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浙江省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第二部分中國歷史分層演練專題二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基礎練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2023寧波江北模擬)歷史學習要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開疆拓土,國家統一B.政權分立,民族交融C.革新開放,社會安定D.戰亂不斷,社會轉型2.(2023杭州蕭山模擬)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幸存者。一件文物承載的就是一段厚重的歷史。下圖文物可以展現的內容是( )A.商周兩代的青銅技藝 B.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C.三國時期的政權并立 D.大唐盛世的繁榮開放3.(2023杭州濱江一模)南宋學者葉適指出:“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主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欲自安,而有大不可者。”材料中“反其弊”的措施有( )A.創建并完善三省六部制B.在邊境設立藩鎮節度使C.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D.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4.(2023溫州鹿城一模)下圖是唐、宋兩個朝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圖,下列對圖片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①中央機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②宋朝出現官僚機構膨脹問題③各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④唐、宋兩朝不斷強化中央集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3杭州桐廬一模)司馬光評價宋朝“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說明宋朝是一個經濟發達的朝代。以下反映宋朝經濟發達的是( ) ①曲轅犁 ②秧馬③南宋紙幣“會子” ④劉家功夫針廣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023溫州鹿城一模)某學習小組搜集了如下材料,按技術發明或改進的時間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7.(2023杭州上城一模)宋太祖謂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為此,宋朝統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①設立三司,管理地方 ②廢除丞相,權分六部③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④設置通判,分知州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3寧波海曙模擬)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以下史實能夠印證此觀點的有( )①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②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遠航西洋③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④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共3分)9.(2023杭州蕭山模擬)(節選)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千年流轉,繪就杭城跡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杭城·宋韻跡憶】材料一 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宋〕吳自牧《夢粱錄》材料二 (1)根據上述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會子”廣泛流通的原因。(3分)提升練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2分) 1.(2023溫州鹿城一模)小組摘抄了古代典籍中的部分內容,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過秦論》(武帝)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東都賦》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B.民族間交往與交融日益密切C.“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D.各朝代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2.(2023杭州臨安模擬)“六部沒有總裁……一切直接歸于皇帝。以一人之精力,掌握天下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務,勢必造成奏折、文案堆積如山……政權由政府行政官員手中交由閹官,成為必然。”這評論的是( )A.廢除丞相制度 B.設立三公九卿制C.設立刺史制度 D.設立錦衣衛制度3.(2023杭州蕭山模擬)某學習小組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搜集了以下史料,他們學習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秦 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 ——《漢書》漢 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史記》元 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 ——《元史》明 洪武初……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 ——《明史》A.民族關系演變 B.中央集權加強C.邊疆治理深化 D.選官制度創新4.(2022溫州一模)以下是我國古代不同政治制度的特點和作用,其演變歷程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序號 描述 作用①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保衛王室,開發邊遠地區② 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員十三人 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③ 行中書省……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 有效管理遼闊的疆域④ 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有利于國家直接管理地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5.(2022湖州一模)下圖所反映的生產關系最早大規模出現于( )A.唐代長安地區 B.宋代成都地區C.明代蘇州地區 D.清代東北地區6.(2021杭州模擬)下面“國”的四種字體中,首先成為全國統一文字的是( )二、非選擇題(共10分)7.(2023寧波慈溪一模)(節選)【感悟經典傳承文明】樂舞作為文化符號,映射出社會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樂舞·見證交流互鑒】圖一 敦煌莫高窟壁畫(局部)圖二 西藏布達拉宮壁畫(局部)圖一:繪于初唐,舞者赤腳袒腹,具有印度特點,伴奏所用的都曇鼓等來源于印度。圖二:繪于17世紀,描繪了百姓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及獻寶儀式,歡迎五世達賴喇嘛從北京返回西藏的場景。材料三 【樂舞·顯現社會繁盛】北宋民間舞蹈不僅出現于瓦子、酒樓,在城市街巷、鄉村場院也發展起來。由若干表演者組成的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文化夜市開始出現,市民在支付費用后,就可以觀看舞蹈等表演。觀舞寫詞也成為宋代文人的風尚,據不完全統計,《全宋詞》所錄北宋時期描寫舞蹈的詞約有210首。——摘編自《北宋市民藝術研究》(1)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所展示的藝術成就分別反映了唐朝和清朝哪方面的政策 (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藝術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4分)8.(2021麗水中考)(節選)長城穿越千年,綿延萬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4分)【農牧交融促一統】 西漢大力構筑河西長城,在絲路經過的河西地區大規模屯田開墾。當時,匈奴等少數民族往往“驅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商人)交易”,獲取大量生活、生產資料。中原地區則“騾、驢、駱駝、銜尾入塞”,投入農耕、交通運輸。明代后期,長城沿線的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塞外古豐州興起一座“墾田萬頃,連村數百”的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3)有人說,“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請結合上述材料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4分)5·3基礎練1.A 本題考查歷史時代特征。秦漢時期開疆拓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建立和鞏固,A符合題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隋唐時期革新開放,社會安定;遼宋夏金元時期戰亂不斷,社會轉型。B、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2.D 本題考查唐朝的手工業。唐朝陶瓷器生產水平很高,圖為聞名中外的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其中的樂師、樂器和毯子等都帶有西域風格,造型精美,色彩亮麗,體現了大唐盛世的繁榮開放,D正確。3.D 本題考查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宋初“反其弊”指吸取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采取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從而維護統治穩定,使“內外皆柔”,D符合題意。隋唐時期,統治者創建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唐玄宗時在邊境設置藩鎮節度使防范外族入侵;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4.D 本題考查我國古代中央官制。從官制示意圖看,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職,相互牽制;宋朝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多個副相牽制宰相,還設立多重機構,出現了官僚機構膨脹的問題。②③④解讀正確。中央機構的權力并未削弱,①錯誤。故選D。5.B 本題考查宋朝的經濟。曲轅犁是唐朝時期已經發明并推廣的農具,排除①;秧馬是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的插秧和拔秧工具,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會子”和廣告,所以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B。6.C 本題考查造紙術和印刷術。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木板上刻字”“印就則付以書”可知,①為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術;根據“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可知,②為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為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按照時間的正確排序為③①②,故選C。7.D 本題考查宋朝政治。據題目關鍵信息可知,唐末以來藩鎮權重,控制了地方的政治、經濟等,為了避免君弱臣強,宋太祖要削弱地方官員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通判來分知州的權力,③④符合題意;明朝設立三司管理地方、廢除丞相權分六部,①②不符合題意。故選D。8.C 本題考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及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根據所學可知,孝文帝、唐太宗、渥巴錫所做的事情都促進了中華各民族交融,①③④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交流,②不符合題意。故選C。9.答案 (1)宋朝的商業繁榮;商貿的繁榮促進了交易量的增長,貨幣流通量變大,“會子”作為紙幣便于攜帶;“交子”的使用給“會子”提供了經驗。解析 (1)本題以杭州為空間載體,考查宋代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一關鍵信息“宋”“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可知,宋朝的商業繁榮;根據材料二關鍵信息“交子”“始于宋代……不便于攜”可知,商業貿易繁榮,紙幣便于攜帶;根據材料二“北宋”“南宋”“會子正式發行并逐漸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可知,宋朝紙幣從使用到流通有一個發展過程,“交子”的使用為后世“會子”的流通提供經驗。5·3提升練1.A 根據材料“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第二段材料指漢武帝開疆拓土;第三段材料說明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這些措施都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A正確,B、D不符合題意;“大一統”觀念春秋時期就已出現,C不符合題意。2.A 本題考查明朝的君主專制。朱元璋為了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A符合題意。秦朝時設立三公九卿制,B排除;刺史制度由漢武帝創立,C排除;朱元璋設立錦衣衛以監察官民,題目沒有體現,D不符合題意,排除。3.B 本題考查中央集權的加強。閱讀材料,根據關鍵信息“秦遂并兼四海……分天下為郡縣”可知,秦朝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西漢以“推恩”來解決諸侯王勢力膨脹的問題;元創設行省制度,因事設官;明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這些舉措都為了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正確。民族關系、邊疆治理與官吏選拔題干沒有涉及,A、C、D排除。知識拓展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4.D 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②描述的是西漢的刺史制度,③描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④描述的是秦朝的郡縣制,按演變歷程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是①④②③,故選D。5.C 根據關鍵信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一些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擁有大量資金和織機,他們采用計時或計件的方式向機工付酬,C符合題意。6.B 本題考查秦朝統一文字。秦統一后將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小篆的特點是結構工整、筆畫均勻、粗細一致、圓起圓收、端莊嚴謹,B正確。7.答案 (1)對外交往、民族關系。(3)特點:表演場所多;舞蹈隊伍多;表演形式多樣;出現商業性演出。影響:豐富了市民生活;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推動了宋詞的發展。解析 本題以樂舞作為載體綜合考查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民族關系以及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等知識。(1)根據材料一對圖一的描述可知,該畫繪于初唐,舞者的穿著打扮具有印度特點,伴奏的樂器來源于印度,說明圖片一反映的是唐朝的對外交往;圖二體現的是百姓歡迎五世達賴喇嘛從北京返回西藏的場景,說明圖片二反映的是清朝的民族關系。(3)本題考查宋代市民文化。閱讀材料,北宋民間舞蹈出現在瓦子、酒樓、街巷、鄉村場院、夜市等地,說明表演場所多;“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體現了舞蹈隊伍多,表演形式多樣這兩個特點;“文化夜市開始出現,市民在支付費用后,就可以觀看舞蹈等表演”說明出現了商業性的演出。這些都是北宋舞蹈藝術發展的特點。形式多樣的演出,豐富了市民生活,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觀舞寫詞”成為宋代文人的風尚,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詞的發展。方法指導 歷史材料題的回答必須細讀材料,關注時間、地點、事件前因后果、影響等信息,除了材料正文,還有材料的作者、朝代、國別、題目等,均隱藏著解題所需要的關鍵信息。8.答案 (3)西漢構筑河西長城保障絲路通暢,促進河西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長城沿線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產方式上受漢族影響,部分由游牧轉為農耕,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解析 (3)材料中的兩段文字都在講農牧文明交融,可以分別從時期、地點、舉措、影響等方面加以論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