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閱讀專題逆鱗有術:勸諫亦有道——精讀《諫逐客書》【專題解釋】以精讀《諫逐客書》為主,輔以聯讀《諫太宗十思疏》《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把握實用文目的性、針對性的功能特點,了解古代文論中的勸諫藝術,深入探討公私兼顧的勸諫之道,感受中國傳統的勸諫文化。【預習任務】精讀《諫逐客書》,疏通文言字詞,掌握文章內容。聯讀《諫太宗十思疏》《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提供參考譯文,了解文章內容。3. 通過自主查閱等方式,從“寫作原因及對象”“社會事件、現象或問題”“立場、觀點或行為”“寫作目的”四個方面提煉相關信息,建議合理設計表格加以完成。【學習任務】導入:“勸”,意為用道理說服人,使人聽從;“諫”,意為規勸,使改正錯誤。在中國,“勸諫”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文化。“勸諫文化”興起于先秦時代,它不但對中國的政治結構有深刻的影響,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同樣影響巨大。任務一 破解勸諫的內涵特征1.《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四篇文章都是“勸諫文化”的代表作,它們在文體上有何共性特征?勸諫類文章以論述文為主,如《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都是典范的論述文;即便是史傳文學,如《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其中的勸諫部分也可以視為局部的論述文。勸諫類文章的共性特征是實用性,以論述為表達特色。2. 實用性、針對性是勸諫類文章的文體特點,往往具有明確的對象和目的等,閱讀四篇文章并完成表格。文章 勸諫背景 勸諫主體 勸諫對象 勸諫目的《諫逐客書》 《諫太宗十思疏》《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學生自主完成。比如《諫逐客書》,勸諫背景是鄭國修渠一事給秦國宗室貴族提供了進讒言之機,致使秦王下令驅逐所有客卿;當時,秦國已經是第一強國,國家的戰略目標已然調整為吞滅六國,完成統一天下大業。勸諫主體是李斯,一方面他作為客卿身在被驅逐的行列,另一方面他當時頗受秦王信任,具有較高的地位。勸諫對象為秦王,身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其戰略目標是吞滅六國、一統天下。勸諫目的是闡明逐客之過,說服秦王收回逐客令。3. 綜上所述,你認為勸諫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勸諫往往是臣子對君主進言規勸,使其正視缺點、改正錯誤。在勸諫過程中,不僅要著眼于勸諫的背景和目的,更要考慮到雙方的身份、地位及立場等。任務二 鑒賞勸諫的語言藝術1. 優秀的勸諫類文章往往文脈貫通,文采斐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以《諫逐客書》為例,可反復誦讀,感受其語言表達的獨有魅力。2. 以小組為單位,鑒賞《諫逐客書》的語言藝術,可用表格或思維導圖等形式加以呈現。可從“對比的藝術”“比喻的藝術”“類比的藝術”“鋪排的藝術”“正反的藝術”等方面進行賞析。比如,《諫逐客書》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多種多樣,以第二段為例:第一層以珠寶等物為喻設問作結,第二層以玩好美女為喻進行推論,第三層以音樂為喻進行對比,第四層以人和物作比較,設喻豐富蘊藉,寫法靈活多變,運筆酣暢淋漓。任務三 區分勸諫的方式類別1. 勸諫有不同的方式,勸諫文章也有不同的分類,嘗試對四篇文章以特定的角度進行分類。學生自主探討,答案不求統一。勸諫大致可以分為直言和曲言,兩者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方式不同。拋開語言表達,《諫太宗十思疏》屬于直言進諫,另外三篇則屬于曲言勸諫。2.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一代諍臣魏征直言相諫,忠心可鑒。如果另外三篇文章中的勸諫者也采用同樣的勸諫方式,可能會遭遇何種困境?文章 勸諫目的 勸諫困境《諫逐客書》《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學生合作完成。比如,《諫逐客書》的勸諫目的是說服秦王收回逐客令,而勸諫困境恰恰就是李斯自己作為客卿亦在被驅逐的行列,難免會有保位護己之嫌,從而大大降低勸諫的說服力。3. 結合以上分析,概括勸諫困境的實質。勸諫困境一方面在于勸諫對象,因其大多是君王,地位高高在上,既與國家密不可分,同時又具有個體的性情、喜好、缺點等;另一方面在于勸諫主體,因其個人的身份、地位、立場等常與勸諫目的有所牽扯,導致公私界限不明。總之,勸諫困境的實質往往在于公與私的矛盾和對立。任務四 兼顧勸諫的公私立場1.“公事公辦”,如此勸諫當然簡單明了;一旦涉及雙方的立場、關系或親疏,就容易導致公私混淆。嘗試厘清《諫逐客書》《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三篇文章中的公私立場。學生自主研討。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公”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闡明退兵的重要性,“私”是站在鄭國的立場上為了解圍自救。2. 面對公私并存的復雜局面,勸諫者如何才能做到公私兼顧?以上述三篇文章為例,探究公私兼顧的勸諫之道。學生自主研討,答案不求統一。(1)隱私顯公。鑒于私人立場的敏感性,可以選擇避實就虛。比如,《諫逐客書》中李斯作為客卿的身份較為尷尬,如果過分強調自己的立場可能適得其反。李斯一方面巧妙回避談論與自己身份對立的秦國宗室貴族,另一方面又對客卿的危害閉口不談,既不為之辯護,也不指其危害,好似置身于這場宗室貴族與客卿的斗爭之外,成了一位客觀中立者,其觀點也就更容易被秦王所采納。(2)以私入公。因為勸諫者和勸諫對象之間存在著地位、身份等差異,所以需要消除對方的警惕和戒備心理,從而使得勸諫更為順暢。比如,《諫逐客書》的開頭,李斯只說“吏議”而不說“君斷”,有意將“失誤”推到“吏議”上,既避開了一層鋒芒,又沒有將矛頭對準秦王。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一上來便主動示弱——“鄭既知亡矣”,既滿足了秦王的虛榮心,更消除了敵我雙方的緊張戒備心理。(3)揚私濟公。要想勸諫成功,還需要設身處地,學會換位思考,主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陳述理由,進而將“私”的角度成功化為“公”的角度。比如,《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順著太后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從為長安君的根本利益著想出發,層層深入地啟發引導,終于使太后深受感動,心悅誠服并慷慨應“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