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2《答司馬諫議書》(學科素養目標)1.誦讀文章,把握其主要內容;2.立足駁論文體,“傾聽理性的聲音”;3.學會理性判斷,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4.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課前預習導學)挖空訓練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 )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 )多異故也。雖欲強聒( ),終必不蒙見察( ),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 )厚,于反覆( )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 )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翻譯: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 )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 )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翻譯: ),不為侵官;舉( )先王之政,以( )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翻譯: ),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 )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國事、同俗自媚于眾( )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盤庚之遷,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翻譯: ),是( )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寫作背景王安石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終,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二月,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長信《與王介甫書》,列舉了新法實施過程中的幾項弊端,三月又寫了《與王介甫第二書》?!洞鹚抉R諫議書》是王安石給司馬光的回信,他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作者簡介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如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臨川集》等。4.文體知識本文是書信體駁論文。全文主要駁斥以司馬光的諫議為代表的保守派對新法的指責,所以屬駁論文。駁論文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課堂合作探究)導入: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改革家之一。對于其變法的主張和行為、效果與弊病,不僅當時的士大夫,甚至今天的學者仍然毀譽參半,評價不一。今天,學習《答司馬諫議書》,希望能讓我們對這場變法論戰有新的認識,對如何評析文章辯駁的力量有更深的思考。環節一:誦讀文章,把握其主要內容辯駁的前提是對話。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幾封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答司馬諫議書》這封回信的內容,我們可以推斷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是怎樣的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司馬光來信以“與王介甫書”命名,介甫是王安石的字,那么,按禮尚往來的對等原則,王安石的回信寫成“答司馬君實書”,可以嗎?提示:在北宋,右諫議大夫是負責向皇帝提意見的官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這封回信中,我們可以推斷反對派給王安石所安的“罪名”具體是?新法的基本內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環節二:立足駁論文體,“傾聽理性的聲音”《答司馬諫議書》一文被稱之為“駁論性政論文的典范之作”,作者要駁斥的觀點是對方說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王安石針對這個觀點,分兩步進行反擊:第一步辨“名實”;第二步析“怨誹”。辨“名實”,比較反駁的力度請比較加點詞句的原文與改文,思考作者用詞的深意。①針對“侵官”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能否改為“受命于人主,不為侵官”?②針對“生事”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能否改為“舉新法,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③針對“征利”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能否改為“為朝廷理財,不為征利”?④針對“拒諫”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能否改為“辟陳說,難俗人,不為拒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析“怨誹”,比較雙方的是非1.既然道理與正義都在我方,為什么會招致“怨誹之多”呢?“怨誹”的對象是“我”,“怨者”是君實等士大夫。孰是孰非?請閱讀第三自然段,比較“我”與對方在變法中的做法、理想和態度,完成下列表格。比較雙方的做法 比較雙方的理想 比較雙方的態度“我”君實等士大夫對比完雙方做法、理想和態度后,兩組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就自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王安石的人物形象是?士大夫們的人物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要不要為這樣的“怨者”而“改其度”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環節三:學會理性判斷,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如果司馬光收到了這樣一封回信,他又該怎么回復王安石呢?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內容呢?既然王安石從司馬光的來信中找出幾個點進行反駁,那么司馬光是不是也要從王安石的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駁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有哪些可反駁的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學都發現了辯駁的不合理之處。但是這些不合理之中有沒有其合理性呢?王安石寫這封回信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為了力求在觀點上與司馬光達成一致嗎?同學們不妨思考“盤庚遷都”這一事實論據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總結:要分析一篇駁論文的辯駁是否有力,首先需要概括論證思路,其次要分析觀點是否合理、論辯是否具有針對性、辯駁的理由是否充分、選取的論據是否精當、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等,在分析之后要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是會站在王安石的立場上贊同變法,還是會站在司馬光的立場上反對變法呢?同學們可以深入探究并查閱資料,以給王安石或司馬光寫信的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環節四: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自覺承擔匡世濟民的責任?!洞鹚抉R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主“除弊”。王安石和司馬光所持政治理念雖然截然不同,但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是相同的,他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堅守道義,敢于擔當,令后人崇敬景仰。1.請以“責任擔當”為主題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要求結合《答司馬諫議書》的內容。(寫在作文本上)(整理歸納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層作業)【基礎達標】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馬諫議書》中“ , ”兩句直接點明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點。(2)《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以“ , ”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3)王安石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經過朝廷的認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 ”,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行。這一“受”、一“議”、一“授”,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基礎上,“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4)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生事”的指責,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論根據是“ ”,根本目的是“ ”,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5)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征利”的指責,王安石只用一句“ ”駁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正確,“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6)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拒諫”的指責,王安石認為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 , ”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7)面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以致天下怨謗”的指責,王安石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 ”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8)“ , 、 ”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對者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實質,正為下文皇帝的“欲變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據。(9)“ ”一句運用反語,說明保守勢力的反對勢在必然,卻絲毫不意味著他們有理和有力。(10)“ , , 。”作者舉了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盤庚之遷,連百姓都反對,說明反對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錯誤。(11)“ ”,那么當前實行變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勢力的反對,就更無退縮之理了。這是用歷史上改革的事例說明當前所進行的變法的合理與正義性,表明自己不為怨誹之多而改變決心的堅定態度。(12)“ , ”,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13)王安石在信的末尾處正面表明態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直刺對方要害,使其原形畢露,無言以對。【能力鞏固】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題。材料一:襄子圍于晉陽中①,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 ”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②:“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br/>(節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2.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年全國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7.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B. 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功立業,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C. 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D. 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8. 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答司馬諫議書》(學科素養目標)1.誦讀文章,把握其主要內容;2.立足駁論文體,“傾聽理性的聲音”;3.學會理性判斷,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4.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課前預習導學)挖空訓練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同游共處,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所持的政治主張)多異故也。雖欲強聒(勉強解釋),終必不蒙見察(不能被您理解),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看待,對待)厚,于反覆(書信往返)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ㄔ徫遥┮?。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翻譯:特別在于名和實是否相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指教我)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招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翻譯: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不為侵官;舉(試行)先王之政,以(來)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翻譯: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預先)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顧念,憂慮)國事、同俗自媚于眾(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為善(美德),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盤庚之遷,胥怨(相怨,指百姓對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僅)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翻譯:考慮到事情適宜就采取行動),是(認為正確)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寫作背景王安石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終,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二月,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長信《與王介甫書》,列舉了新法實施過程中的幾項弊端,三月又寫了《與王介甫第二書》?!洞鹚抉R諫議書》是王安石給司馬光的回信,他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作者簡介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如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臨川集》等。4.文體知識本文是書信體駁論文。全文主要駁斥以司馬光的諫議為代表的保守派對新法的指責,所以屬駁論文。駁論文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課堂合作探究)導入: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改革家之一。對于其變法的主張和行為、效果與弊病,不僅當時的士大夫,甚至今天的學者仍然毀譽參半,評價不一。今天,學習《答司馬諫議書》,希望能讓我們對這場變法論戰有新的認識,對如何評析文章辯駁的力量有更深的思考。環節一:誦讀文章,把握其主要內容辯駁的前提是對話。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幾封信?明確:課本注釋⑧提到,司馬光因反對新法,曾三次給王安石寫信。兩人關于新法的論戰主要集中于宋神宗熙寧三年春,據記載,“書凡三返”?!洞鹚抉R諫議書》是王安石收到第二封信后所作的答復。(PPT顯示)司馬光《與王介甫書》(熙寧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作)、王安石“略上報”(原文不存);司馬光《與王介甫第二書》(熙寧三年三月三日作)、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熙寧三年三月初作);司馬光《與王介甫第三書》(日期不詳)根據《答司馬諫議書》這封回信的內容,我們可以推斷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明確:兩人有私交。王安石在第一段中說“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蒙君實視遇厚”,王安石開篇用“某啟”自稱,文末“區區”一詞表示情感真摯懇切,書信中也多次使用表示恭敬的詞語,比如“蒙教”“見察”“見恕”“見教”等。補充: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兩人都是21歲左右中進士,都滿腹經綸、治政有方。在王安石成為宰相前,兩人常與歐陽修、包拯等人一起談天論地,指點江山。3.司馬光來信以“與王介甫書”命名,介甫是王安石的字,那么,按禮尚往來的對等原則,王安石的回信寫成“答司馬君實書”,可以嗎?提示:在北宋,右諫議大夫是負責向皇帝提意見的官員。明確:不可以,這封回信不僅是日常朋友間的交流,更是寫給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官員看的,是為了給自己的變法正名。補充:王安石選用“諫議”這個稱謂,應該說是別有深意的。宋神宗即位后,銳意改革,非常器重王安石,將他越級提拔到京師,主持變法,力圖革除弊政。王安石的這封回信,是一封為了駁斥眾人非議指責、堅定宋神宗變法信念的公開信,具有極強的針對性。4.從這封回信中,我們可以推斷反對派給王安石所安的“罪名”具體是?新法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明確:①第2段中,“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可見司馬光在來信中給王安石指出了四條罪名。具體是:“侵官”是添設新官,以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生事”是指推行新法,生事擾民;“征利”是指官吏借助新法生財,與百姓爭利;“拒諫”是拒不接受朝中的反對意見。②從這四條罪名中,我們可以大致推論出:新法在官職的設置上有很大變更,在經濟方面強調生財致富。補充:查閱歷史資料,我們發現:王安石專門為實施新法,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的總機關,新法的原則可以歸納為理財、富國、整軍、強兵。如果實行得好,可以增加朝廷收入,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從而增強國防實力,抵御遼和西夏的侵擾,但也會因此打擊官僚、地主和商人們的利益。其實,司馬光也曾提出一些政治主張,但他的措施與王安石不同,又因為他富有名望且在諫官的職位上,因此他成了那些反對變法者的代言人。總結:我們可以借助史料,對所形成的推斷小心求證,更可以借助司馬光的來信來驗證推斷,同學們不妨課后研讀《與王介甫書》,驗證其內容與自己的推斷是否相合。環節二:立足駁論文體,“傾聽理性的聲音”《答司馬諫議書》一文被稱之為“駁論性政論文的典范之作”,作者要駁斥的觀點是對方說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王安石針對這個觀點,分兩步進行反擊:第一步辨“名實”;第二步析“怨誹”。辨“名實”,比較反駁的力度請比較加點詞句的原文與改文,思考作者用詞的深意。①針對“侵官”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能否改為“受命于人主,不為侵官”?②針對“生事”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能否改為“舉新法,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③針對“征利”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能否改為“為朝廷理財,不為征利”?④針對“拒諫”的指控,原文的辯駁是“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能否改為“辟陳說,難俗人,不為拒諫”?明確:①在對“侵官”的辯駁中,作者強調了“受命”、“議”、“修”、“授”四個步驟,突出了經由“人主”“朝廷和“有司”三大部門,意在強調自己的程序正義。②在對“生事”的辯駁中,有意回避了對方討伐的“新法”這樣的字眼表達,而說自己所施行的是“先王”之政,也就是堯舜禹這些上古圣王的政策,強調新法追隨的對象是“先王”,意在表明自己的標桿正義。③在對“征利”的辯駁中,強調自己并非為了皇帝為了朝廷而與民爭利,新法旨在富國,這是在為“天下”理財,比對方來信中為農民為商人鳴不平更有眼光更有格局,因為終極目的無可挑剔。④在對“拒諫”的辯駁中,明明反感對方的思想陳舊,見識短淺,卻不說“陳說”“俗人”而稱“邪說”“壬人”,就是為了指斥對方的故意巧辯刁難居心不良,強調自己的道德正義。總結: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王安石辯駁的邏輯力量。作者循名責實,為己正名。自己名正言順,自然理直氣壯!辯“名實”目的何在?“名實已明,則天下之理得矣”!直擊本質,釜底抽薪!(二)析“怨誹”,比較雙方的是非1.既然道理與正義都在我方,為什么會招致“怨誹之多”呢?“怨誹”的對象是“我”,“怨者”是君實等士大夫。孰是孰非?請閱讀第三自然段,比較“我”與對方在變法中的做法、理想和態度,完成下列表格。比較雙方的做法 比較雙方的理想 比較雙方的態度“我”君實等士大夫明確:比較雙方的做法 比較雙方的理想 比較雙方的態度“我” 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 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君實等士大夫 習于茍且 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 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洶洶然對比完雙方做法、理想和態度后,兩組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就自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王安石的人物形象是?士大夫們的人物形象是?明確:①王安石的人物形象——忠君愛國、志在強國、堅貞不悔、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被“怨誹”的“我”;②士大夫們的人物形象是——因循守舊、無所作為、不恤國事、媚俗討好的“怨者”。王安石要不要為這樣的“怨者”而“改其度”呢?明確:自然是不!因為“怨誹”并非因我而起,而是因為士大夫們守舊媚俗不恤國事而起。總結:好一招借力打力!作者轉守為攻,嚴斥對方的不作為,高揚大旗,表達自己排除萬難,定要有所作為的慷慨態度,凜然正氣,令人動容!這就是王安石駁論的說理技巧。環節三:學會理性判斷,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如果司馬光收到了這樣一封回信,他又該怎么回復王安石呢?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內容呢?既然王安石從司馬光的來信中找出幾個點進行反駁,那么司馬光是不是也要從王安石的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駁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有哪些可反駁的點?明確:①“反駁的第一個點是“不為侵官”,原來就有相關部門負責討論法度、設置職能機構,現在你自己在朝堂上對此做出改變,就是剝奪了相關部門的職權,就是侵官;現在天下疾苦,變法并沒有興利除弊,還有奸佞小人在變法中搜刮百姓,弊處更大了;還有“為天下理財”,百姓本來就沒什么錢,你現在這么做等于加重賦稅,強制借貸,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還有“辟邪說,難壬人”,凡是反對變法的你都稱之為壬人,天下那么多士大夫,難道每一個都是壬人嗎?包括我司馬光,我也反對變法了,我也是壬人嗎?”②其實我覺得第一句也有問題,王安石認為司馬光給自己的罪名是名不符實的,但是我認為這個罪名符不符實,不是王安石自己說了算,而是天下人說了算,要看他這個政策施行的效果如何,看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才能判斷政策好不好。同學都發現了辯駁的不合理之處。但是這些不合理之中有沒有其合理性呢?王安石寫這封回信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為了力求在觀點上與司馬光達成一致嗎?同學們不妨思考“盤庚遷都”這一事實論據的作用。明確:盤庚為躲避災害鞏固統治而遷都,不為怨誹之多而退縮猶豫,這與王安石堅毅的改革之志是一致的:用歷史上改革的實例說明當前所進行的變法的合理性,表明自己不同俗自媚、堅持變法的決心。總結:要分析一篇駁論文的辯駁是否有力,首先需要概括論證思路,其次要分析觀點是否合理、論辯是否具有針對性、辯駁的理由是否充分、選取的論據是否精當、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等,在分析之后要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是會站在王安石的立場上贊同變法,還是會站在司馬光的立場上反對變法呢?同學們可以深入探究并查閱資料,以給王安石或司馬光寫信的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環節四: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自覺承擔匡世濟民的責任。《答司馬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主“除弊”。王安石和司馬光所持政治理念雖然截然不同,但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是相同的,他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堅守道義,敢于擔當,令后人崇敬景仰。1.請以“責任擔當”為主題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要求結合《答司馬諫議書》的內容。明確: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曾經說過:“上帝給我們一具肩膀,就是教你來挑擔子的?!必熑闻c擔當,體現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也展示出生命的魅力。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每一個人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提起王安石,我們會想到他對古代文壇的影響,會被他奇崛峭勁、不拘舊法的文風折服,會欽佩他能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然而,他在歷史上創造的最大價值,是在當時強大的阻力面前大膽變法。他的變法遭遇了大地主、大官僚階層的強烈反對,這些人便在皇帝面前列數他的罪狀??墒牵麤]有退縮,而是以一篇《答司馬諫議書》表明自己不守陳規、力主變法的決心,最終成為彪炳史冊的改革先驅。這是他對社會的責任擔當。總結:清代的吳汝綸評價此文:“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氣盛,故勁悍廉厲無枝葉如此?!蹦憧?,王安石的筆力那么精銳,文字那么簡潔,雖說與他傲岸倔強的個性密不可分,但他的論述不涉及私人意氣,也不屈從于反對意見,始終開誠相見,直抒胸臆:要讓國家長治久安,不能永遠墨守成規,踏著祖宗的足跡亦步亦趨;只有不斷尋找民族積習的弊病,不斷改良既有的問題,才能在變革中不斷探索出新的道路。王安石用這篇文章表達了勇氣與魄力,代表著責任與擔當,更詮釋著無私與無畏!(整理歸納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層作業)【基礎達標】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馬諫議書》中“ , ”兩句直接點明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點。(2)《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以“ , ”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3)王安石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經過朝廷的認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 ”,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行。這一“受”、一“議”、一“授”,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基礎上,“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4)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生事”的指責,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論根據是“ ”,根本目的是“ ”,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5)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征利”的指責,王安石只用一句“ ”駁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正確,“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6)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拒諫”的指責,王安石認為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 , ”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7)面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以致天下怨謗”的指責,王安石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 ”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8)“ , 、 ”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對者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實質,正為下文皇帝的“欲變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據。(9)“ ”一句運用反語,說明保守勢力的反對勢在必然,卻絲毫不意味著他們有理和有力。(10)“ , , ?!弊髡吲e了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盤庚之遷,連百姓都反對,說明反對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錯誤。(11)“ ”,那么當前實行變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勢力的反對,就更無退縮之理了。這是用歷史上改革的事例說明當前所進行的變法的合理與正義性,表明自己不為怨誹之多而改變決心的堅定態度。(12)“ , ”,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13)王安石在信的末尾處正面表明態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直刺對方要害,使其原形畢露,無言以對。答案:(1)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2)名實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3)受命于人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4)舉先王之政 興利除弊(5)為天下理財 (6)辟邪說 難壬人 (7)固前知其如此(8)人習于茍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同俗自媚于眾為善(9)眾何為而不洶洶然(10)盤庚之遷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1)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12)度義而后動 是而不見可悔(13)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 則非某之所敢知【能力鞏固】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題。材料一:襄子圍于晉陽中①,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 ”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②:“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br/>(節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2.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CEG 3. B 4. C 5. (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4. 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笨芍胺蜃由浦笔琼n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斷開。【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皣焙汀芭e”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確。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 C.正確。D.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鮒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鮒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鮒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參考譯文:材料一: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材料二: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鮒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弊吁V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蔽鋵⒋饝?。子鮒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br/>(2020年全國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br/>7.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B. 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功立業,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C. 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D. 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8. 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B【7題詳解】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B項,“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錯,“行藏終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們的行藏最終又會托付給什么人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時,他們作出的努力和犧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們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擺布,任其剪裁了,對于這一點他們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并非選項所說“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的意思。故選B。8.①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②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8題詳解】本題考核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此類試題答題時要多角度思考,可從時間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時段的情感;可從描述對象角度梳理,不僅要看描述主體(詩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體(人、事、物、景)蘊含的情感。給我們的啟示其實離不開詩中所闡發的道理。頷聯“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承接首聯,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敘寫了高賢的悲摧。在當時,高賢們已承污納穢,受到誤解;而后來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亂真,以訛傳訛,從而使高賢們的行藏失去了原來的真相。由此可見本詩闡發的道理是: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這首詩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發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對書本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卻無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義。書本是前人經臉、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因此,為了繼承前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博地讀書。但是,書本又并不都是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偽之別,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于區別,批判地繼承。前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誠如是也!所以。我們在讀書時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無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為真,以訛傳訛,以至為書而誤;我們只有以懷疑的理性目光去擇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血肉,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這就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的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學生版).docx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