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聚聚散散》 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 點、線、面是繪畫的基本造型元素,讓學生在繪畫中了解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們的特點和對比關系,通常“想一想”“試一試”“畫一畫”,看看它們的組合關系和變化效果,并進一步了解它們在繪畫中的表現方法。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學會用點的聚散關系來表現節奏、對稱、均衡等視覺效果,在玩中體會聚和散的感覺,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學情分析 孩子對美術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對于美術課程中的一些內容由于器材及學生素質的限制,仍然無法很好地開展教學,因此本學期仍要為學生最大限度地創造機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吳冠中的作品,體驗起作品中的點與點之間聚散,疏密的變化。 2.鼓勵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和材料進行實踐,嘗試,體會聚與散的不同藝術效果。 3.通過實踐,嘗試,使學生知道聚與散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 4.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運用聚與散的表現方法,創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學思路 引導階段、發展階段(以老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為主線)、實踐階段、課后拓展、活動實施,課后反思等。教學重點難點 1、欣賞作品體驗點與點之間聚散、疏密的變化。 2、根據自己的想象,運用聚與散的表現方法,創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吳冠中、波洛克及米羅的作品)、投影儀,學生作品、顏料、排筆、彩色紙、膠水、剪刀、課件等。 學生:作業紙、畫材。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欣賞導入 1、讓學生欣賞吳冠中的作品,請學生說說作品中的內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紹吳冠中的作品,引導學生發現作品中的點的位置及產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課題--聚聚散散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創作熱情,養成愛思考的習慣)二、發展階段 師:“你最喜歡哪幅作品,你最想為大家介紹哪幅作品?作品描繪了什么?” 生一:在吳冠中大師的作品中《春如線——疏、密》為我們描繪了不同的春天。 生二:從資料中知道圖中纖細的線條宛如少女長發般的垂柳傳遞了生命的信息。 師講解:這幅作品中運用了迴旋交叉法,主要說的是線條,它是美術造型的一個普通又有趣的筆法。線條的迴旋交叉,給人一種攀懸和纏綿的感覺,例如藤纏樹,花纏枝,攀攀纏纏,生生不息。迴旋交叉的線條在藝術創作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吳老晚年之時,更是透徹人生,他喜歡用迴旋交叉的手法,畫出了一幅幅回腸蕩氣,另人震撼的作品。在大師的筆下“點就是跳躍的音符,線就是舞動的長袖。”他運用點和線歌頌了春天,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師:我們再欣賞《野藤明珠》,再一次感受吳老師繪畫的特點。 生;通過查資料了解他們也是迴旋交叉的作畫手法。 師;出示西方畫家作品。同樣是用點和線來作畫,吳冠中和西方畫家波洛克、米羅又有什么不同呢? 師講解米羅作品特點:米羅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傳遞信息、用極自然地藝術語言、超越時空的方式與觀眾交流。他現象地表達了人類最強烈的,熱愛、仇恨、信任和恐懼的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課堂是學生的,他們是主體。課堂中的思索與回答能拓寬學生視野,開啟創造力。本環節突破了重難點,讓學生真正的主動去學習,達到了教與學的目的) 游戲體驗 師:在生活中見過哪些聚散現象?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表現? 生:烏云密布,大雨磅礴的時候等。 生:繪畫,剪紙,噴畫等方式表達聚與散。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回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聚與散,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達聚與散,發散思維)三、作業實踐階段 師重點講解并示范并示范顏色的噴與點的方法,強調水份的掌握。 學生動手嘗試顏色的噴與點,感受體驗聚與散的感受。師講解用粘貼的方法表現聚和散。 學生制作,教師巡回輔導。 作業:布置作業,強調用不同的工具表現聚和散。用各種工具滴(噴)灑顏料,產生聚和散的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的形式讓學生體驗重復的樂趣)四、展評階段 展示學生作品,師生評價。 師:同學們都已經制作完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展示區的作品,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同學們,看到大家的精彩作品,有什么想說的呢? 哪位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依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間接體驗,有目的,創造的想象,學生在教室里互相評價,欣賞,并分成小組,比比誰的所作更能表現聚和散。 在這些作品中,老師覺得……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著重從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自由抒發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對學生作品進行深入的欣賞與分析,從而為學生以后的自主創造提供參考。)五、拓展階段 引導學生欣賞用多種方法制作表現的聚和散的效果,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制作。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逐步確立自己構思或構圖的過程對聚和散的探討,教師的示范則是學生獲取造型構圖知識,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便學生的創作構想變成畫面更容易)六、板書設計 第一課 聚聚散散 聚與散 疏與密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關鍵詞匯,同時給學生打開思維的空間)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本節課通過多種不同類型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理解了聚與散和疏與密的關系。從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看,多數學生都很投入,可以很好的完成顏色的噴與點的作品,在學習中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很強,占用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真正的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所以整節課時間緊湊,只是學生作業時間不是很充足,有部分學生為能完成作品。教學反思與改進 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說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有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下面我就在這課教育教學中的幾點反思: 對與吳冠中、波洛克及米羅的作品,大多數孩子表示不知道畫的是什么,但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盡可能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繪畫,為了讓孩子進一步理解其作品,我從網上下載了大量的名家作品,從時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等方面的介紹了作品的寓意,使學生終于悟出“聚”“散”。課前準備絕不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由于這節課的實質是如何創作抽象畫。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對各種技法的研究上,通過示范和欣賞,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新方法并找到創作的表現技巧,能夠更容易的用自己的方法創作有個性抽象畫。 通過示范和欣賞,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新方法并找到創作的表現技巧,能夠更容易的用自己的方法創作有個性抽象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