丑,每夜江邊宿衰柳。清秋落日已側身,過雁歸鴉錯回首。緊腦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狀。強神迷復皂雕前,俊才早在蒼鷹上。風濤颯颯寒山陰,熊羆③欲蟄龍蛇深。念爾此時有一擲,失聲濺血非其心。【注】①此詩是詩人于大歷三年(768)在公安時所作。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離開蜀地到荊楚一代的公安縣暫住。②鶻:鷙鳥名,即隼。③熊羆:熊和羆,皆為猛獸。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交代了本詩的主要描寫對象,一只孤單的病鶻,它在世俗人們的眼中十分丑陋,每夜孤單地宿于江邊的衰柳之上,隱隱包含悲涼之意。B.日落時分,雖然病鶻歪斜著身子,但過往的大雁和歸巢的烏鴉還是被病鶻嚇得頻頻回首,側面襯托出病鶻雖病在外形,但仍有力氣抓捕獵物。C.五至八句通過對比寫出病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羽毛稀疏得不可名狀,之前它的威猛在蒼鷹之上,現(xiàn)在強打精神也無法飛到皂雕前面。D.末尾四句描寫此時風濤颯颯寒山陰沉,熊羆潛伏、龍蛇深藏,更襯托出病鶻垂垂病死之前的狀態(tài),想奮力拼搏,但失聲濺血,已無力回天。6.有人說杜甫此詩實為自況之作,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病鶻”與詩人的相似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題。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8.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赤壁歌送別①李白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br/>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②唐突留馀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注】①此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漢)時所作。②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此指曹操與孫劉聯(lián)軍鏖兵的軍隊。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以“二龍爭戰(zhàn)”比喻兩軍相持的情形,“樓船掃地空”五字預示了戰(zhàn)爭的結局。B.“烈火”句交代了“樓船掃地空”的原因,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東吳輝煌戰(zhàn)果的贊許。C.這首詩前四句詠史,為后四句寫送別提供了背景和環(huán)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氣氛。D.詩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寫下來告訴友人,是為了讓友人從中得到鼓舞。10.這首詩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寫到周瑜,兩者刻畫周瑜形象時的描寫角度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正確。B.“含蓄委婉”錯,頷聯(lián)抒情并非含蓄委婉,而是直抒胸臆。C.“蘊含著對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靈保佑江山社稷的諷刺”,此聯(lián)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靈扶持國家,使百姓脫離戰(zhàn)火,國家安樂昌盛。D.“表達了發(fā)奮勤學矢志報國的情懷”說法錯誤,可改為“渴望北伐討賊報國的情懷”。故選A。2.答案:同:對諸葛亮北伐功業(yè)的景仰。異:《書憤》尾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對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的憤懣(或對朝廷求和偏安的憤懣)以及自己不得實現(xiàn)收復失地宿志的悲憤(或壯志難酬的悲憤);本詩尾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雖然被罷官后久病多日依然渴望北伐收復失地的執(zhí)著。解析:《書憤》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意為: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贊揚了諸葛亮自請北伐、討賊報國的誠志,表達了詩人欲學諸葛亮出師北伐,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贊美諸葛亮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詩人通過諸葛亮的典故,暗諷批判了南宋朝廷茍安偷生,不思北伐,表達了自己不得實現(xiàn)收復失地宿志的悲憤。本詩尾聯(lián)“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意為: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采用諸葛亮自請北伐典故,贊揚了諸葛亮討賊報國的誠志,抒發(fā)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可收復河山對于詩人來說毫無辦法,只能獨自一人挑燈細看諸葛亮的傳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師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尾聯(lián)以詩人挑燈夜讀《出師表》作結,表現(xiàn)了詩人想要收復失地的迫切心情和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總之,這兩首詩都提到了《出師表》,并給予極高的評價,都用《出師表》諸葛亮自請北伐的典故,表達了詩人欲學諸葛亮出師北伐,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但是用典抒發(fā)的情感也有不同之處:《書憤》的尾聯(lián)暗諷批判了南宋朝廷茍安偷生,不思北伐。《病起書懷》的尾聯(lián)表達了詩人想要收復失地的迫切心情和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卻因為突如其來的風雨而婉言推辭”錯,“次第豈無風雨”表明風雨還沒有到來,這只是詞人的擔憂;結合全詞來看,詞人婉言推辭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使她無心游樂。故選B。4.答案:①比喻。“落日熔金”中把“落日的光輝”比喻為“熔解的金子”,“暮云合壁”中把“圓月”比喻成“壁玉”,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元宵節(jié)絢麗的暮景。②虛實結合。眼前元宵佳節(jié)的景象不禁使詞人想到往年在汴京時的情景,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的虛實描寫,豐富了詩歌內容。③視聽結合。如“染柳煙濃”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的情形;“吹梅笛怨”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凄涼。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先找出寫景的句子,再分析手法即可。寫景的句子主要在上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落日的余暉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圍合著的明月。把“落日的余暉”比喻為“熔化了的金子”,把“圓月”比喻成“壁玉”,這兩句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元宵節(jié)絢麗的暮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著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但緊接著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這里包含著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人在何處”的嘆息。實寫眼前元宵佳節(jié)的景象,虛寫回憶往年在汴京時的情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豐富了詩歌內容。“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渲染柳色的煙霧漸漸地濃郁,笛子還吹奏著《梅花落》的怨曲哀聲。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lián)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借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5.答案:B解析:“但仍有力氣抓捕獵物”錯誤。根據(jù)“緊腦雄姿迷所向,疏翻稀毛不可狀”“強神迷復皂雕前”可知,病鶻已經(jīng)病入膏肓,已無力抓捕獵物。6.答案:①病鶻“疏翮稀毛”“失聲濺血”的病態(tài),與詩人晚年身老多病相似。②病鶻曾經(jīng)“俊才早在蒼鷹上”,但是現(xiàn)在卻“失聲濺血”,這和杜甫才能卓異卻壯志難酬相似。③風濤颯颯、寒山陰沉象征著病鶻所處的惡劣環(huán)境,和杜甫此時漂泊無依的艱難境遇相似。解析:本詩借物喻人、物我合一。病鶻就是詩人自己,病鵲曾經(jīng)有過威猛矯健的英姿,但如今卻喘息著任憑命運宰割,這如同詩人現(xiàn)在的處境,身老多病,境遇艱難。由“俊才早在蒼鷹上”可知,病鶻曾經(jīng)威猛無比,超過蒼鷹,但是現(xiàn)在卻不能再施展俊才,杜甫也才能卓異如今卻壯志難酬。風濤沨諷、寒山陰沉象征著病鵲所處環(huán)境的惡劣,和杜甫此時境遇的艱難相似。7.答案:A解析: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錯誤,“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的意思是春色無邊無際,人們卻情愿苦苦來到南山尋覓。8.答案: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沁的倫理關系;②“商行賈坐農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解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可以看出家庭中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關系,這是詞人的追求,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①點。由“商行賈坐農耕織”可以看出詞人認為各行各業(yè)要各司其職、各守本分,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②點。思想內容鑒賞;上闋開頭以“無邊春色”反襯人們熱衷于到南山慶祝人日——人們對無邊無際的春色視而不見,反而來到南山苦苦尋覓,所為何事?原來這里節(jié)日氣氛是如此濃厚:人們趁著人日佳節(jié),吹起簫笛,敲起大鼓,祈求麥子豐收,春蠶健壯。用“簫鼓”“笛”寫節(jié)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極寫范圍之大,僅此一句就將人日的風俗景象和人們的歡樂情緒描繪出來。下闋“翁前子后孫扶掖”描繪出一幅祖孫三代長幼有序、其樂融融的場景;“商行賈坐農耕織”是對人們各司其職、辛苦勞作、追求幸福的場景的描繪,為下面的議論做好了鋪墊。最后三句以議論作結,闡述了一個道理:自古以來,人們都是追求幸福與美好的,人們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會在人日這一天去祈禱了。詞作意在勉勵人們自強不息,不斷追求美好生活。9.答案:D解析:D.句意理解錯誤。最后兩句是詩人對朋友的殷切期望,是希望友人走后經(jīng)常來信報告佳音,讓自己能夠從中得到鼓舞。故選D。10.答案:同:①李詩和蘇詞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下加以塑造。②李詩和蘇詞都運用側面描寫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李詩用赤壁戰(zhàn)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擊破曹操大軍的英雄形象;蘇詞用小喬初嫁來烘托周瑜的年輕有為、英姿颯爽。異:蘇詞從正面詳細描寫了周瑜的外貌、神態(tài):“羽扇綸巾,談笑間”描寫出周瑜風度翩翩、從容淡定的儒將氣質;李詩用一句“周瑜于此破曹公”直接簡要突出周瑜的功績。解析:李詩有“赤壁樓船掃地空……周瑜于此破曹公”,蘇詞有“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下加以塑造;李詩“烈火張?zhí)煺赵坪!保斓牧一鸢言坪6加碂猛t,用赤壁戰(zhàn)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擊破曹操大軍的英雄形象;蘇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用小喬初嫁來烘托周瑜的年輕有為、英姿颯爽。李詩和蘇詞都運用側面描寫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羽扇綸巾,談笑間”,周瑜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著。這是正面詳細,描寫了周瑜的外貌、神態(tài),描寫出周瑜風度翩翩、從容淡定的儒將氣質;李詩用一句“周瑜于此破曹公”,那是周瑜在這里用火攻把曹操擊敗,直接簡要突出周瑜的功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