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政治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知識點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考點一:所有制結構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內容和重要實現形式 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范圍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 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地位 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作用 決定社會主義性質,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 有利于國有資本增強控制力、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政策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國家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 2、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的原因理論依據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適應了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要性 公有制 對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義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生產關系 反作用于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按勞分配)非公有制 在穩定經濟增長、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就業、推動技術創新、增加稅收、激發市場活力、有效利用資源、轉變政府職能、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公有制經濟與國有經濟的地位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區別 側重 公有制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中所占的比重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對國民經濟性質和發展方向所具有的影響力表現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 占優勢;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意義 只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才能確保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保障國家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發展戰略性產業、提供公共服務,具有關鍵作用聯系 ①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需要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②堅持公有制的 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數量分布上的優勢。不僅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有質的提高 4、非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勞動者 有得于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國家 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生產力發展企業 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市場經濟 增強市場競爭力,激發公有制經濟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分配 有利于健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制度,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對外開放 有利于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商品出口,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5、如何堅持和完善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全面推進依法治企,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穩嬰推進國 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國家因素 (重要因素) 規范的制度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良好的法治環 境、政策的切實貫徹企業自身因素(關鍵因素) 技術創新能力和科學管理體制人的因素 (主要因素)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應愛國敬業、守法經營、承擔社會責任 突破提升:全面理解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 含義 地位 作用 聯系國民經濟 市場經濟公有制經濟 (社會主義性質)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經濟居于主體地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二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受國家依法監管 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統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之中。我們不能實行單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非公有制經濟(非社會主義性質) 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非公制成分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是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突破提升:科學回答“為什么?”(地位+作用)為什么? 地位 作用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利于形成各種所有制之間的市場競爭關系,調動不同經濟主體的職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取長補短,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發展公有制 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公有制為主體 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 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國有經濟 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 對國民經濟性質和發展方向起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國有企業 是國有經濟的最主要的實現形式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你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非公有制經濟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是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木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突破提升:如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①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國企要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機構中的法定地位,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黨委政治核心作用。②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③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分配機制,既尊重市場規律,又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有利于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④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發揮國有經濟在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保障國家安全、發展戰略性產業、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關鍵作用 考點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特征(獨特優勢)重要特征 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顯著優勢 在我國,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根本目標 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內在要求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全國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的顯著優勢,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3、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 4、市場調節的固有弊端弊端 原因 分辨 例如自發性 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謀求自身的眼前利益或不正當利益 損人利已:為了掙錢不擇手段 假冒偽劣商品;偷排廢水、廢氣;盜版、走私等盲目性 市場主體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面決策盲目 損已不害人:信息不靈,盲目跟風,一哄而上(下),多賠少賺 有利可圖,一哄而上,無利可圖,一哄而退等盲目決策滯后性 市場調節是事后調節, 調整過程有一定時間差 事后調節,浪費時間,耗費資源,農業多見 事后調節,趕不上趟,如農業種植、養豬、養牛等 突破提升:怎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①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 ,推動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②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③立足內需,暢通循環。④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持放管結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監管效能。⑤堅持人民至上,質量優先。⑥系統協同,穩妥推進。不斷提高政策的統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正確處理統一性與區域性的關系。 5、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手段 目標 發展戰略和規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宏觀經濟政策 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產業政策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區域、環保政策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市場、質量、安全監管 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 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通過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保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 發展,實現共國富裕的根本目標 6、宏觀調控(1)宏觀調控常用經濟手段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區別 制定者不同 國務院財政部(政府)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涵義不同 指政府通過財政收支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適應。常用的手段有稅率、財政收支、國債 控制貨幣的供應量、信貸量、利率等進行調節和控制而采取的措施。聯系 都是經濟政策,都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都有擴張性和緊縮性之分,目的都是通過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貨平衡,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2)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怎樣完成宏觀調控的任務使經濟平穩運行通過宏觀調控的常用經濟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社會總供給一社會總需求基本上保持平衡 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 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經濟態勢 經濟滯緩(過冷) 經濟過熱政府 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增加國債 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減少國債央行 擴張性貨幣政策:降存貸款利率和準備金率 緊縮性貨幣政策:升存貸款利率和準備金率目的 刺激需求(加熱) 抑制需求(降溫) 口決:冷擴擴——增支減稅多借錢降雙率;熱緊緊——減支增稅少借錢升雙率突破提升:比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結果 實現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宏觀調控的力度 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資本主義各部門、各企業存在不同利益,影響了宏觀調控手段的實施 考向三: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1、分配制度 范圍 意義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 公有制經濟 ①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 ② 否定利削制度,休現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按要素分配 各種所有制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 激發要素活力,推動資源優化置,增加居民收人,推動經濟發展按勞分配的原因 2、分配方式按勞分配 國家機關、公有制事業單位、公有制(控股)企業中的工資,資金和津貼收入,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所得按生產要素分配 勞動要素 個人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中獲得的工資、資金和津貼等收入資本要素 存款利息、股息、分紅或股票轉讓所得、債券利息、私營企業的稅后利潤等土地要素 房屋、土地的租金和轉讓金、土地入股分紅、農民轉讓土地經營權獲得的收入等信息要素 憑借信息貢獻所得收入技術要素 技術入股、專利利用、技術轉讓的收入管理要素 企業管理人員憑借管理才能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參與分配的方式數據要素 憑借數字、文字、字母、符號、模擬量、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數據獲得的收入 3、從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年居民收入的方式方式 內容勞動性收入 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財產性收入 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經營性收入 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 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 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 4、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必要性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意義 效率與公平關系 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推動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分配與消費關系 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有利于縮小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回富格的目標新發展理念 堅持協調共享發展的要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和內容之一 5、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措施 內容分配制度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兩個同步 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三次分配 在初次分配方面: 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 在再分配方面:9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強化稅收調節。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規范秩序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消除貧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求效再可持續財政作用 要發揮好財政的作用,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險。完善社會保際體系。擴大廈蓋面新發展理念 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宋觀調控,純籌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6、社會保障的作用和要求 作用 減震器: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 ,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調節器: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助推器: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發揮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求 全覆蓋縮差距: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井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權責清晰:要做到權責清晰,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總要求: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7、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地位 資金來源 對象 作用社會保險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太共同籌集資金 有權利享有社會保險的人 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救助 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面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給予無償幫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最后一道防線社會福利 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政府和社會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 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社會優撫 特殊的社會保障 國家和社會 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 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 突破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關系 (1)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很難建立和維持下去;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2)社會保障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利于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從而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二、我國的經濟發展考向一:引領經濟發展的思想1、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含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原因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目的 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求 ①發展為了 人民,就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發展依靠人民,就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③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突破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①目標宗旨觀: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擺在到高無上的地位。②歷史動思想: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鮮活實踐主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高價值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推動者。③人民利益至上觀:人民群眾對切身利益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④保障改善民生思想:民生無小事,民生關系到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⑤人民當家作主思想: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尊重和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自覺把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的主體地位作為不懈追求的實踐目標和價值日標,充分體現人民意志。⑥群眾路線思想: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⑦造福世界人民思想:中國人民追求的中國夢,與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各國人民2、新發展理念解決的問題 重要性 如何做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問題 第一動力 核心位置,各方面創新,一切工作,蔚然成風。協調發展 發展不平衡問題 內在要求 重大關系,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四化,整體性綠色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必要條件 重要體現 基本國策,發展道路,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諧共生開放發展 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必由之路 趨勢,戰略,原則,更高層次,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發展 社會公平問題 本質要求 制度安排,全民全面,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共同富裕關系 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五大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我們在實踐中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強貫徹落實的全面性、系統性,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突破提升:新發展理念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突破提升:遵循客觀規律的新發展理念與時政熱點對接突破提升:推動科技創新的原因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②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③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④我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要求??萍甲灾鲃撔掠欣谖覈纬梢约夹g、品牌、質量等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更好地實施“走出去”戰略。⑤有利于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消費的質量和水平⑥有利于推動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驅動,從而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突破提升:推動科技創新的措施①人是關鍵因素: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②指導思想:貫徹創新發展等新發展理念,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③市場調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④市場秩序: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的環境。⑤分配激勵:完善我國的分配制度,讓科技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通過對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激發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活力⑥宏觀調控: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保護和支持我國的技術創新,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⑦財政作用:發揮國家財政、稅收在科技等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國家財政對科技研究、科技應用的充足投人,推動科技創新。⑧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強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的培訓。⑨所有制結構: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既要發揮好國有經濟在支持科技進步,上的關鍵作用,又要發揮好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技術創新上的作用。⑩對外開放:加強對外開放,做好“引進來”,推動引資引技和引智相結合,在合作中提高我國科技水平。考向二:推動高質量發展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1)什么是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2)為什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①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②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時---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 ③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城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突破提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產出水平的持續增加,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包括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突破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1、重點: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2、根本: 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3、目的: 實現社會主義生產 2、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1)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①新發展格局是什么?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 ②怎樣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2)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①什么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②為什么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③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A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B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C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D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總之,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拓展提升: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1、實體經濟的含義 實體經濟是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銷售及提供相關服務的經濟活動。2、實體經濟的地位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3、實體經濟的含義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4、數字經濟的作用 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