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1.農業的發展2.手工業的興盛3.商業貿易的繁榮整體感知通過了解南方地區的經濟繁榮,知道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進一步南移。(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022年課標分解通過相關圖片及史料,了解宋代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商業及海外貿易繁榮的基本史實。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分析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理解宋代經濟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導入“宋朝是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朝代,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恩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余秋雨“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核心素養家國情懷Patriotic sentiment東京夢華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材料一 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同時,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1.農業發展的原因原因①: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自西漢開始,南方人口逐漸增長,尤其是唐代以后,增長速度加快原因②: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又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主要原因材料二 西漢至北宋南方人口的變遷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1.農業發展的原因原因③:相比于而言,南方溫度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材料三 竺可楨研究繪制的《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溫變化曲線圖》氣溫下降,進入一個寒冷期氣溫變化還能和歷史扯上關系?氣溫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而且也對歷史的進程和王朝興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的歷史中,許多王朝的興衰都與氣溫的變化密切相關。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同時也是王朝更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歷史上,氣候變化常常伴隨著戰爭、災荒和人口遷徙,對王朝的興衰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氣溫的升高或下降對于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而農業又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歷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它涉及到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于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環境學等多個學科。研究歷史就要擴寬自己的領域吆!自然因素總之,南方有著優越的自身條件,社會相對穩定、開放,人口與技術的優勢,政府政策的支持,造就了南方農耕經濟和商品經濟的雙繁榮。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1.農業發展的原因原因③:相比于而言,南方溫度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自然因素總之,南方有著優越的自身條件,社會相對穩定、開放,人口與技術的優勢,政府政策的支持,造就了南方農耕經濟的繁榮。原因①: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原因②: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又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2.農業發展的表現①新作物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雨量充沛,適合稻作。描繪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田莊生產勞動的場面,重點反映了種植水稻的佃客從耕田到收獲的全過程。《耕獲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了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反映的宋代江南水稻生產技術水平。宋代《耕獲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2.農業發展的表現①新作物占城稻由越南傳入成熟早,抗旱力強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早,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西天中印土得菉豆種二石,不知今之菉豆是否始植于后苑,秋成日,宣近臣嘗之,仍賜《占稻》及《西天菉豆》御詩。——[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種》占城稻早熟而耐旱,為水稻一年兩熟制創造了條件。種占城稻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糧食。南宋舒璘說:占城稻“得米多,價廉,自中產以下皆食之”。看來,平民百姓特別歡迎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復種技術得以推廣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較大推廣。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2.農業發展的表現“蘇湖熟,天下足”是一句源自宋朝的諺語,意思是指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即太湖附近州府一帶的豐收,足可供養天下。這句話反映了在宋朝時期,長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特別是蘇州和湖州地區,因其肥沃的土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水利設施的完善,使得農業生產非常發達,成為全國的重要糧倉。因此,這里的豐收能夠滿足全國的需求,從而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2.農業發展的表現②新農具秧馬秧馬的腹部通常由棗木或榆木制成,以便于滑行,而背部則使用楸木或桐木,以減輕重量。放置秧苗,方便拿取這種農具的使用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還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秧馬,是一種古代中國用于水稻種植的農具,流行于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這種工具主要用于插秧和拔秧,其外形類似小船,底部平滑,首尾上翹,便于在秧田中滑移。使用時,農民會跨坐于船背,形似騎馬,進行插秧或拔秧的工作。故名秧馬。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兩足為四蹄。——摘自蘇軾《秧馬歌》知識點一: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南方地區)2.農業發展的表現③經濟作物的推廣茶樹和棉花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菜,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直接影響就是催生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區尚限于廣東和福建;南宋后期,植棉區以北推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北上知識點二:手工業的興盛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知識點二:手工業的興盛1.紡織業北宋南宋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棉紡織工具比較先進,棉紡織品種類較多得益于棉花的推廣種植知識點二:手工業的興盛2.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釉色潔白,工藝精湛釉色獨特,五彩斑斕釉色青翠,質地細膩釉色厚實,紋理清晰端莊大氣,皇家風范瓷都記憶口訣1:參照地理位置汝鈞官窯在中原,定窯河北哥浙全。記憶口訣2:諧音冠(官)軍(鈞)定乳(汝)鴿(哥)。知識點二:手工業的興盛3.造船業規模宏大 設計科學 配備指南針造船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廣州泉州明州造船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東京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地位:宋代商業繁榮超過了前代。(2)表現:兩宋時期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城市可以沿街開鋪;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草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1.市鎮發展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唐六典》記載:“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1.市鎮發展解讀:根據材料,可以了解到唐代的市場有嚴格的交易時間限制,每天中午時分“擊鼓三百聲”開市,日落前七刻,“擊鉦三百聲”閉市,體現了政府對市的嚴格管制。市坊分離商業區居民區①官府對市場進行嚴格的監控;②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受到限制。唐朝商業發展的特點: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市鎮發展自宣德東去東角樓,乃皇城東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頭街北去,從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箓宮,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販鷹鶻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東京城內一處繁華的十字街口。打破了唐以來的坊市制度,商業活動經營突破了“市”的空間限制,而廣布于街衢窄巷中。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市鎮發展材料一 馬行街鋪席: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祅廟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終極)。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東京夢華錄 卷三》材料二 宋神宗時,開封已有戶20萬……城內店鋪林立,各地的貨物云集于此。處處都有商鋪、邸店、酒樓、質庫(即后來的當鋪)以及各種手工作坊。晚間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開張。“耍鬧去處,通曉不絕”。——《中國古代史》經商時間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市鎮發展宋以前市的特點:市、坊嚴格分開、按時開市閉市、管理嚴格。宋代市的特點: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經營時間限制,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管。市的變遷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市鎮發展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2.貨幣演變(1)原因:商貿的繁榮也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但長期以來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2)時期、地點:北宋前期,四川地區。(3)地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4)南宋貨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北宋紙幣銅板拓片南宋紙幣“會子”銅板拓片最早的紙幣在四川出現,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2.貨幣演變最早的紙幣在四川出現,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金屬貨幣笨重,不方便攜帶經濟繁榮貨幣交易量大多山地,交通不變印刷業、造紙業發達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2.貨幣演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①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②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③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④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演變對貨幣的發展演變分析:核心素養史料實證Historical evidence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3.海外貿易(1)地位: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2)表現: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海外貿易范圍廣。(3)作用: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朝海外貿易的地域范圍廣,涉及東亞、西亞、南亞和東北非等地知識點三:商業貿易的繁榮3.海外貿易宋高宗十分清楚海外貿易的重要性。 《宋會要輯稿·職官44之20》載,他曾諭及臣僚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爾。” “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從建炎二年(1128年)到紹興四年(1134年)七年間,泉州的舶稅收入達到二百萬緡(一緡等于一千錢)。 又載:“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泉、廣兩市舶司舶稅凈收入增至二百萬緡 。”約占當時南宋朝廷年度財政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稅收已增至百萬緡。 泉州市舶收入對政府財政的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支持、重視海外貿易的發展。獲得豐厚的利潤。宋高宗對海外貿易持什么態度 為什么 知識點四:宋代經濟發展的結果材料一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東京)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江蘇)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南宋《陸游集》年代 南宋 金朝 南北之比人數 1200年 80,600,000 43,800,000 65:35賦稅 1196年 60,000,000 14,319,000 81:31宋朝的經濟重心南移年代 南方 北方 南北之比賦稅(貫) 1045年(北宋熙寧元年) 35,811,000 45,095,000 44:56墾田(畝) 1077(北宋熙寧年) 318,480,000 143,175,000 69:31材料三 北宋時期南北經濟比較表材料四 南宋時期南北經濟比較表知識點四:宋代經濟發展的結果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南方北方唐朝中期開始南移南方北方南宋時期南移完成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北方南方課堂小結農業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首位農具與技術 秧馬;復種技術經濟作物 茶樹和棉花的推廣種植手工業 紡織業 北宋時,南方絲織品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制瓷業 瓷都景德鎮;南宋時,江南成制瓷中心造船業 廣州、泉州、明州,造船世界領先;北宋東京郊外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南宋海船裝備指南針商業 市鎮 開封、杭州(百萬人口城市);早市、夜市、草市;市鎮商業貿易區貨幣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紙幣與銅錢并行海外貿易 廣州、泉州是大商港;鼓勵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管理;貿易所得占財政收入重要地位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石頭大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它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結論1.歷史圖片是濃縮的歷史,是對歷史直觀、簡明的反映。一位同學在自主歷史學習中搜集到以下圖片(圖1一圖4)下列對圖片的解讀,正確的一項是( )A.圖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資料 B.圖2農業工具的發明有利于灌溉農業的發展C.圖3高僧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D.圖4再現了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都市的繁榮【解析】圖1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是研究青銅文化的重要資料,排除A;圖2曲轅犁是唐代發明的農具,有利于土地耕種,排除B;圖3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排除C;圖4《清明上河圖》再現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D課堂練習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石頭大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它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結論2.如下表數字的變化反映了( )A.南方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B.選官制度逐漸的失效C.中原地區的經濟持續衰退D.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解析】根據題干“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我們可知,該表涉及的數值是狀元人數的變化,分析圖表可知從唐到清,河南的狀元人數逐漸減少,江蘇則逐漸增多,而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從隋唐時期開始南移,直至南宋南移完成,此后經濟中心始終在南方,這說明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文化的興盛。故選D項。D課堂練習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石頭大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它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結論3.宋代時“坊市制 ”已經瓦解,商民們競相開設商鋪,各種“違章建筑 ”層出不窮,面對城市秩序混亂,宋朝政府專門設立 “街道司 ”;為適應蓬勃發展起來的街市,宋政府還在街道兩旁測量距離,豎立“表木”;政府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錢 ”。這說明宋朝( )A.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B.商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管理的變化C.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雜稅 D.商業發展不再受重農抑商政策限制【解析】為了有效應對開設商鋪所帶來“違章建筑”的問題,政府設立“街道司”、豎立“表木”、征收“侵街房廊錢”的舉措體現了城市管理制度上的與時俱進,說明商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管理的變化,故選B項;“違章建筑”體現的是對空間的突破,并未涉及時間上的突破,排除B項;“侵街房廊錢”應屬于罰款,而不是稅收,排除C項;宋代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商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限制,排除D項。B課堂練習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石頭大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它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結論4.北宋時,蘇軾曾寫道:“余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日行千畦(小塊土地),較之佝僂(彎腰)而作者,勞佚(逸)相絕矣”。由此可見,“秧馬”的使用有利于( )A.普及小麥種植 B.形成養馬習俗C.增強墾荒能力 D.提高勞動效率【解析】據“……日行千畦(小塊土地),較之佝僂(彎腰)而作者,勞佚(逸)相絕矣”可知,農夫利用秧馬,可以“日行千畦”,相比彎腰勞作來說,秧馬提高了勞動效率,可以讓農夫更加閑逸,D項正確;秧馬是宋朝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與“普及小麥種植”無關,排除A項;秧馬并非真正的馬匹,“形成養馬習俗”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秧馬有增強墾荒的能力,作為拔秧工具并不能墾荒,排除C項。故選:D。D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東京夢華.mp4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pptx 貨郎圖.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