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地理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地理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學案

資源簡介

第二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新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yǎng)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區(qū)域認知:結合實例,了解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理解陸地環(huán)境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形成和表現(xiàn)。2.綜合思維:結合世界自然帶的分布情況,歸納分析、比較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并分析形成的原因。3.地理實踐力:能夠運用地域分異規(guī)律,分析評價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合理性。
探究一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和自然帶、地域分異規(guī)律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思考]
(1)分析造成詩中兩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
(2)分析兩地區(qū)的景觀體現(xiàn)的地理環(huán)境地域分異規(guī)律。
提示:(1)海陸位置的不同。
(2)陸地干濕度地帶性。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和自然帶
(1)差異性:地球表面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區(qū)域。
(2)自然帶
2.地域分異規(guī)律
(1)概念:自然地理環(huán)境組成要素及整體在某個確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東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東西方向上)表現(xiàn)出差異性,因而發(fā)生更替的規(guī)律。
(2)地帶性、地域分異規(guī)律
分布特點 形成原因 典型地區(qū)
緯度地帶性 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有規(guī)律地更替 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水分條件的差異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帶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陸地干濕度地帶性 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 受水分的影響較大,同時也受一定溫度條件的影響 在中緯度大陸表現(xiàn)比較明顯
下圖為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題。
自然帶②→④→⑤變化的基礎是(  )
A.海拔 B.熱量
C.水分 D.洋流
[審答流程] 
獲取解讀信息 調動運用知識
信息:自然帶②→④→⑤的變化是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反映了水分的變化 自然帶②→④→⑤的變化是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體現(xiàn)的是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基礎是水分
[嘗試解答] C
1.圖示法記憶自然帶和氣候類型的分布(以北半球為例)
2.水平地域分異規(guī)律
受熱量和水分條件的影響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在水平方向上雖存在地域分異,但又呈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異規(guī)律 緯度地帶性 陸地干濕度地帶性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熱量
成因總結 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即以熱量為基礎 水分條件沿經度變化的方向變化,即以水分為基礎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緯線方向(東西方向) 經線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
圖示
典型地區(qū)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qū) 中緯度地區(qū)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陸自赤道向南、北兩側自然帶的變化: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中緯度(40°N~60°N)亞歐大陸從沿海向內陸的自然帶變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水平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判斷方法
水平地域分異規(guī)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兩極(緯度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從沿海向內陸(陸地干濕度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2)在分析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下圖為自然帶與水熱條件關系圖(R為年輻射差額,即熱量收入;R/Lr為干燥指數(shù),指數(shù)越大,表示越干燥),a~h表示不同的植被帶。據(jù)此完成1~2題。
1.關于圖中自然帶的描述,正確的是(  )
A.a→b→c→d自然帶的更替體現(xiàn)了陸地干濕地帶性
B.a→b→c→d自然帶的更替體現(xiàn)了水分條件的差異
C.c→f→g→h自然帶的更替體現(xiàn)了緯度地帶性
D.c→f→g→h自然帶的更替主要體現(xiàn)了水分條件的差異
2.圖中e自然帶是(  )
A.熱帶雨林帶 B.溫帶草原帶
C.熱帶荒漠帶 D.熱帶草原帶
解析:第1題,a→b→c→d自然帶干燥指數(shù)不變,熱量收入越來越小,其更替反映了熱量條件的差異,體現(xiàn)了緯度地帶性。c→f→g→h自然帶熱量收入不變,而干燥指數(shù)越來越大,其更替反映了水分條件的差異,體現(xiàn)了陸地干濕度地帶性。故選D。第2題,e自然帶的熱量較高,干燥指數(shù)中等,應該為熱帶草原帶。故選D。
答案:1.D 2.D
探究二 垂直地帶性與地方性分異
喜馬拉雅山脈,位于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千米,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濕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郁郁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逐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木林代替森林,出現(xiàn)灌木林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在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北坡氣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布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思考]
(1)珠穆朗瑪峰從山麓到山頂?shù)淖匀粠б粯訂幔繛槭裁磿a生這種變化?
(2)珠穆朗瑪峰南北坡的基帶有何不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3)比較珠穆朗瑪峰的北坡和南坡,垂直自然帶譜的復雜程度有何不同?
提示:(1)不一樣。隨著山地海拔的增加,氣溫和降水隨之發(fā)生變化,在不同高度產生了不同的水熱狀況組合,形成了山地垂直氣候帶。受氣候影響,不同高度出現(xiàn)不同的自然景觀。
(2)珠穆朗瑪峰南坡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北坡基帶為高山草甸草原。因為南坡基帶海拔較低,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屬向陽坡。而北坡具有高寒氣候特征,不適宜森林生長,只發(fā)育高山草甸草原。
(3)南坡海拔低、相對高度大且降水較多,垂直地帶分異明顯且自然帶譜比北坡復雜。
1.垂直地帶性
分布特點 形成原因 典型地區(qū)
自然帶沿著海拔高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 從山麓到山頂?shù)乃疅釥顩r的變化 高山地區(qū),緯度越低,山體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帶越豐富
2.地方性分異影響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
3.實踐意義: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農業(yè)生產的布局。
下圖為我國東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影響植被垂直變化的因素是(  )
A.氣溫 B.降水
C.熱量 D.水熱
(2)該山地是(  )
A.臺灣山脈 B.武夷山脈
C.秦嶺 D.長白山脈
[審答流程] 
獲取解讀信息 調動運用知識
信息①:我國東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圖 由于海拔的改變,水熱狀況都會發(fā)生改變;根據(jù)該山脈南坡的基帶是常綠闊葉林,北坡的基帶是落葉闊葉林,可知該山脈處于熱量帶的過渡地帶,所以是秦嶺
信息②:該山脈南坡的基帶是常綠闊葉林,北坡的基帶是落葉闊葉林
[嘗試解答] (1)D (2)C
1.垂直地帶性
(1)山麓自然帶的確定
山地垂直自然帶是在水平自然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山麓自然帶與該山所在水平自然帶一致,因此,可以根據(jù)山麓的自然帶確定緯度和氣候帶;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
垂直帶譜的復雜程度與山體所在緯度、山體的相對高度、山體海拔相關,具體如下圖: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越低越復雜,緯度越高越簡單。
②山體海拔——海拔越高越復雜(當然有極限),海拔越低越簡單,甚至無。
③山頂與山麓之間相對高度——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3)同一自然帶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來說,向陽坡高于背陰坡,這與向陽坡熱量條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陰坡有關;迎風坡高于背風坡,這與迎風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風坡有關,具體如下圖所示(以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為例):
(4)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與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從山麓到山頂熱量和水分狀況的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山地自然帶的變化與從該山地所在的緯度向高緯度的水平自然帶變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5)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雪線是山上積雪冰川帶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體所在緯度有關,具體如下表所示:
溫度(熱量或緯度)因素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即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
季節(jié)因素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
自然環(huán)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地區(qū)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上升,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
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地方性地域分異
地方性地域分異的表現(xiàn)可以總結成“缺失”“改變”“約束”“塊狀”等幾個方面,具體如下表所示:
實際分布的自然帶 形成原因 按理想狀態(tài)分布的自然帶
南美大陸西岸3°S~30°S之間狹長的熱帶荒漠帶(約束) 安第斯山脈阻擋海洋水汽 熱帶雨林帶(北)、熱帶疏林草原帶(中)、熱帶荒漠帶(南)
秘魯寒流降溫減濕
南美大陸南段東側形成溫帶荒漠帶(巴塔哥尼亞沙漠)(改變)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氣流深入內陸 溫帶草原帶(中)、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
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呈現(xiàn)熱帶疏林草原景觀(改變) 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帶
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巴西高原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帶(改變) 信風來自海洋,溫暖濕潤 熱帶草原帶
山地的迎風坡,多地形雨
暖流的增溫增濕
南半球缺少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缺失) 南半球相應緯度帶是海洋,缺少陸地分布 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塊狀)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豐富 溫帶荒漠帶
下圖為同一緯度甲、乙兩山地的垂直帶譜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兩山地所在地區(qū)的氣候類型為(  )
A.地中海氣候
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海洋性氣候
2.兩山地垂直帶譜復雜的主導因素是(  )
A.緯度高 B.海拔高
C.相對高度大 D.坡度陡
解析:第1題,結合甲地山麓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判斷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兩地位于同一緯度,且乙地位于甲地的東側,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故選B。第2題,結合圖示可知,甲山地的山麓自然帶為常綠闊葉林,表明兩地緯度低,A錯誤;據(jù)圖可知,兩山地的海拔高度都比較高,但更主要的還是相對高度都比較大,因此自然帶譜較多,B錯誤,C正確。坡度陡緩不是影響帶譜數(shù)量的因素,D錯誤。
答案:1.B 2.C
讀圖,回答3~4題。
3.與植被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4.下列各地自然帶形成過程中,受地方性因素影響較大的是(  )
A.③④兩地 B.①④兩地
C.⑤⑥兩地 D.①⑥兩地
解析:第3題,圖中的②③④分別表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圖中的⑥→⑤→④,降水量也逐漸減少,自然帶分別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這種分異與②→③→④植被更替相似,C正確。第4題,①地位于赤道附近,應該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該地處于東非高原,海拔高,導致氣溫稍低,大氣對流也不顯著,降水少,形成熱帶草原氣候,對應自然帶為熱帶草原帶;⑥地位于回歸線附近,由于它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又受暖流影響,形成了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對應熱帶雨林帶,故這兩地都受地方性因素影響。故選D。
答案:3.C 4.D
課時規(guī)范訓練(十四)
[基礎達標]
下圖為我國北方某中學校園一棵樹夏季和冬季的景觀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該樹木屬于的自然植被類型是(  )
A.熱帶雨林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C.溫帶落葉闊葉林 D.亞寒帶針葉林
2.該樹木所在地的氣候類型可能是(  )
A.溫帶季風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
C.地中海氣候 D.亞熱帶季風氣候
解析:第1題,由材料可知,該樹位于我國北方地區(qū),樹葉夏季茂密,冬季落葉,屬于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樹木類型。故選C。第2題,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我國北方主要為溫帶季風氣候。故選A。
答案:1.C 2.A
下圖為西部非洲植被分布與動物活動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氣流③的風向及性質是(  )
A.西南風濕潤 B.西南風干燥
C.東南風濕潤 D.東南風干燥
4.甲、乙、丙地區(qū)地帶性植被依次是(  )
A.熱帶草原—熱帶雨林—熱帶荒漠
B.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
C.熱帶草原—熱帶荒漠—熱帶雨林
D.熱帶雨林—熱帶荒漠—熱帶草原
解析:第3題,依據(jù)圖文信息可知,濕潤氣流③從南半球吹向非洲西部赤道以北;赤道附近的風與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有關;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在向右的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偏轉成西南風,由于該風來自海洋,所以帶來溫暖濕潤的水汽。故選A。第4題,讀圖可知,甲位于非洲大陸0°~10°N之間,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受其影響形成的植被為熱帶雨林,A、C錯誤。乙位于非洲大陸10°N~20°N之間,受赤道低氣壓帶和東北信風帶的交替控制,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受其影響形成的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丙位于非洲大陸20°N~30°N之間,常年受副高或來自亞歐大陸的東北信風影響,形成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受其影響形成的植被為熱帶荒漠;B正確,D錯誤。
答案:3.A  4.B
在一些較封閉的河谷中,從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現(xiàn)由喬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遞變規(guī)律,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倒置的垂直地帶性。下圖示意金沙江(28°15′N)河谷兩岸的自然帶垂直分布。據(jù)此完成5~6題。
5.圖中③區(qū)域的自然帶是(  )
A.寒溫帶針葉林帶
B.高山荒漠草原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中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6.金沙江河谷西坡雪線較高的原因是(  )
A.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
B.位于陽坡,光熱充足
C.位于迎風坡,降水較多
D.位于陰坡,熱量較低
解析:第5題,③區(qū)域海拔相對較高,其上部為高山灌叢草甸帶,下部為暖溫帶半干旱灌叢及半濕潤針葉林帶。根據(jù)材料“在一些封閉的河谷中,從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現(xiàn)出喬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遞變規(guī)律”可知,③下部的④為暖溫帶半干旱灌叢及半濕潤針葉林帶,③海拔更高,應為寒溫帶針葉林帶,A正確;由于③上部是高山灌叢草甸帶,下部出現(xiàn)半干旱灌叢和半濕潤的針葉林帶,所以③的水分條件較其上部的高山灌叢草甸更好,不可能是高山荒漠草原帶,B錯誤;③海拔較④高,不可能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由于其下部是半干旱灌叢及半濕潤針葉林帶,所以③不可能是落葉闊葉林帶(闊葉林出現(xiàn)的海拔應較針葉林低),C、D錯誤。第6題,根據(jù)圖中“東坡、西坡”等信息可知,該河段金沙江河谷大致呈南北走向,所以沒有明顯的陽坡和陰坡(陽坡和陰坡在東西走向的河谷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B、D錯誤;金沙江河谷位于我國西南地區(qū),夏季盛行西南風,西坡處于西南風的背風坡,降水少,雪線較高,而東坡處于西南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雪線較低,A正確,C錯誤。
答案:5.A 6.A
圖1為珠穆朗瑪峰垂直自然帶示意圖,圖2為新疆天山博格達峰垂直自然帶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圖1
圖2
7.圖中甲、乙自然帶名稱,分別為(  )
A.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
B.常綠硬葉林帶、苔原帶
C.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荒漠帶
D.熱帶荒漠帶、落葉闊葉林帶
8.珠穆朗瑪峰南坡針葉林帶分布的海拔較博格達峰北坡高,主要原因是(  )
①緯度低,熱量充足 ②海拔高,高差較大 ③降水多,水分充足 ④占地廣,空間開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7題,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甲為珠穆朗瑪峰南坡的基帶,山地基帶與當?shù)厮阶匀粠б恢拢榉迥掀滤阶匀粠閬啛釒С>G闊葉林帶,故甲為常綠闊葉林帶;天山博格達峰地處我國西北地區(qū),水平自然帶為溫帶荒漠帶,故乙為溫帶荒漠帶。故選C。第8題,珠穆朗瑪峰南坡緯度較低,熱量較充足,故針葉林分布的高度較高,①正確;珠穆朗瑪峰南坡為迎風坡,降水豐富,針葉林分布高,③正確;高差和占地面積不是影響針葉林帶分布高度的主要因素,②④錯誤。故選B。
答案:7.C 8.B
9.讀北半球中緯度某山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自然帶的分異體現(xiàn)了________規(guī)律,它產生的原因是隨著________上升,________逐漸降低,________發(fā)生變化,導致山麓到山頂自然環(huán)境及其各組成要素出現(xiàn)變化更迭。
(2)圖中北坡雪線較南坡________(填“高”或“低”),其成因是因為北坡為________坡,________比南坡多。
(3)圖中森林帶一般屬于________(植被類型),北坡森林帶上、下均有豐富的草場資源,為了充分利用草場資源,當?shù)啬撩褚话惆裚_______(圖中自然帶)帶作為夏季牧場。
(4)圖中山脈位于內陸,判讀依據(jù)是山地基帶為________景觀。
解析:第(1)題,該山地不同海拔水熱組合條件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自然帶,這體現(xiàn)了垂直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其原因在于:隨著海拔的上升,溫度逐漸降低,降水發(fā)生變化,水熱組合條件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了垂直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的形成。第(2)題,讀圖可知,北坡雪線較南坡更低(注意圖中雪線是永久積雪和冰川的下限);該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緯度,海拔達7000多米,山麓為荒漠帶,山地北坡出現(xiàn)森林帶,而南坡無森林帶。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可知,該山地最可能為天山,北坡處于西風的迎風坡,降水比南坡更多,雪線更低。第(3)題,圖中森林帶位于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之間,所處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多為耐寒樹種,一般屬于針葉林。森林帶上下均有豐富的草場資源,為了充分利用草場資源,當?shù)啬撩褚话阍谙募?夏季,高山草甸地區(qū)草場資源豐富,且氣溫相對涼爽),將牛羊趕至圖中高山草甸帶區(qū)域進行放牧。第(4)題,該山地基帶為荒漠景觀,說明該山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使得山地基帶呈現(xiàn)荒漠景觀。
答案:(1)垂直分異 海拔 溫度 降水 (2)低 迎風坡 降水 (3)針葉林 高山草甸
(4)荒漠
[能力提升]
下圖為某山脈東、西兩坡氣候資料圖。據(jù)此完成10~11題。
10.該山脈最可能位于(  )
A.大分水嶺 B.安第斯山脈
C.亞平寧山脈 D.武夷山脈
11.下列垂直帶譜分布符合圖示山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0題,由圖可知,當?shù)貧夂蛱卣鳛?月寒冷多雨,7月高溫少雨,可知為北半球,即冬季寒冷多雨,夏季高溫少雨,且最冷月均溫在0 ℃以上,15 ℃以下,為地中海氣候。因而亞平寧山脈符合。A、B項都在南半球,D項武夷山脈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故選C。第11題,該地(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西坡為迎風坡,降水較多,自然帶分布的海拔較高,甲、乙、丙錯誤。故選D。
答案:10.C 11.D
1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不同地區(qū)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xiàn)出規(guī)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guī)律的自然景觀。下圖為兩座山脈自然帶垂直分布示意圖。
(1)乙圖中,山脈在海拔4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其原因。
(2)比較甲圖和乙圖山脈自然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幅圖的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3)推測甲山所處地區(qū)的氣候類型,并說明理由。
(4)概述甲圖中各自然帶在山脈南、北坡出現(xiàn)的高度差異,并說明原因。
解析:第(1)題,從圖中看出,乙圖中山地的南坡基帶為熱帶雨林帶,北坡基帶為熱帶草原帶,可判斷出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雪線較北坡低。第(2)題,從圖中可讀出,甲有5個自然帶,乙有7個自然帶,乙圖山脈自然帶譜更豐富。從圖中可讀出,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可判斷出甲位于溫帶地區(qū),乙位于熱帶地區(qū),乙圖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第(3)題,從圖中可讀出,甲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可判斷出,甲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或溫帶季風氣候。第(4)題,從圖中可讀出,甲圖中南坡自然帶高于北坡。甲圖中山地基帶為落葉闊葉林,位于北半球,可判斷出甲山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南坡是陽坡,北坡為陰坡。陽坡熱量較高,因此南坡自然帶的海拔高度相對于北坡較高。
答案:(1)該山脈位于南半球,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
(2)差異:乙圖山脈自然帶譜更豐富;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相同類型的自然帶,甲圖山脈出現(xiàn)的高度比乙圖山脈低。乙圖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3)溫帶海洋性氣候或溫帶季風氣候。理由:甲山地的基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4)差異:同一自然帶出現(xiàn)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脈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較高,南坡自然帶的海拔高度相對于北坡較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长白| 翁源县| 永宁县| 庆元县| 乐昌市| 定西市| 阿巴嘎旗| 永胜县| 广昌县| 蓬莱市| 鱼台县| 项城市| 牡丹江市| 澜沧| 济南市| 长阳| 通许县| 璧山县| 分宜县| 祥云县| 基隆市| 阿尔山市| 南溪县| 平舆县| 富锦市| 盘锦市| 龙江县| 巴里| 潜江市| 西充县| 阳朔县| 桐城市| 大同县| 弥勒县| 宁河县| 山东省| 许昌市| 金川县| 福海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