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寄意于物抒心聲,寄情于文巧成篇——托物言志類文言文學習單《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復習知識鏈接: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托物言志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也稱“寄意于物”,即通過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來描摹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繼而表達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寫作方法。一、夯實基礎(一)大聲朗讀課文,記背課下注釋,看原文翻譯句子。(二)語文書七下:《陋室銘》P95 《愛蓮說》P96 八下:《桃花源記》P54。二、基礎小測(一)文學常識1.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2.說,是古代一種__議論性__的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3.周敦頤,字 茂叔 , 北宋 (朝代) 哲學家 (身份)。著有《 太極圖說 》《 通書 》。4.記,是古代一種散文體裁,以_敘事_為主。可敘事、寫景、狀物,議論,描寫,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5.《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二)字詞解釋1.談笑有鴻儒( 大 ) 2.可以調素琴( 調弄 )3.甚可愛者甚蕃( 多 ) 4.屋舍儼然 ( 整齊的樣子 )5.具答之 ( 詳細 ) 6.便扶向路 ( 先前的 )(三)句子翻譯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3.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三、重點突破(一)解釋劃線詞,并給每組詞歸類1.【 一詞多義 】鮮:①陶后鮮有聞( 少 ) ②芳草鮮美( 新鮮 )往來:①往來無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 ) ②其中往來種作( 來來往往 )2.【 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 名詞作動詞,生藤蔓) 不蔓不枝( 名詞作動詞,長枝條)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出名,有名 ) 復前行(名詞作狀語,向前 )無絲竹之亂耳( 使動用法,使……擾亂 )無案牘之勞形( 使動用法,使……勞累 )3.【 古今異義 】芳草鮮美( 新鮮美好/食物新鮮美味 )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運輸事業的總稱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子的配偶 )4.【 通假字 】便要還家( 同“邀”,邀請 )(二)句子翻譯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四、文本賞析再讀《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這三篇文章,完成下表。篇目 所托之物 相關語句 事物特征 所言之志陋室銘 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環境清幽寧靜主人交往之雅主人不受世俗羈絆 高潔傲岸甘于淡泊不為物役安貧樂道愛蓮說 蓮 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例:不可侵犯不因環境而嬌媚筆直通達 不旁逸斜出 香氣遠播 潔凈筆直 例:獨立有品堅守自我,潔身自好剛正不阿不張揚能影響他人卓爾不群桃花源記 桃花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環境良好生活安定民風淳樸恬靜自然美好幸福 對社會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亂的愿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安居樂業拓展閱讀《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節選自《禮記 檀弓下》)【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 )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②今吾子又死焉。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題。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六、課外資料(一)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 ,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辯,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 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注】①任:推薦。②手版:笏板,是古時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③仕:指做官。(二)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注]①囷(qūn):這里指似四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寄意于物抒心聲,寄情于文巧成篇——托物言志類文言文學習單《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復習知識鏈接: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托物言志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也稱“寄意于物”,即通過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來描摹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繼而表達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寫作方法。一、夯實基礎(一)大聲朗讀課文,記背課下注釋,看原文翻譯句子。(二)語文書七下:《陋室銘》P95 《愛蓮說》P96 八下:《桃花源記》P54。二、基礎小測(一)文學常識1.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________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2.說,是古代一種_________的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3.周敦頤,字 , (朝代) (身份)。著有《 》《 》。4.記,是古代一種散文體裁,以______為主。可敘事、寫景、狀物,議論,描寫,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5.《桃花源記》是 文人 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二)字詞解釋1.談笑有鴻儒( ) 2.可以調素琴( )3.甚可愛者甚蕃( ) 4.屋舍儼然 ( )5.具答之 ( ) 6.便扶向路 ( )(三)句子翻譯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3.遂與外人間隔。三、重點突破(一)解釋劃線詞,并給每組詞歸類1.【 】鮮:①陶后鮮有聞( ) ②芳草鮮美( )往來:①往來無白丁( ) ②其中往來種作( )2.【 】不蔓不枝( ) 不蔓不枝( )有仙則名( ) 復前行( )無絲竹之亂耳( ) 無案牘之勞形( )3.【 】芳草鮮美( ) 阡陌交通(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 】便要還家( )(二)句子翻譯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四、文本賞析再讀《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這三篇文章,完成下表。篇目 所托之物 相關語句 內在品質 所言之志陋室銘愛蓮說 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例:不可侵犯 例:獨立有品桃花源記五、拓展閱讀《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節選自《禮記 檀弓下》)【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 )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②今吾子又死焉。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題。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六、課外資料鏈接(一)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 ,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辯,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 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注】①任:推薦。②手版:笏板,是古時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③仕:指做官。(二)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注]①囷(qūn):這里指似四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托物言志類文言文學習單學生版.doc 托物言志類文言文學習單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