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序號 知識點背書自查清單(1-9課) 自查情況 自查情況1 中國現代史歷史分期(1949年-至今)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時間、議題、職能、意義。3 《共同綱領》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4 開辟歷史的新紀元“新”在哪里5 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背景、解放方式、代表、意義6 抗美援朝戰爭的時間、根本原因、軍隊(被譽為)、司令員、目的、性質。7 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戰役、戰斗英雄及其事跡、結果、勝利的原因8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意義、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9 土地改革的時間、根本原因、法律依據、目的、實質、特點、結果10 土地改革的意義、建國初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三件大事11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背景、目的、基本任務、特點、成就、結果12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3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標志、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時間、內容、意義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意義15 三大改造的時間、內容、實質、意義、缺點、啟示16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原則,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方式政策17 中共八大的時間、內容、主要任務、影響、地位18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在哪次會議提出、內容、影響、評價19 大躍進的特點、危害,人民公社的特點、危害20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21 國民經濟調整的時間、方針、成果22 文化大革命時間、根本原因、最大冤案、結束標志、影響、教訓、啟示23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模范人物、稱號及精神,如何踐行發揚24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25 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的時間、性質、影響2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內容、意義27 撥亂反正完成的標志、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28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最先改革的地點、時間、制度、特點、意義29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哪些步驟?從這四次農村關系的調整中可以得出什么啟示?30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重點、中心環節、作用31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完善的時間,特征、意義32 經濟特區分別哪幾個?對外開放的“窗口”是?經濟特區建立的意義?33 對外開放格局的格局、特點。加入世貿組織的時間、作用。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1-19課中國現代史歷史分期(1949年-至今)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徘徊時期(1976年—1978年)→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8—至今)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大單元概念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政權:開國大典鞏固政權:西藏和平解放(政治上)、抗美援朝(軍事上)、土地改革(經濟上)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一、新中國準備工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1.時間地點:1949年9月、北平2.會議議題: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3.代表:各黨各派各界代表662人(特點:會議代表具有廣泛性和民主性,代表人民意志)4.內容:①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注:《共同綱領》地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行使國家政權的最高機關;(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確定首都—北京、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旗—五星紅旗、采用公元紀年;④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職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6.政協會議召開意義:①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②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充分的準備。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二、成立標志:開國大典(1949.10.1)1.時間地點: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2.標志性意義: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國內:①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②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人民當家作主;③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國際:④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三.開辟歷史的新紀元“新”在 ①國家性質發生變化,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②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③人民地位開始發生變化,人民當家做主。易錯點:新中國成立時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社會主義。54門禮炮是指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54個民族(根據當時統計),象征中國人民的空前大團結。28響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從1921-1949年領導中國人民努力奮斗干革命的28年。四、鞏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背景: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2.時間: 1951 解放方式:和平解放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晉美3.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第2課: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2.抗美援朝原因(背景): 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根本原因)②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直接原因)。3.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可愛的人”4.司令員:彭德懷5.戰爭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6.性質: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爭7.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8.戰斗英雄: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射口,為隊友開辟前進的道路,自己英勇犧牲。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9.為什么稱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最可愛的人”?答:人民志愿軍身上體現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①愛國主義精神;②革命英雄主義精神;③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④革命忠誠精神;⑤國際主義精神10.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中朝軍隊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1.勝利的原因:①黨中央的正確領導。②抗美援朝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③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④國內人民的支持和國際主義力量的支持。12.勝利的歷史意義:國內:①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②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國際:③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第3課: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一、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原因)②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直接原因)③鞏固人民政權和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需要二、概況:1、時間:1950年—1952年底 地區:新解放區2、開始標志(法律依據):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4.內容(實質):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5.具體做法: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6.特點:①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②分批分期進行7.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西藏在1959年進行改革)易錯點: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土地歸私人所有三、意義:(1)政治上:①徹底摧毀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生產積極性提高;③鞏固了人民政權④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注:1.建國初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三件大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底)1.背景:①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②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且門類不全,重工業比重低,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時間:1953—1957年3.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4.基本任務: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設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培養建設人才5.“一五”計劃的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6.主要成就:①工業: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四廠)②交通運輸業:武漢長江大橋;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一橋二鐵三公)7.重工業分布特點:集中在東北地區(原因/優勢:①東北礦產資源豐富;②東北重工業基礎較好;③緊靠蘇聯便于接受幫助)8.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9.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奠定了工業化基礎。10.我國為什么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①我國重工業基礎薄弱,影響工業、農業的發展;②受蘇聯發展的影響,學習蘇聯經驗;③增強國防建設、保衛政權的需要。11.一五計劃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決策和領導;②蘇聯的援助;③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確立標志: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2)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選舉國家領導人:國家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第一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3)意義: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2)意義: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5課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時間:1953-1956年底2.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農業:①原因: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②方式: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 ③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原則:自愿互利④三個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⑤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2)手工業:①背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動②方式: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③結果:到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資本主義工商業:①原因:一些私營工商業主嚴重擾亂經濟秩序;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國營經濟力量得到增強,公私合營經濟出現有所發展。②方式:公私合營③政策:贖買政策→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④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3.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4.意義: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實質);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③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三大改造地位);④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⑤解放了生產力,對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5.局限性: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啟示: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必須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6.新中國成立后社會性質的變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這一階段為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注:一化三改指國家工業化和三大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任務)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1956年-1976年)一、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時間、地點:1956年、北京2.內容: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影響: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4.地位: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原因:①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②符合國情,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為建設社會主義指明方向;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二、探索中的失誤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會議: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2)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評價: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2.大躍進(1958-1960年)(片面追求高產量、高速度、高指標)(1)表現(特點):農業上浮夸風,虛報產量;工業上全民大煉鋼鐵(2)危害:造成資源浪費,破壞生態環境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開始)(1)特點: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危害: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生產力發展4.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三個探索中的失誤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1959—1961年)5.嚴重失誤的原因及教訓:原因:①對國情分析不夠;②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經驗;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教訓: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生產關系變革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等。三、國民經濟的調整1.時間:1961-1965年2.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3.成果: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物價穩定、市場繁榮四、“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毛澤東錯誤判斷國內形勢,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②左傾錯誤的嚴重發展(根本原因);③野心家的利用和個人崇拜2.時間:1966—1976年3.目的: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通過“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4.動亂局面表現:“打倒一切,全面內戰”;造反派組織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等5.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6.新中國最大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致死(反映民主和法制受到嚴重踐踏)7.結束:(1)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2)“文化大革命”結束標志:1976年10月,華國鋒和葉劍英粉碎江青(四人幫)反革命集團8.“文革” 的危害及其教訓是什么?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危害:①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社會秩序混亂;②經濟上,國民經濟發展受到破壞,遭受巨大損失;③文化上,教育、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教訓: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③加強對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④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啟示: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五.建設成就(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1.原因: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三大改造完成;全國人民的建設熱情和艱苦奮斗等2.成就:(1)鋼鐵工業: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2)石油工業: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國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1(3)從無到有的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4)鐵路: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5)生物: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6)國防尖端技術取得重大進展。3.模范人物:(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不怕困難、艱苦創業)(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熱愛人民、鞠躬盡瘁)(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助人為樂、愛國愛民)4.意義: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5.時代精神:不怕困難、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無私奉獻、愛國愛民、助人為樂、敢于創新精神等如何踐行發揚?①學習時代精神;②與時俱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時代精神發揚光大(二)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1)1967年6月成功爆炸中國第一顆氫彈;(2)1970年4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3)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結合所學知識,你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有何感悟 感悟:①社會主義建設是曲折而漫長的過程;②社會主義建設要依據國情; ③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⑤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 ⑥要完善民主法治建設等。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1978年12月2.背景:①十年“文革”動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②粉碎“四人幫”后,人們要求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③“兩個凡是”方針引起普遍不滿;(“兩個凡是”的實質:“左”傾錯誤的繼續)④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a.性質: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b.影響:①它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②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3.內容:思想上: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2)政治上: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4.意義: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和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二、撥亂反正突出表現:①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平反劉少奇冤案);②教育上:恢復高考制度;③思想上: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順利完成。Ps問: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①會議沖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②會議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最能體現偉大轉折)③會議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必將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特點:由農村到城市,由試點到全方位推進)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2.改革從農村開始的原因:農村人民公社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改革目的: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4.最先改革的地點和時間:1978年 安徽鳳陽小崗村5.方式(特點):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6.推廣: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7.意義:①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的一條新路。ps: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沒有所有權Ps: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哪些步驟?1950-1952年 土地改革;1953-1956年 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 人民公社化運動;1978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問:從這四次農村關系的調整中可以得出什么啟示(制定農村政策時應該注意什么)?啟示:①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1.背景:①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②企業沒有自主權,政企不分;③工人生產沒有積極性2.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4.內容: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5.中心環節(目的):增強企業活力6.作用:①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②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完善: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特征: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4.意義: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第9課對外開放一、對外開放的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開始:建立經濟特區 建立 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特”)代表 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 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表現 1.1984年,開放14個沿海開放城市; 2.1985年,開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隨后擴展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 3.1988年,增設海南島經濟特區; 4.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5.1992年,深入內地。格局 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新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時間 2001年12月作用 1.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新空間。 2.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也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思考: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利還是弊?意義(利):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打開了新空間。弊: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處于不利地位等。二、改革開放的啟示: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②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③我們要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理論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一、鄧小平理論1.形成過程: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中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產生)②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次提出)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④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意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知識回顧: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意義:鄧小平理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3.評價鄧小平: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地位)二、中共十六大(2002年)1.時間:2002年2.內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1)含義: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意義: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三、中共十七大(2007年)1.時間:2007年2.內容: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四、中共十八大(2012年)1.時間:2012年2.內容:(1)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2)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3)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五、中共十九大(2017年)1.時間:2017年2.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3.內容:(1)新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意義:①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②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六、中共二十大(2022年)1.時間:2022年2.內容:中共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中國夢宏偉藍圖1.提出:2012年,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含義),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途徑: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力量)。4.“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1)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實現)(2)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1、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演化為新內涵:2020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涵演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3、意義: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三、新發展理念1.提出: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2.內涵:創新(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解決人與自然問題)、開放(解決內外聯動問題)、共享(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3.意義: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關系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表現: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度提高;③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2.應對內外環境變化的舉措:(1)對內:進入新時代,我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2)對外: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體措施:①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②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2015年成立);③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建設(2013年,上海自貿區);④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3、經濟建設取得成就的意義: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五、開啟新征程1.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在會上宣布:“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2.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2021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啟示:這些黨的經驗是從黨的歷史中總結出來的,不是從別的國家照搬過來的,在這些經驗的科學指引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3.中共二十大2022年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謀劃: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六.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走中國道路符合國情、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歷史證明只有走中國道路才能實現中國夢。七.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②堅持改革開放;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④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等八.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能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哪些努力?①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志向;②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③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道路九.你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將如何繼續?①堅持改革開放;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④弘揚中國精神;⑤凝聚中國力量等。第12課 民族大團結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1)前提:國家統一領導(2)實行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居住的地方)(3)行使自治權:不是高度的自治權,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權(受憲法等法律法規的約束)2、實行的依據(背景、原因):是由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現實情況(大雜居、小聚居的少數民族分布特點)決定的。3、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其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制度化);1984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法律化)4、地位: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5、實施: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66周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最晚設立);自治州;自治縣6、意義:①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②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Ps: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二、共同繁榮發展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2、措施:(1)政治: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意義: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還通過人才,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意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表現:創制文字、尊重其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古籍整理(三大英雄史詩)意義: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策戰略:①西部大開發戰略(20世紀末)(成就: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②興邊富民行動意義:極大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三.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呢?1.要積極學習和宣傳我國的民族政策;2.要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3.增強民族團結意識;4.關心少數民族同學……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一、“一國兩制”構想(為解決臺灣問題首次提出)1、提出背景:①歷史遺留下來的臺灣、香港和澳門問題;②實現祖國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2、提出者、提出時間:鄧小平 改革開放新時期3、含義: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目的: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意義: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② “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③為國際上解決類似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范例二、香港澳門回歸祖國1.香港回歸:①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2.澳門回歸:①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3、港澳回歸的歷史意義①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②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③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4、為什么香港能夠順利回歸?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指導③中華民族兒女共同的心愿; ④中英雙方的共同努力;⑤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5、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啟示:①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②國家強大,才能保護主權;③必須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綜合國力三、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時間 方針 措施 作用港澳回歸后 (1997/1999 --2012) 方針: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強化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經貿人文紐帶,實現兩地互利共贏。措施:內地與港澳簽署關于建立更密切經貿關系的安排,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游(2003年)進入新時代 (2012 --現在) 方針: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 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措施: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2020年) 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促進港澳與內地合作共贏、穩定發展★【注意】特別行政區中的“特別”與經濟特區中的“特”有什么不同?1.特別行政區的“特別”是指特別的社會制度,即實行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2.經濟特區的“特”是指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一、臺灣問題的由來:1949年,渡江戰役后,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兩岸分離;1950年,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二、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方針政策時期 領導人 方針政策新中國成立后 毛澤東 武力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臺灣改革開放后 鄧小平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1995年 江澤民 八項主張(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指導思想)2005年 胡錦濤 《反分裂國家法》中共十八大后 習近平 反“獨”促統,共圓中國夢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時間 事件 影響1979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高臺灣同胞書》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和馬祖。 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1987年 臺灣當局被迫放棄“三不”政策 海峽兩岸進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的變化1990年 1991年 1992年 臺灣成立海基會 大陸成立海協會 兩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3年 汪辜會談 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2005 胡錦濤會見連戰 促進兩岸關系的新發展2008 兩岸實現三通 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二、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1、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臺獨”勢力及其分裂行動2、措施:①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人民解放軍在臺灣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②2022年《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強調爭取和平統一,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③中共二十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三、海峽兩岸現今實現和平統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①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②海峽兩岸人員往來及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③“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④香港、澳門回歸的經驗借鑒;⑤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2.不利:①美國等外國勢力的干涉;②臺獨勢力阻礙國家統一3.應對措施:①繼續推行改革開放,努力增強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②堅持和平統一的基礎之上,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③利用法律依據,堅決反對分裂。四、作為中學生的你能為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復興做些什么?①積極擁護祖國統一的方針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堅持“九二共識”。②自覺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③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第15課 鋼鐵長城一、陸、海、空軍的建設陸軍 我國陸軍發展成為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現代化部隊海軍 組建 新中國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東海、南海、北海艦隊發展 1970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潛艇 1971年,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現代化海軍武器先進,由多兵種組成 2012年9月,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空軍 組建 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初,擁有飛機3000多架;抗美援朝中取得輝煌戰績(蔣道平) 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第一個五年計劃:沈陽飛機制造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二、導彈部隊的發展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2.地位: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3.任務: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實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4.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目前裝備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三、新時代強軍之路1.強軍目標(1)提出者:習近平(2013年)(2)內容: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2.強軍會議背景 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推進時地 2014年、福建古田內容 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3.成立五大戰區(1)時間:2016年(2)內容: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4.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5.強軍新格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隊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四、我國國防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答:①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的提高; ②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③黨和國家的重視;④自力更生、敢打敢拼的優良傳統。五、我國加強國防建設的作用是什么?答:保衛國家安全;保障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維護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提出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1)友好:新中國成立之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立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2)敵對: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的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2.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3.確認:1954年6月,周恩來分別與總理同印度、緬甸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甸關系的基本原則★4.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三“互”兩“平”)★5.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二、日內瓦會議(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1.時間:1954年2.人物:周恩來(代表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3.影響: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三、萬隆會議(“求同存異”)——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2.時間:1955年3.地點:印度尼西亞萬隆4.地位(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5.會議成果: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1)同:歷史遭遇相同:曾經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問題相同:如何發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促進世界和平(2)異: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意識形態等不同6.會議意義: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四、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中國外交工作有哪些成就?①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②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1954年,周恩來代表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④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五、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國家獲得獨立;正確的外交政策;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廣大亞非國家的支持。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背景 ①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卻長期被聯合國排斥在外,由臺灣國民黨占據席位;②中國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時間 1971年10月會議 第26屆聯合國大會內容 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意義 ①對中國: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②對世界: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為什么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根本原因);亞非拉國家對中國的支持。二、中美、中日建交1.新中國成立時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敵對2.中美建交:(1)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過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建交的前提)(2)中美建交的原因:①中國實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根本原因);1②國際形勢的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要求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系(影響:中日建交后,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高潮)國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國家利益三、全方位外交1.時間:改革開放以后2.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措施:①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②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③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④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⑤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⑥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發揮積極作用。5.成就: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的國際會議6.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7.全方位外交的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啟示)答:①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日益提升(根本原因);②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贏得世界各國尊重;③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廣泛認同;④依據國際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外交策略。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一、科技成就1.“兩彈一星”(1)內容:兩彈——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 一星——人造地球衛星(2)發展歷程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1966年10月,第一次成功進行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③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1970,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后,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3)代表人物:錢學森、鄧稼先(“兩彈元勛”)(4)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5)意義:①民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國防建設: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③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載人航天工程(1)開啟飛天之旅: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顆無人飛船神州一號,開啟我國的飛天之旅(2)實現載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將宇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繼美國、蘇聯之后)(3)實現太空行走:2008年,神州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任務。(4)進駐“天宮”:2021年,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3.秈型雜交水稻(1)概況: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2)意義:①國內:秈型雜交水稻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②國際:對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也有重大貢獻。4.青蒿素(1)概況:①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②2015年,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影響: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啟示:知識是最大的財富,也證實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文化成就1.第一階段:1956年——1978年(1)特征: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代表成果:文學: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紅巖》、話劇:《茶館》、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2.第二階段:1978年——2012年(1)特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2)代表成果:文學: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電影《大決戰》、大型舞劇《絲路花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3.第三階段:2012年——現在(1)特征:進入新時代,文化自信明顯增強(2)代表成果: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青少年應如何堅持科技創新,文化自信?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優秀品質,堅持科技創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有哪些?①科技工作者的同心協力和無私奉獻;②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③經濟發展為科技文化發展奠定物質基礎;④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一、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①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根本原因);②國家關注民生;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④各族人民共同努力;⑤人們的思想解放、觀念更新;⑥科學技術的推動二、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中能得到什么啟示?①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②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期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布票購買:“藍灰色的海洋” 五顏六色、追求風格食 糧票購買、單一、吃飽 吃好、營養均衡住 擁擠、簡陋、條件差 寬敞、環境好娛樂 簡單娛樂 多種休閑娛樂行 步行、牛車、自行車 私家車、地鐵、高鐵、飛機等交通 建設 鐵路:2010年底,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二 公路:建密集公路網、公路大橋等,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民航:國內、國際航線眾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通信 發展 成就 電信: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世界前列;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十分普遍 互聯網:發展迅速,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日益提高影響: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 原因: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啟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