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七年級下冊第一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通過分析作品,解讀再現性繪畫作品與表現性繪畫作品的不同以及他們不同的表現形式,體會美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魅力。教學過程中重視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了解和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學情分析美術作為一門需要創意和實踐的學科,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專業的知識和繪畫技能,而是帶領他們從正確的角度重新認識美術,認識到美術來源于生活。教學目標從作者的生活經驗、感受、創作激情、藝術技巧及物質材料等方面,發現作品產生的條件,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以思考、討論、探究等方式,認識和解讀作品的意圖、涵義以及表達的觀念、態度、情感;認識美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受作品的創作過程,培養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美術作品的產生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掌握美術欣賞評述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難點:培養學生尊重理解藝術家及其創造的勞動價值和意義。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探究法、示范法課前準備教師準備:教案、課件、石刻刀、石料學生準備:鉛筆、稿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 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 意圖引導階段 (3分鐘) 播放《開國大典》影片片段,對比董希文《開國大典》學生分組討論“像”與“不像” ,說一說兩者的差別。 教師總結:油畫《開國大典》的藝術特色。 請學生思考,美術作品產生需要哪些條件? 教師總結:"藝術來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備份,而是生活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藝術化處理。藝術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澤東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對比分析影像與油畫的不同,思考問題,開拓思路。 通過總結,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內涵。 以討論、交流的方式探究藝術與現實的關系。 通過賞析七上的作品,喚醒學生的記憶,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作品,常學常新。深入階段 (20分鐘) 圖片展示《血衣》,請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 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介紹作品是根據解放初期在華北地區參加土地改革的斗爭場面創作而來。 圖片展示當時的現實場景 人物分析: 手拿血衣的婦女:手在顫抖,腳已發軟,身體扭曲,幾乎昏倒,一腔深仇大恨,盡在悲痛欲絕之中。 雙目失明的老媽媽:眼眶深陷滿腔凄楚,欲哭無淚,當她知道她的前方就是她的仇人的時候,手使勁的伸向了她仇人的方向,另外一只手呢拿著那個拐杖非常有力的使勁的拽著,她太想報仇了。 手拿字據的老農:勞動了一輩子的雙手粗大有力,創造了無數財富,但又一貧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債。 總結:畫中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洋溢著作者對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于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王式廓曾說:“不論是處理歷史題材或現實生活的題材,都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需要對生活或歷史的深刻理解作基礎。” 再現性美術作品絕不是簡單的照搬生活,他是畫家反復思考、提煉、加工的智慧結晶,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勞動,總結突出教學重點。 提出問題:所有的繪畫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嗎? 帶著問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賞析作品《格爾尼卡》 同學們觀察這幅畫,請談談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并介紹作品背景。1937年4月26 日發生了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鎮上的無辜居民慘遭屠殺。畢加索義憤填膺,隨即拿起畫筆,進行構思,終于以此事件為題,畫了這一幅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 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上的內容,是如何表現戰爭場景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對作品進一步分析。 牛:動作表情:面無表情、冷漠、齜牙咧嘴。 象征意義:象征法西斯的殘暴 與邪惡。 馬:被刺傷、仰頭嘶鳴,代表了正在受難的西班牙人民。 母親:仰天痛哭、悲痛欲絕,說明了戰爭的殘酷, 象征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 戰士:拿著斷劍、倒地、頑強斗爭、死不瞑目。戰士右手握著折斷的劍,劍旁有一朵鮮花,這是對死去戰士的悼念。 燈: 像眼睛似的電燈,燈光像鋸齒一樣射向四周,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跳樓的人:舉著雙手,抬頭向上呼救、恐懼、無奈。 奔跑的人:痛苦、渴望、希望。 整幅畫用黑白灰三色繪成,夸張、變形和想象的表現手法,錯綜復雜的黑白灰色塊造成畫面陰郁、恐怖的效果;不規則的線條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錯,給人一種支離破碎和動亂的感覺。畫面沉重又壓抑,充滿了悲劇氣氛。這幅畫控訴了法西斯的罪惡,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示了悲哀和同情。畢加索曾說:“繪畫不需要理解,而是要人們為之動情。” 引導學生理解再現性繪畫與表現性繪畫。 欣賞作品《狼牙山五壯士》 《向日葵》《十里蛙聲出山泉》等。 感受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魅力。 總結問題:無論何種繪畫都源于生活,而經過藝術處理創造的優秀的藝術形象便是不同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賞析作品,用自己的語言分析自己看到的場景,到講臺演繹畫中的角色。 了解了這一歷史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社會革命。再讀作品,體會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情感。 通過舞臺劇一樣的表演方式,上臺表演任務的造型姿態,體驗人物內心情感,加深對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內涵的理解。 觀看作品草圖,體會作品的創作過程和作者意圖,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內涵,與教師一起總結作品。 思考問題。 觀察圖片,說一說對作品的理解。 聆聽作品背景介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分組討論,說一說畫中場景的內容 分小組回答對畫中內容的分析,體會人物情感。 聆聽教師總結,發現與自己的體會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留待教師總結完成再做討論。 通過畢加索的話,引導學生理解表現性繪畫同樣源于生活,他運用更加主觀的表達方式來呈現真實,相對于再現性繪畫具有更加復雜的思想性和藝術表現力。 自學為主,感受美術。 回答問題。 通過觀察、表述、表演的形式欣賞美術作品,學會從形象、情節、內容上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 通過學生參與、觀看,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從學生成功和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藝術的魅力。 根據需要介紹作品背景和相關資料,為學生的感性認識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 不同的視角認識畫家的表現方式。 主動學習,鞏固知識。探究階段 (20分鐘) 除了作者的生活經驗、感受、創作激情外,還有那些影響畫家創作的因素呢? 總結:藝術技巧及物質材料等方面 學生欣賞作品《向往》《伏虎》《翠玉白菜》。 教師重點解讀《伏虎》。 解讀“巧色”技藝,把石料、刻刀發給學生,請學生因材施藝,創作一件作品,體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理念。 教師示范: 分析石料的外部特征(適合做風景,動物,人物等),繪制草圖 用石刻刀對石料的外部進行雕琢(體現古樸、大氣的雕琢風格,注意用刀安全) 部分特征進行修飾 調整完成 作品展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就作品提出建設性意見。 思考、回答問題。 欣賞作品,體會作品因材施藝的特色。 從石料的外部特征分析,思考與現實事物的聯系,創作作品。 自評與互評結合,學會欣賞他人,彌補自身不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體會藝術創作的勞動價值和意義。課堂總結 (1分鐘)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使藝術家發現了美。生活還給予藝術家以激情,使藝術家憑著感悟創造美。然后他們以各種藝術手段為媒介,再現或表現美。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由此而來。課后拓展 (1分鐘) 賞析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 查閱資料,了解梵高的身世背景,分析作品,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體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下節課分享學習體會。 通過課外資源的學習,豐富學生生活。同時給予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課堂展示的空間。板書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再現性繪畫《血衣》 手拿血衣婦女、地主、老漢、失明老人、殘疾青年 表現性繪畫《格爾尼卡》 牛、馬、母親、跳樓的人、奔跑的人、戰士、痛哭的母親 教師示范: (一)分析石料,繪制草圖 (二)雕刻 (三)部分修飾 (四)調整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