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浙江省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第二部分中國歷史真題演練專題一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考點1 中華文明起源、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1.(2023紹興,8,2分)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時光與北京故宮驚艷世界的榫卯結構遙相呼應。這從側面說明中華文化( )A.源遠流長 B.浩如煙海C.兼容并包 D.多元一體2.(2023臺州,16,2分)“夏傳子,家天下。”古時《三字經》這樣描述是因為夏朝創立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C.世襲制 D.科舉制3.(2022杭州,13,2分)在黃河流域磁山遺址發掘的文化層(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間)中,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的痕跡,另外還有石鏟、石臼、石杵和圓形陶碗等。據此推測,這一文化層 ( )①處于舊石器時代②處于新石器時代③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④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2金華,5,2分)浦江上山文化遺址距今約一萬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了炭化稻米,據此推測當時的金華先民(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普遍推廣牛耕技術C.已經開始家畜飼養 D.廣泛使用鐵制農具5.(2021湖州,11,2分)下圖所示是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絹片,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家蠶絲織品。它屬于( )①實物資料 ②第一手資料③文獻資料 ④第二手資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1衢州,8,1.5分)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下圖文物表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7.(2021杭州,13,2分)某校舉辦“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圖片展。下圖為“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文物介紹。據此推測( )①該文物出土于黃河中游地區②河姆渡居民已開始了家畜飼養③該文物是舊石器時代的器物④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陶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杭州,32,2分)(節選)杭州,多水也多橋。從古至今, 一座座橋梁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厚重內涵,記錄著感天動地的民族傳奇。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以“杭州的橋”為主題開展考察活動,請你參與。【實地考察】 跨湖橋,始建于明代,2006年根據老照片進行了復原重建。在跨湖橋附近,有一處遺址。以下是同學們參觀該遺址博物館后整理的圖文筆記(部分)。(1)結合所學,幫助同學們完成圖文筆記。(2分) 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石器磨制水平很高,大多通體磨光。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判斷依據: 考點2 百家爭鳴9.(2022紹興,6,2分)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崇尚“自然”C.克己復禮 D.民貴君輕10.(2021紹興,6,2分)《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這說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張“無為”B.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C.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D.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11.(2020麗水,22,4分)(節選)尋跡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作為一個堅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諸子中的一個綜合者,他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時對于莊子的天論,有很多的吸收,因此發展出“天人之分”的學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1)寫出材料一中荀子和莊子所屬學派,并根據材料概括戰國時期思想發展呈現的特點。(4分)考點1 中華文明起源、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1.A 考古人員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筑結構中最常用的一種結構,北京故宮始建于1406年,至今仍在驚艷世界。這種榫卯結構千百年來不斷傳承,從側面說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A正確。題目僅以榫卯為例,并未涉及外來文化或者多種民族文化,B、C、D均不符合題意。2.C 根據所學可知,傳說中堯將聯盟首領的位置傳給賢德之人舜,舜傳給治水有方的禹,這種將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的制度即禪讓制,A不符合題意。禹在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其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世代繼承下去,此即世襲制,“夏傳子,家天下”指的就是這件事,C正確。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這是分封制,B不符合題意。科舉制是隋煬帝創立的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D不符合題意。3.C 題干關鍵信息“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間”“糧食堆積的痕跡”“石鏟……陶碗等”說明,該文化層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能夠生產陶器,進行原始農業生產,故②③正確,①不符合題意;題干僅提到“有糧食堆積的痕跡”,據此不能推測出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④排除。故選C。4.A 據材料可知,在上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稻米,由此可推測,當時這里的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A符合題意。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排除B、D。題干沒有涉及家畜飼養,排除C。5.A “家蠶絲絹片”屬于實物資料,是第一手資料,①②正確,故選A。6.B 圖片顯示的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故選B。7.C 根據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即長江中下游地區,①錯誤;根據豬紋圖像“形象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可推測,河姆渡居民已經開始了家畜飼養,②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10 000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 000年,故該文物是新石器時代的器物,③錯誤;豬紋陶缽屬于陶器,這表明河姆渡居民已經有能力燒制陶器,④正確。故選擇C項。8.答案 (1)新石器時代。當時已經大量使用磨制石器。解析 (1)根據圖文資料,該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均“磨制水平很高,大多通體磨光”,說明該地先民已經大量使用磨制石器了,即屬于新石器時代。考點2 百家爭鳴9.A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題干顯示孔子招收學生不論出身貴賤,體現了“有教無類”的思想,A正確。崇尚“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克己復禮是孔子的政治思想,C不符合題意;民貴君輕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10.D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都是對立的但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思想,D符合題意。A與題意無關;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是墨家墨子的思想,B不符合題意;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是法家韓非的思想,C不符合題意。11.答案 (1)儒家,道家。特點: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與融合。解析 (1)由材料一關鍵信息“堅定的孔子的信徒”可知,荀子與孔子屬于同一學派,即儒家學派;據所學可知,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材料一提到荀子既批評莊子的學說,又吸收和發展了莊子的“天論”,可見不同學派相互論爭、批判,也相互借鑒、吸收,這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一個顯著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