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4《哲學與文化》核心考點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 2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6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 8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14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17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20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七課 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23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 27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9《哲學與文化》-核心考點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一 追求智慧的學問1.全面理解哲學的概念(1)從本義上看: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2)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它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3)從產生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4)從特點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5)從作用看:哲學指導具體科學的研究,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哲學 世界觀區 別 含義不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形成不同 哲學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世界觀是自發形成的特點不同 哲學并非人人都有;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簡單化的聯系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都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的認識;兩者都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錯誤傾向 我們既要反對把哲學簡單化,把零散的、不自覺的世界觀當作哲學學說,也反對把哲學神秘化,認為哲學只是哲學家的事情誤區?、僬軐W與世界觀都是科學的;②哲學就是世界觀;③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④哲學是哲學家的事,與普通人無關。(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 方法論區別 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 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聯系 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特別提醒 ①世界觀與方法論并非相互決定的關系。②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 具體科學區 別 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任務 揭示整個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特殊規律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聯系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注意 防止兩種錯誤傾向:①替代論: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②取消論:輕視哲學,否認哲學對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特別提醒 正確理解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要把握的幾個關鍵點(1)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而不是三者的總和。(2)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而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3)哲學與具體科學在地位上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研究對象上的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可以相互包含。(4)反對認為哲學無用的“取消論”,反對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的的“替代論”,反對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的“哲學萬能論”。(5)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進步”二字不能丟。二 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何者為本原 存在決定思維 唯物主義思維決定存在 唯心主義有無同一性 能夠正確認識世界 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論特別提醒 ①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內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②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2.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比較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代表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 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局限性 缺少科學依據;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共同性 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3.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物 及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②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三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1)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的本質特征。(2)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構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3)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理解周圍的世界。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革命性、科學性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它來自實踐又為無產階級的社會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實踐性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顯著特征,又是區別于其他哲學的顯著標志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問題就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把變革舊世界和改變現存事物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以科學的發展為基礎,而且通過總結實踐和自然科學的成就,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完備而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相互聯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實踐中實現了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在實踐中正確地改造世界,發揮其革命性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果和歸宿,只有在實踐中改造世界,才能體現出它的科學價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其科學性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一 世界的物質性1.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比較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區別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特性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 有生有滅,可以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聯系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2.正確理解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主觀性內容的客觀性 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無論深刻的意識還是膚淺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形式的主觀性 從意識的主觀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認識形式,還包括理性認識形式。這兩種形式雖然是主觀的,便反映的內容都是客觀的;意識是由知識、情感、意志等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從意識的主觀差別上看 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等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反映從意識的主觀特征上看 意識作為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不僅是對客觀對象的近似真實的摹寫,還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二 運動的規律性1.規律是客觀的(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①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②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理解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載體。離開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強調 物質離不開運動 運動離不開物質誤區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2)物質運動有其客觀規律①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②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要求: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點撥:圖示規律的含義2.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制約 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 尊重規律,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含義 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四個要求 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②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③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④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兩個結合 ①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②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兩個反對 ①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 ②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一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1.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1)聯系的含義: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聯系的特征: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種多樣的。特征 世界觀 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要求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要求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多種多樣,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不同聯系的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特別提示?、俾撓稻哂衅毡樾?,但并不是說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因為聯系是有條件的,只有條件存在,才會產生某種聯系。②否定事物聯系的客觀性,主觀臆造聯系就會犯唯心主義的錯誤。③聯系是客觀的,聯系的觀點是主觀的。④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人為事物的聯系以自在事物的聯系為基礎;人為事物的聯系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物質性活動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人們可以建立新的聯系,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憑借主觀想象創造聯系。人們建立新的聯系,必須依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反映事物的客觀聯系。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1)總的要求: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特別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2)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要求①辯證關系:整體與部分是互相區別,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對比 整體 部分區別 內涵 事物的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 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地位功能 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聯系 相互依賴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相互影響 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方法論 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②系統及其特征: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③方法論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特別提醒?、僬w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②部分優化組合形成整體時,才能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③部分以無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二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1.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發展的普遍性: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界、人類社會、每個人的認識都是發展著的。(2)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3)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1)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是量變和質變比較 量變 質變區別 性質 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特點 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結果 事物還是其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自身,而變成另一事物聯系 辯證 關系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 我們做事情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要堅持適度原則(2)事物發展的總趨勢: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比較 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原因 ①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②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②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要求 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習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特別提醒 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發展的過程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原因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3)區分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比較 辯證否定觀 形而上學否定觀否定的動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強加給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與肯定的關系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與肯定絕對地割裂,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發展和聯系的關系 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 否定是發展的中斷三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1)矛盾的含義: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一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2)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比較 同一性(統一屬性) 斗爭性(對立屬性)區別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特點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矛盾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聯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 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方法論 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3)矛盾的作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2.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比較 普遍性 特殊性區別 含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 同類事物的共性 每一事物的個性方法論 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特別提示 矛盾普遍性的標志詞:出現問題、困難;既……又……;盡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機遇和挑戰;優缺;雙刃劍。矛盾特殊性的標志詞:根據當地實際,根據……的特點;優勢、特色、特征;因地(因時)制宜;因人而異;針對;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對癥下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3.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1)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區別 外延內涵 主要矛盾指的是“矛盾體”,內部又含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講的是“矛盾側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地位 作用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原因在于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發展方向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原因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方法論 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點、抓關鍵、抓中心。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做事要有主次,如果是有多項工作要做,但有主次,就用主次矛盾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 主次方面研究的是看問題判斷性質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果探究一項工作是否值得做,或者研究事物的性質和方向是什么,則用主次方面原理側重 做事抓重點 看清性質與方向標志詞 “重點”“重心”“關鍵”“首要任務”“突破口”“中心環節”等 “主流”“方向”“大局”“性質”“主體”“實質”“九個指頭”“優勢”等聯系 ①二者的共同實質是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現,是矛盾發展不平衡的結果 ②都在一定條件下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③都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④主要矛盾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兩者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而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2)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比較 兩點論 重點論含義 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認識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對 一點論 均衡論聯系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理論依據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3)堅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含義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地位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重要性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要求 區分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把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的不同矛盾;區分同一事物內部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一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認識與實踐(1)認識①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②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比較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地位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手段 通過感覺器官 借助抽象思維對象 現象 本質形式 感覺、知覺和表象 概念、判斷和推理特點 直接性和形象性 間接性和抽象性聯系 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2)實踐及其特征①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比較 理解 側重點 點睛之詞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結果”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規劃”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 社會性,強調實踐受橫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強調實踐受縱向因素的影響 “合作”等橫向因素—社會性;“歷史條件”等縱向因素—歷史性聯系 三個特點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理解 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特別提醒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強調把認識與實踐的結果加以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認識要指導人們改造世界。3.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 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 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真理是客觀的(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特點 解讀 誤區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①對同一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變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比較 含義 原因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1.準確理解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1)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鑰匙”一方面,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另一方面,勞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們全部社會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2)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①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②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精神文化領域。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的變遷和進步。特別提醒 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實踐觀點,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性質 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過程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時間 不完全同步: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先于社會存在性質 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提示?、俨煌再|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是不同的,并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實現。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不是說社會意識是不依賴于社會存在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3.弄清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角度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本原(根本區別) 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但是無論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多大,最終還是要受社會存在的制約 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改變是社會出現各種變化的根本原因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承認杰出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能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認為人的思想、主觀意志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歷史是由偉大人物創造的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規律 認為歷史領域有著固有規律,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認為人類社會是沒有規律的,社會歷史僅僅是個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積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基本矛盾 普遍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則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特別提醒(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分析材料信息,屬于法律修改、政治體制改革之類的一般可以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來回答。若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等,一般可以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回答。(2)上層建筑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各類組織;觀念上層建筑是指適應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實現: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3)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情況比較 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矛盾性質 對抗性 非對抗性解決方式 階級斗爭 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 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醒 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力(1)精神動力:真正的哲學,我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2)生產動力:生產活動。(3)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4)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5)主體動力:人民群眾。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1.全面把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含義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因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要求 群眾觀點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異同群眾觀點 群眾路線區 別 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聯 系 意義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生的價值一 價值與價值觀1.人的價值含義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內涵 ①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 ②自我價值:在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對自我的滿足特點 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評價 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2.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是什么 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實質 是一種社會意識作用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③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方法論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錯誤的價值觀。當前,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 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重要意義 ①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②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要求 ①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標準 原因 要求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②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①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產生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沖突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特點 社會歷史性 階級性 主體差異性內涵 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化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意義或要求 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自覺站在正確的立場上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三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價值的創造和實現根本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①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②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七課 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一 文化的內涵1.文化的內涵從產生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從本質看 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及其產品,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從范圍看 既包括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包括非意識形態的部分(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從形式看 從靜態看,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從動態看,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即人們進行這種精神性的生產、傳播、學習、積累的過程從性質看 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提醒 第一,經濟現象或活動不屬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第二,政治現象或活動不屬于文化,如參加選舉活動等。第三,純自然的山水、景觀不屬于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第四,文化既包括靜態的文化產品,也包括動態的文化活動。2.全面理解文化的特點角度 特點 內容從文化的本質看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但通過社會實踐,文化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從文化與社會的關系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從文化與文明的關系看 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文化與文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明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文化與載體的關系看 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 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關系 文化與經濟 文化與政治相 互 影 響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不同的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終始與經濟的發展完全同步4.全面理解文化的功能功能 具體表現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①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 ②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③文化服務社會,滿足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④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①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②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 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醒 正確理解文化的功能(1)這里的文化,指的是優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優秀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2)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影響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但不同性質的文化對人和社會的影響不同,只有積極向上的、先進的、優秀的文化,才能起到這些作用。因此,應該自覺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發展先進文化。(3)不要過分夸大文化的功能,文化對于人和社會的作用并非具有決定性。政治、經濟決定文化。(4)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是中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榮興盛。5.文化與文明文明 文化內涵 文明與野蠻相對立,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 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性質 文明是積極向上的 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作用 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先進的文化具有促進作用,落后的文化具有阻礙作用聯系 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當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當代價值主要內容 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特點 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物質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當代價值 ①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 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確對待 正確態度:①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原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三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1.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內涵 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創新性發展的內涵 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做法 ①對于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②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2.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重要性 ①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時代性 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措施 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醒(1)中華民族的表現: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2)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凝聚作用 精神紐帶 維系我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的精神紐帶支撐作用 精神支柱 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激勵作用 精神動力 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指引作用 精神火炬 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一 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含義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樣性原因 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要求 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知識拓展:區分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比較 文化多樣性 文化多元化區 別 基本內涵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即人類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 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來說,從性質上泛指各種文化中既有優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社會作用 對人類社會來說,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對社會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陰礙了社會的發展對待態度 對待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對待文化多元化,既要大力維護和發展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又要堅決克服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聯系 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二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關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區別 內涵不同 文化交流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與發展。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語言、報刊、網絡等)使得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側重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實質不同 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 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 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②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果之一三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正確態度 基本要求 具體要求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立足國情、交流互鑒 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提醒: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中外文化的交流、競爭、碰撞不可避免,我們要學會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對待外來文化要堅持科學分析的態度,分清哪些是先進、健康的文化,哪些是腐朽、落后的文化。(2)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有差異、矛盾和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不應該排斥文化合作。要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選擇符合我國國情的優秀文化成果加以借鑒、吸收,不是一味照搬。(4)要克服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與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1.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點(1)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①指明方向: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②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③文化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2)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3)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4)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項目 具體闡釋決定因素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了中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 文化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符合中華文化的發展規律重大意義 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具體要求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文化建設是總體布局之一,為其他四個文明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沒有文化建設,其他建設就會失去方向和支撐,總體布局的目標就難以實現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才能更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奠定精神基礎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根基和先天優勢,要把這種根基和優勢轉變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和競爭力二 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1.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基本路徑 具體要求(原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①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②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 ②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特別提醒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1)堅持“不忘本來”,就是不忘初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傳統,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堅持“吸收外來”,就是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3)堅持“面向未來”,就是面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前景,準確判斷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傳承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同時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不斷推進中華文化創新創造。三 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1.建設文化強國的具體要求要求 具體措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提高人們的 道德修養和 科學文化修養 ①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②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③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 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特別提醒 正確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比較 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區 別 資金來源 政府扶持、社會贊助 面向市場,依法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特征和本質 創造性和公益性,不以營利為目的 消遣性、娛樂性和營利性范疇 主要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 主要包括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聯系 ①它們同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同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事業是文化產業之源,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如果沒有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文化產業就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②它們的存在價值都體現在創造、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先進文化上。③它們的終極目標都是服務社會,都要重視社會效益知識拓展:全面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性及其意義(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2)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3)在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競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4)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家園”,民族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5)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2.堅定文化自信來源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表現 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措施 ①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 ②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3.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2)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5)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6)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當今中國時代之基,解決時代問題。(7)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