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集體備課課時教學(預案)學 校 年 級 八年級 科 目 物理主備人 備課時間 使用時間 第 周第2課時課題 3.3汽化和液化 課型 新授課主備人預備(一備) 集體討論調整(二備)核心素養 1、物理觀念 (1)知道蒸發的概念,知道蒸發可以制冷,了解蒸發與沸騰的異同 (2)知道液化的兩種方式 2、科學思維 會用汽化和液化的規律解釋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物態變化現象。 3、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進一步學習控制變量法在物理學習中的應用。 (2)通過對比蒸發和沸騰的比較,學習對比和遷移。 3、科學態度與責任 了解電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產“無氟冰箱”的意義,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教 學 重難點 重點:蒸發和液化的兩種方式難點:蒸發與沸騰的異同教學 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學法 指導 對比沸騰學習蒸發,對比汽化學習液化,進一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具 多媒體ppt,包含視頻:《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酒精能使溫度計的示數發生變化嗎》、《氣體液化的兩種方式》等教 學 過 程 學習新課 三、蒸發 1. 蒸發 【提問】晾曬濕衣服時,無論是在溫度高的夏天還是在溫度低的的冬天,都能變干,這說明什么?同樣的衣服,在夏天干的快還是冬天干的快?衣服上的水分是在常溫下發生了汽化,叫做蒸發。 【給出蒸發概念】 (1)蒸發: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2)蒸發吸熱 【實驗】把酒精反復涂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有什么變化?如果溫度計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會變化嗎? 【分析】用扇子扇,涂酒精的溫度計的讀數降低;不涂酒精的溫度計讀數不變。 ①歸納結論:液體蒸發吸熱。 【視頻演示】——《酒精能使溫度改變嗎?》 ②蒸發吸熱現象 a. 人們常用酒精為高燒病人降溫、夏天在地面上灑水會感到涼爽,是利用水在蒸發時吸熱來降低溫度。人們在高溫的天氣里大汗淋漓,是人體自我保護的生理現象,汗液蒸發吸熱,使體溫不致升的太高。 b. 人游泳之后剛從水中出來,即使在太陽下,為什么感覺比在水里還冷?在炎熱的夏天,狗常常會伸出舌頭,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游泳后上岸,風加快了皮膚表面空氣的流動,從面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發速度,使得皮膚溫度下降。狗無汗腺,不能靠出汗來散熱,只能伸長舌頭,大口喘氣,靠加快呼吸,增加蒸發來散熱。 (3)探究實驗——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提問】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①將濕衣服晾曬在陽光下和樹蔭下,哪種情況下會先干呢? ②將濕衣服分別卷起來和攤開晾曬,哪種情況下會先干呢? ③將濕衣服分別放在通風與無風處,哪種情況下會先干呢? 【猜想】根據生活經驗知道:蒸發的快慢可能與液體的溫度、表面積和表面上氣體的流動等因素有關。 【進行實驗】 ①實驗器材:兩塊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燈、水、酒精、膠頭滴管、扇子。 ②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③探究過程: a. 在4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質量相同的酒精,如圖A、B、C、D所示。其中,B被攤開表面積變大;C與A的表面積相同,但用燈加熱;D與A的表面積相同,用扇子使表面上方空氣的流動加快。 b. 并測出它們變干所用的時間分別為200s、100s、50s、80s。 【實驗結論】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液體的溫度越高、表面積越大、液體表面上的空氣流動越快,蒸發得越快。 【視頻播放】——《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2. 蒸發與沸騰的異同點 【例題2】小明在4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質量相同的水,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探究水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1)通過B、D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水的_____有關; (2)通過_____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水的表面積有關; (3)通過_____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水面的空氣流動快慢有關; 學習新課 四、液化 【提問】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戶外的人們不斷呼出“白氣”;秋天的早上,會發現花草上有晶瑩的露珠,它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釋嗎? 【分析建立液化概念】“白氣”不是水蒸氣而是小水珠,水蒸氣是看不見的無色無味氣體。“白氣”的形式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這是液化現象。 1.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 【歸納】露、露的形成原因: 霧、露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的液態水(小水滴)。傍晚或夜間,地面附近或地物的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露,依附在浮塵上,就形成了霧。 2.液化的方法 (1)液化的方法一:降低氣體的溫度 實驗:如圖所示,在燒屏中注入適量的水,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瓶內和平口的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在瓶口上方傾斜放置一個金屬盤,觀察金屬盤的底面,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室溫較高時,可以在金屬盤上放一些冰塊) ①實驗現象:燒瓶內的水未沸騰時,在瓶口上方可見少量“白霧”;水沸騰以后,瓶口上方的“白霧”增多,但在口的地方卻看不見“白霧”。有許多水滴附著在金屬盤的底面,并不斷往下滴。 ②分析現象:對水加熱,水變為水蒸氣,水蒸氣遇到溫度比較低的瓶壁、瓶口變為小水珠“白霧”(液態)。水沸騰以后,口的地方溫度較高,水蒸氣不容易液化,所以卻看不見“白霧”。 但是水蒸氣遇到溫度比較低的金屬盤會發生液化,表明水蒸氣的液化需要降低溫度。③實驗結論:液化需要降低溫度。 (2)液化的方法二:壓縮氣體的體積 如圖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動活塞使注射器里吸進一些乙醚。取下針頭,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先向外拉動活塞時,然后再推活塞(壓縮乙醚),觀察兩種情況下乙醚狀態的變化。 ①現象:向外拉動活塞到一定程度時,注射器里的液態乙醚消失,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觀察到會有液態乙醚出現。 ②實驗結論:用壓縮體積的方法可以使氣體液化。 【總結】氣體液化的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播放視頻】—《水杯上的小水珠》《壓縮體積使氣體液化》 3. 液化放熱 【提問】上述實驗中,用手試摸金屬盤,感覺溫度有什么變化? 用手試摸金屬盤時,感覺金屬盤溫度升高。 (1)實驗結論:水蒸氣液化時放熱。 (2)液化放熱現象 ①被100 ℃的水和100 ℃的水蒸氣燙傷,哪個更嚴重 水蒸氣液化時要放出大量的熱,放了這些熱之后才變成100 C的水,其還能繼續對人造成燙傷。所以被100 ℃的水蒸氣燙傷比100 ℃的水燙傷更嚴重。 ②冬天手冷時,用嘴向手上“哈氣”(緩慢吹氣),手會感到暖和。若用勁兒向手上吹氣,手不但不會暖和,反而覺得更冷。都是從嘴里出來的“氣”,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覺呢? 用嘴向手上“哈氣”(緩慢吹氣)時,溫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手會液化成小水滴,放的熱被手吸收,所以手會感到暖和;若用勁兒向手上吹氣,加速了空氣的流動速度,加快了手表面水分的蒸發,帶走手表面的熱,所以覺得更冷。 4. 液化的實例 (1)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外面進到屋里來,眼鏡上立刻會有一層小水珠。這些小水珠是怎樣產生的? 因為鏡片的溫度相對于室內來說要低,室內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鏡片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眼鏡上。 (2)北方的冬天嘴里會呼出“白汽”,而夏天卻不會,這是為什么呢? 冬天北方的很冷,嘴里呼出的溫度高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變成了小水珠;夏天氣溫高,水蒸氣不會液化成小水珠。 (3)在一定溫度下,將氣體液化的最大好處是體積縮小,便于儲存和運輸。液化石油氣,火箭中作燃料和助燃劑的氫和氧,都是以液體裝在內部的。 【播放視頻】—《氣體液化的兩種方式》 3. 電冰箱與臭氧層 【指導閱讀】學生閱讀教材P6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共同歸納: (1)電冰箱的工作原理 冰箱中熱的“搬運工”是一種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質(制冷劑)。 液態的工作物質經過很細的毛細管,進入冰箱冷凍室的管子汽化、吸熱,使冰箱內溫度降低。 然后汽化的蒸氣被壓縮機壓入冷凝器,在這里液化,并把從冰箱內帶來的熱通過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劑這樣循環流動,冰箱冷凍室里就可以保持很低的溫度. 電冰箱中的物態變化:冷凍室——汽化吸熱、冷凝器——液化放熱。 (2)電冰箱對臭氧層的破壞 傳統的冰箱制冷劑使用氟利昂R12,當電冰箱損壞后,這種氟利昂擴散到大氣中。會破壞臭氧層,對地球的生態環境構成威脅。目前在我國主要使用對臭氧層破壞較小的R134a、R600a等新型物質作為冰箱的制冷機。 (3)電冰箱的“能效等級” 讀過上述文章后,你認為下表中介紹的電冰箱會破壞臭氧層嗎?你知道表中的“能效等級”是什么意思嗎? 【總結】①表中介紹的電冰箱使用R600a新型的物質作為冰箱的制冷劑,不會破壞臭氧層。 ②“能效標識” 將能效分為1、2、3、4、5五個等級,等級1表示產品最節能,等級5是市場準入指標,低于該等級要求的產品不允許生產和銷售。 【播放視頻】——《電冰箱的工作原理》課堂檢測與評價內容、導學案 (可附檢測卷、導學案) 【例題3】如圖所示是模擬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實驗裝置圖。 ①往燒瓶中注入適量的熱水,點燃酒精燈給燒杯加熱,觀察從燒瓶口冒出時生成的“白霧”。往瓶口的上方,傾斜著放置一金屬盤,一段時間后,觀察到金屬盤的底部出現水滴,握金屬盤手的感覺是______,說明了_______。 ②加熱時燒瓶里的水發生的是______現象,金屬盤底部出現的水發生的是______現象(上述兩空均填物態變化)。某同學在觀察燒瓶中的水沸騰時,從瓶口噴出一股“白氣”,在最靠近瓶口的地方反而看不見“白氣”,這是為什么? ③自然界中雨的形成過程所與實驗展示的水的變化類似:水蒸氣與熱空氣一起上升,在高空________液化凝結成雨落下. 【例題4】 下列現象中不屬于液化現象的是( D ) A. 夏天自來水管出“汗” B. 冬天,人口中呼出“白氣” C. 夏天,從冰柜中拿出的冰棒周圍冒出“白氣” D. 放在敞口瓶中的酒精逐漸減少 【例題5】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在使用空調的房間窗戶玻璃表面,常會出現小水珠,那么,關于這種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 C.無論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現在玻璃的內表面 D.無論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現在玻璃的外表面作業 布置 完成課堂小練和動手動腦學物理板書 設計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定義: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 2.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 3.蒸發 4.沸騰 5.蒸發和沸騰的對比 二、液化 1.定義及特點: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時氣體會放熱。 2.氣體液化的兩種方式:(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