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 新中考三輪復習 02 化學綜合突破模塊一 酸堿鹽綜合構建知識網絡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如圖是關于鹽酸化學性質的知識網絡圖:“﹣”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能發生反應,“→”表示一種物質能轉化為另一種物質。若A、B、C分別屬于不同類別的化合物,則A、B、C可能是( )A.CuO、Ba(OH)2、CuSO4B.NaOH、HNO3、K2CO3C.KOH、FeCl3、Na2CO3D.NaOH、Ba(NO3)2、H2SO4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①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②向一定質量的氧化銅固體中加稀硫酸③向稀鹽酸中加入碳酸鈣固體④向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兩份稀鹽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ZnO和Zn(OH)2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小金同學向盛有鹽酸和 MgCl2溶液的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 NaOH 溶液,為判斷反應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別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 a 于試管中,用 CuO 粉末、NaOH 溶液、MgCl2溶液這 3 種試劑進行了 3 個實驗,請你通過實驗現象寫出反應后溶液的成分。(1)若向試管中加入CuO 粉末,無明顯現象,則溶液 a中溶質可能的組成情況有 種。(2)若向試管中加入NaOH 溶液(過量),無明顯現象,則溶液 a 中可能存在的溶質為 。(3)若向試管中加入Mg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則溶液 a 一定有 種溶質。實驗室有一瓶配制數天的Na2SO3溶液,現在對其成分進行檢測:【成分猜想】猜想一:只有Na2SO3;猜想二: ① ;猜想三:既有Na2SO3,也有Na2SO4。【查閱資料】①Na2SO3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生成Na2SO4,②BaSO4不溶于稀鹽酸和稀硫酸③Na2SO3和鹽酸、硫酸反應均生成SO2【方案設計】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一 取待檢液適量,先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猜想三正確二 取待檢液適量,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有氣體和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或猜想三正確【方案分析】(1)方案一中的實驗現象為 ② ,方案一中加入BaCl2溶液后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③ 。(2)方案二的設計不合理,理由是 ④ 。某科學小組利用如圖裝置對 FeSO4 nH2O 晶體中的結晶水的含量進行測定(鐵架臺等已省略)。已知:①FeSO4 和 FeSO4 nH2O 加熱時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②FeSO4 nH2O FeSO4+nH2O③堿石灰是生石灰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實驗步驟如下:請回答:(1)步驟Ⅰ打開 K1導入二氧化碳氣體,排盡裝置中的空氣,其目的是 。(2)步驟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裝置冷卻至室溫,則操作甲指的是 。(3)步驟Ⅵ稱量,若晶體 FeSO4 nH2O 質量為 m,反應前后 C 裝置質量減少了 m1,D裝置質量增加了m2,則此晶體中的結晶水的百分含量為 (用字母表示)。模塊二 金屬綜合相同質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分別與足量的、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應,生成氫氣與消耗稀H2SO4的質量關系見右圖,分析圖象所得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A.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Mg>Fe>ZnB.三種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Mg<Fe<ZnC.三種金屬消耗稀H2SO4的質量:Mg>Fe>ZnD.三種金屬與稀H2SO4反應后溶液的質量:Mg<Fe<Zn為探究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習小組設計并進行實驗I和II。實驗結束,將兩實驗的廢液全部倒入一潔凈燒杯中,反應后得到溶液A和固體B,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據此得出以下結論:①通過實驗I和II能驗證Al、Ag、Cu的金屬活動性順序;②實驗反應后固體中一定含有Cu;③若A是無色溶液,A中可能含有AgNO3;④若A呈藍色,溶液A中至少有兩種溶質;⑤若A呈藍色,固體B中一定不含Cu。其中正確結論的個數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鐵合金是生產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金屬材料,但鐵制品容易被腐蝕而在表面生成紅褐色的鐵銹。為探究鐵制品銹蝕的條件,尋找防止鐵制品銹蝕的方法,現進行如下實驗:步驟1: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將干燥的O2從導管a通入U形管(裝置氣密性良好,藥品如圖所示);待U形管內充滿O2后,將導管a、b處的止水夾K1、K2夾緊。步驟2:一段時間后,觀察U形管內三處鐵絲表面的變化情況。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1中,檢驗U形管內已充滿O2的方法是 。(2)步驟2中,觀察到①處沒有明顯變化,說明鐵制品銹蝕的條件之一是需要有 (填化學式),②處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③處沒有明顯變化,說明純鐵的抗腐蝕能力較 (填“強”或“弱”)。(3)待U形管內有明顯現象后,將b導管插入水中,打開止水夾k2,觀察到 現象,說明該條件下鐵制品銹蝕過程消耗了O2。某興趣小組為探究“氧化鐵和銅粉”混合物中銅的質量分數,稱取一定質量的混合物,按照下圖1實驗裝置進行實驗:Ⅰ定性分析(1)實驗時要“先通一氧化碳氣體,后加熱”的目的是 。(2)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方程式為 。(3)實驗裝置B中的現象是 。(4)該裝置的設計有一明顯不當之處,你的改進方案是 。Ⅱ定量分析該興趣小組按照科學的方案完成實驗后,對通入足量CO充分反應后的管內固體X進行如圖2后續實驗探究:回答下列問題:(5)寫出固體X與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 。(6)根據以上實驗流程,原混合物“氧化鐵和銅粉”中銅的質量分數為 。例1.B解:A、鹽酸不與硫酸銅反應,鹽酸不能轉化為氫氧化鋇,氫氧化鋇不與氧化銅反應;B、鹽酸和氫氧化鈉、碳酸鉀反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硝酸和氫氧化鈉、碳酸鉀反應;C、氯化鐵和碳酸鈉均為鹽,屬于相同類別的化合物;D、鹽酸不能轉化為硝酸鋇,鹽酸不與硫酸反應。故選:B。練1.1.B解析:①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完全反應后,NaCl不再生成,繼續加入稀鹽酸,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會減小,故錯誤;②稀硫酸中含有水,故隨著稀硫酸的加入,混合物中水的質量始終增加,且由于會發生反應H2SO4+CuO=CuSO4+H2O,所以在CuO與稀硫酸發生反應的階段,加入相同稀硫酸時,水的增加量更多,故正確;③向稀鹽酸中加入碳酸鈣固體直至過量,溶液質量先增加后不變,故正確;④向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兩份稀鹽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ZnO和Zn(OH)2,相同質量的氧化鋅和氫氧化鋅產生氯化鋅的質量開始不相等,故溶質質量分數開始不會相等,而且完全反應結束,氧化鋅使溶液增加的質量小,故溶質質量分數大,故錯誤。綜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錯誤,故選B。練1.2.(1)3;(2)氫氧化鈉;(3)兩解:向盛有鹽酸和 MgCl2溶液的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 NaOH 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鹽酸消耗完再與氯化鎂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1)用CuO 粉末實驗,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a中不含稀鹽酸,可能是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也可能又是與氯化鎂反應了一部分,也可能是恰好又與氯化鎂發生了反應,也可能是氫氧化鈉有剩余,溶液a 可能有氯化鈉、氯化鎂或氯化鈉、氫氧化鈉。(2)加入NaOH 溶液實驗,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a中不含氯化鎂,則可能是氫氧化鈉恰好與氯化鎂溶液發生反應,也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過量,則溶液a 可能有氯化鈉、氫氧化鈉。(3)MgCl2溶液實驗,有白色沉淀,說明溶液a中含有氫氧化鈉,說明氫氧化鈉溶液是過量的,則溶液a中含有氯化鈉、氫氧化鈉兩種溶液。故答案為:(1)氯化鈉、氯化鎂或氯化鈉、氫氧化鈉;(2)氯化鈉、氫氧化鈉;(3)兩。例2. ①只有Na2SO4②先產生氣體,后產生白色沉淀;③BaCl2+Na2SO4═BaSO4↓+2NaCl;④加入的稀硫酸也會與BaCl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干擾了Na2SO4的檢驗練2.1.(1)防止空氣中的氧氣氧化FeSO4 和 FeSO4 nH2O;(2)加熱直至晶體質量不再變化(3)解:(1)步驟Ⅰ打開 K1導入二氧化碳氣體,排盡裝置中的空氣,其目的是防止空氣中的氧氣氧化FeSO4 和 FeSO4 nH2O。故填:防止空氣中的氧氣氧化FeSO4 和 FeSO4 nH2O。(2)步驟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裝置冷卻至室溫,則操作甲指的是加熱直至晶體質量不再變化。故填:加熱直至晶體質量不再變化。(3)步驟Ⅵ稱量,若晶體 FeSO4 nH2O 質量為 m,反應前后 C 裝置質量減少了 m1,說明結晶水的質量是 m1,D 裝置質量增加了m2,說明D裝置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的質量和是m2,因此此晶體中的結晶水的百分含量為:×100%=%。故填:×100%=%。例3.A解:A、由圖中信息不能判斷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該選項說法不正確;B、三種金屬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鹽中金屬元素的化合價都是+2,生成氫氣質量越小,金屬相對原子質量越大,由表中信息可知,生成氫氣質量由大到小的順序是鋅、鐵、鎂,因此三種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Mg<Fe<Zn,該選項說法正確;C、生成氫氣質量越大,消耗硫酸質量越大,因此三種金屬消耗稀H2SO4的質量:Mg>Fe>Zn,該選項說法正確;D、生成氫氣質量越大,反應后形成溶液質量質量越小,因此三種金屬與稀H2SO4反應后溶液的質量:Mg<Fe<Zn,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練3.1.B解:①實驗I可得金屬活動性Al>Cu.實驗II可得金屬活動性Cu>Ag,所以金屬活動性順序Al>Cu>Ag,故正確;②如果實驗II中硝酸銀過量,實驗反應后可能將實驗I生成的銅全部反應,故錯誤;③若A是無色溶液,說明溶液中不含硝酸銅,由于鋁優先與硝酸銀反應,所以A中不含有AgNO3,故錯誤;④若A呈藍色,則溶液中含硝酸銅,還一定含有硝酸鋁,可能含有硝酸銀,溶液A中至少有兩種溶質,故正確;⑤若A呈藍色,可能鋁置換了部分銅,固體B中可能含Cu,故錯誤;故選:B。例4.(1)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b處,如木條復燃,說明U形管內已充滿O2;(2)H2O;鐵絲生銹;強;(3)導管內液面上升解:(1)由于氧氣有助燃性,在b口放帶火星的木條,如果木條復燃,則裝滿氧氣;(2)觀察到①處沒有明顯變化,①處比②處缺少水分,說明鐵制品銹蝕的條件之一是需要有H2O;②處鐵絲同時與水和氧氣接觸,鐵絲生銹;③處沒有明顯變化,說明純鐵的抗腐蝕能力較強;(3)鐵制品銹蝕過程消耗了O2,裝置中壓強變小,待U形管內有明顯現象后,將b導管插入水中,打開止水夾k2,導管內液面上升。故答案為:(1)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b處,如木條復燃,說明U形管內已充滿O2;(2)H2O;鐵絲生銹;強;(3)導管內液面上升;練4.1. (1)排盡玻璃管內的空氣,防止加熱時發生爆炸(2)3CO+Fe2O32Fe+3CO2(3)石灰水變渾濁(4)將尾氣點燃或用氣球收集定量分析:(5)Fe+2HCl═FeCl2+H2↑(6)20%解:(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點燃時會可能發生爆炸,實驗時要“先通一氧化碳氣體,后加熱”目的是排盡玻璃管內的空氣,防止加熱時發生爆炸;(2)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3CO+Fe2O32Fe+3CO2(3)實驗裝置B中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現象是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4)一氧化碳有劇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故需將尾氣點燃或用氣球收集起來.定量分析:(5)反應后管內固體是鐵和銅的混合物,加入過量鹽酸后,鐵與鹽酸反應產生氫氣,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6)根據氫氣的質量可求出鐵的質量,根據鐵元素的質量可求出氧化鐵的質量.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是鐵與鹽酸反應生成的氯化亞鐵和剩余的鹽酸,固體C是銅,表面殘留著鹽酸,故可取最后的洗滌液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看是否變紅確定是否洗滌干凈.故答案為:(1)排盡玻璃管內的空氣,防止加熱時發生爆炸(2)3CO+Fe2O32Fe+3CO2(3)石灰水變渾濁CO2+Ca(OH)2═CaCO3↓+H2O(4)將尾氣點燃或用氣球收集定量分析:(5)Fe+2HCl═FeCl2+H2↑(6)設鐵的質量為x,Fe+2HCl═FeCl2+H2↑56 2x 0.4gx=11.2g所以氧化鐵的質量為=16g,所以原混合物“氧化鐵和銅粉”中銅的質量分數為×100%=20%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