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畫家凡高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畫家凡·高》是人美版小學美術第八冊第17課的學習內容。凡·高曲折短暫的一生,數量驚人的藝術作品,以及悲劇性的結局都讓他成為一個神話般的人物,對于孩子們來說,作品中鮮活和華麗的顏色太讓人震驚了,激起學生了解的欲望。所以,本課從了解畫家開始,感受畫家在創作作品時,受所處時代和環境的影響,繪畫風格的形成與變化。通過欣賞梵高的四幅代表作品,讓孩子近距離感受藝術大師的魅力:刻苦、頑強、執著、積極探索、充滿激情……啟發學生去思考,感悟畫家的內心世界。二、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儲備了一定量的美術知識,欣賞的作品從單幅的中外優秀作品逐步過渡到了對畫家的專題性欣賞,并不是第一次接觸油畫,但面對凡·高如此眾多的畫作,以及畫作中華麗、燦爛的色彩、粗獷豪放的筆觸、強烈的激情有眼花繚亂、無從下手之感。在領悟、理解、文化藝術積累上還不足以對這樣的藝術大師進行深入的解讀,教師如何將孩子的感性認識深入引導到理性認識,如何將資料上明擺著的知識內化成為自己認知,體會到藝術家的內涵,需要教師逐步給學生搭建階梯,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開展首次專題性欣賞學習。同時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盡量豐富,例如:講授式,小組合作基礎上的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懸念式導入;以視頻、圖片欣賞的直觀感受;與背景歌曲相結合欣賞感受;圖片對比式分析,沙畫紙實踐感受筆觸,色彩,技巧以及等等。由于年齡關系,學生的詞匯匱乏,欣賞作品時總是以第一印象為主,例如:這張畫很美,顏色漂亮等等,泛泛、沒有針對性的語言使欣賞停留在表面。建議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欣賞,例如:欣賞《吃馬鈴薯的人》時,可觀察人物的服裝、面部表情、手部、室內環境、燈光、食物等等,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疾苦、畫家對他們的同情等。而且,隨著欣賞的深入會有許多專業性強的詞匯學生聽不懂。如:筆觸、印象派、色調等等。這些詞匯對于我們美術教師來說不覺得特殊,但是孩子不同。建議在教學中通過圖片欣賞,小資料解讀,練筆等手段解決。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繪畫風格,知道如何對一名畫家進行專題研究和學習。培養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與同學合作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2.過程與方法學生在觀察、描述、分析的過程中,利用課前調查、對比觀察、小組合作基礎上的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方法,進行專題欣賞學習。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愉快的欣賞過程中,感受并學習凡·高對藝術熱情、執著、創新的精神。(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初步了解畫家凡·高的生平,通過欣賞活動,認識畫家的繪畫風格,用語言或文字等方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認識。2.教學難點: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選擇恰當的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四、教學過程設計一、導課:師:(播放foucsky中凡高的部分作品,學生欣賞)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展現給我們的那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是誰的作品呢?關于梵高,你了解多少呢?正如同學們所說,梵高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出了你知道的,大家還想了解些什么呢?學情預設:1、凡高為什么會生病?2、凡高是如何創作作品的?他生前為什么沒有人買他的畫。3、凡高是怎樣的一個人?師:梵高是19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對于后世的影響前所未有。在梵高短暫而起伏的37年人生,尤其是他生命最后的十年。他竟然為我們留下了900多幅油畫,1100多幅素描,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有是一個多么燦爛的藝術寶藏!可是,一個如此充滿藝術向往和激情的人,卻在孤獨中苦苦掙扎,經常饑寒交迫,重病纏身,只有37歲,他就撇下他摯愛的藝術,離開了人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應該如何欣賞梵高?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通過梵高的四幅作品走進梵高,仔細的去感受他,深入的了解這位著名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傳奇人生。設計意圖: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以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行新課程的學習。二、題材研究——《吃馬鈴薯的人》師:同學們,你平時喜歡畫什么題材?為什么?生:我最喜歡的題材是美麗的風景,因為我喜歡欣賞美景。師:我們喜歡畫這些,都和我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關,那么梵高早期的生活環境時怎樣的?他常畫什么題材?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梵高早期的代表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師:同學們認真觀察一下這幅畫,你認為這幅畫描繪的是奢靡的富人還是窮苦的農民?在哪里看出來的?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作品:臉部的表情、神態、臉、手部的肌膚粗糙,手指關節的粗大,昏暗的燈光,破舊的家具,簡單的晚餐等看出畫家描繪的是貧苦的農民。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看過這幅畫后你有什么感受么?我們再來看,梵高在這張畫中采用了什么色調?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色調?表達了畫家怎樣的情感?生:畫面顏色很暗淡,感覺他們生活很艱難,讓人看過后不由得很同情他們。師:大家說出了梵高的心聲!梵高就是這樣一個富有愛心的人,他希望通過他的畫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勞動人民,同情勞動人民。可是,無情的現實卻打碎了這位畫家善良的夢想,由于梵高經常畫一些社會最低層的人,立即引起了藝術界的相交指責,因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是線條整齊、畫面細膩逼真、表現貴族的生活的作品。所以,他的畫不被承認,更沒人去買他的畫,甚至有人還譏笑他。說到這里,老師想問一下同學們,如果你是此時的梵高,你會做怎樣的選擇?是放棄自己的本心和對藝術的追求隨波逐流,還是堅持自我,繼續探索下去呢?生:學生討論回答,堅持自我,不能被挫折打敗。師:沒錯,看來同學們跟梵高的想法一樣,他從小就不喜歡大眾的方格,自然不會隨波逐流。設計意圖:《吃馬鈴薯的人》便是梵高早期的杰作,也是他生平第一幅重要的代表作。同時,本畫也是教材中唯一的一幅早期作品,色彩暗淡。教師讓學生們從創作的題材出發,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畫家對生活在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友誼,同時也了解凡高畫風轉變的一個關鍵點,直觀地感受到畫家畫風的變化。三、色彩研究 ——《十五朵向日葵》師:但是他的這個選擇,也讓他失掉了工作和經濟來源,在各種壓力下,梵高患上了精神病。為了排遣苦悶,梵高來到了法國小鎮阿爾。(播放flash,欣賞梵高在阿爾小鎮的作品)同學們觀察一下,這時,凡高的畫作跟早期的作品在顏色上有了哪些不同?這些顏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生:色彩開始鮮艷起來了,跟人一種明亮、快樂、陽光的感受。師:同學們感受的真棒!梵高繼續鉆研繪畫,和當時的印象派畫家一起學習,也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畫風的而影響,同時阿爾的陽光讓梵高欣喜若狂,他的創作一下子進入了高峰狀態,色彩變得絢麗明亮了起來,在這里他畫了近200幅阿爾的風景,尤其鐘愛上了一種植物,是什么呢?生:向日葵。師:接下來,我們來一同欣賞一下第二幅作品《十五朵向日葵》,其實說向日葵并不是梵高的某一個畫作,而是一個系列的作品,其中這幅《十五朵向日葵》的畫最為有名,直到現在,這幅畫還是整個西方藝術界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受歡迎的靜物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畫。梵高為甚么那么喜歡向日葵呢?梵高的向日葵與真實的向日葵哪些不同?你能找出哪些黃色?生: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分享交流結果。師:梵高運用了非常飽滿的黃色去表現這象征著太陽的花朵。其中整個畫面的黃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縱觀整個西方藝術史,很少有人敢大面積地使用黃色,因為黃色是最敏感、最刺激眼球的色彩。所以很多藝術家都不太敢運用它。但你看梵高筆下的黃色,并沒有使人感到不適,反而是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師:同學們再觀察一下,你認為這幅作品中的向日葵正處在哪個生長的狀態中?從哪里看出的?像什么?生:我看到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從花蕊中穿出來的,它們微微卷曲著,整個花朵就像一個個火苗一樣,就像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有個性有生命的一樣。師:這些獨特的向日葵表達了畫家什么樣的情感?生:追求光明。表達了梵高想讓向日葵的金黃色一直保持下去的感情。師:梵高筆下的向日葵堅實而有力,他沒有重現自然的嬌柔,他選取即將枯萎的瞬間,也許,他就是想告訴我們,即使枯萎,也要把那種動人心弦的美堅持下去。這正是凡高那永不妥協的對藝術的追求,對太陽的熱愛,對生命的渴望。師:我們透過一幅著名的《十五朵向日葵》,體會到梵高對黃色的大膽且完美的運用,其實最早的時候,梵高并沒有想用向日葵來表達內心什么狂熱的情感,而是用來送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高更,也是梵高為數不多的一位好友。他們倆就像很多同一時代都會出現的搭檔一樣,比如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他們就是因為一場世紀之戰而創作出兩幅非常經典的戰爭畫作。又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因為仰慕李白的才華,為李白創作了超過十首的詩歌。慢慢的,兩人發現彼此的創作心態有著巨大的差異。梵高曾經情緒激烈地期待高更的到來,也熱烈地想要維護兩人的關系,而高更卻一直冷靜對待,最后還是選擇了離開。高更的這一決定,使得梵高情緒變得更加激烈,他選擇了自殘,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掉,自從他割掉耳朵之后,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后來就住進了精神病院。設計意圖:《向日葵》這幅畫是孩子們較為熟悉的凡·高的代表作,在欣賞時,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一環節著重引導孩子從色彩、筆觸等,感受凡·高一生中的巔峰時期的畫風。了解凡·高這種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在引導學生分析色調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美術語言的習慣:中黃、檸檬黃、土紅等。同時,也可配合給出色標,讓學生更直觀的體會色彩。四、筆觸研究——《星夜》師:剛才我們說到,梵高住進了精神病院,并且面對好友遠離自己,又要獨自一人面對精神科醫生和身邊各種精神病患者,他再次跌進了人生的谷底。但恰恰是這時候,卻創作出最讓人驚嘆的作品,《星夜》。同學們看一下,凡高眼中的星夜與我們平時看到地星夜有什么不同?與我們平時畫的星夜又有什么不同?生:凡高的星夜好像在動,像暴風雨要來臨了。旋轉的星球讓人覺得很神秘。顏色的飽和度很高,感覺凡高在創作時一定很激動。師:這是一幅純粹的風景畫,可奇怪的是,現在每當我們看到梵高的這幅畫時,總會感覺到有種很強烈的情緒在里面。有人說因為這不就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畫出來的畫。但就僅僅因為梵高是精神病而畫出這樣的畫面嗎?那我們就從繪畫技巧上分析一下這幅畫吧。3、梵高在繪畫后期的用色和筆觸都跟別人不一樣。首先,在用色方面,他幾乎是不調色的。不調色意味著色彩的飽和度很高,也就是顏色的純度很高,非常鮮艷,基本上是顏料從顏料管里擠出來,就直接用到畫面上。但這樣高飽和度的顏色,是不好駕馭的。但梵高偏就喜歡用這樣高飽和度的色調,而且還運用得很出色。他認為,這樣鮮艷的顏色更加能夠表達出感情,是有力量的,更能夠帶動觀看者的情緒。師:同學們感受的很到位,其實這幅畫的特點在筆觸方面,顯得大膽而有力量。如果你把梵高的這幅《星夜》放大觀察,會發現畫面上的色彩并不是連貫的,而是一小節一小節的色塊組合而成的。你會感受到,畫家的筆觸非常快速大膽、非常有力量。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名詞,就是“筆觸”,我們來看一種旋轉急促的筆觸是什么感覺。平涂的太陽和旋轉筆觸表現的太陽給我們的感覺一樣么嗎?對,梵高就是善于運用明亮的色彩和粗狂有力、旋轉變化的筆觸來表達情感。我們今天也來試一試這種不同以往的表現方法,在你的那塊小紙畫上一些簡單的形象,讓自己激動起來,瘋狂起來,用跳躍、回旋、急促的線條來表現一下。(播放音樂,學生模仿凡高的筆觸進行創作)生:學生創作,分享創作心得。“以前,我們會文靜的畫一朵悠閑自在的云,但現在不同了,風驟起,云開始變幻莫測了,云彩旋轉起來,風起云涌……我們用急促的線條就容易表現這種情景。”師:想要畫出這樣的畫面,是需要經過仔細的布局和設計的,需要畫家非常冷靜地去作畫,這樣才能構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星夜》的動感和力量感。這樣的藝術作品,如果是一個神經病人,應該是沒辦法畫出這樣的效果。梵高曾經說過:“當我畫太陽的時候,希望人們能夠感覺到它是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在旋轉,散發出光熱巨浪……”從《星夜》來看,他確實做到了像他描述的那種畫面感。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描繪散發出光熱巨浪的太陽,非常吸引人。我們從繪畫手法來分析這幅《星夜》,打破了梵高是因為精神病而創作出如此讓人驚嘆的作品的印象。設計意圖:星光燦爛的夜空也許是凡·高最有名的畫作,獨特的風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是凡·高的作品。教師在引領學生欣賞時,學生作品進行思考與討論,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感受畫中強烈的情感。同時滲透“筆觸”這一知識,體會不同的筆觸給人的不同感受。此外讓學生模仿凡·高色彩,筆觸的特點畫一畫自己樂于表現的事物,通過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感受色彩、筆觸的獨特魅力。五、情感賞析——《沒胡子的自畫像》師:梵高經過了一段創作高峰之后,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而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幅畫,是一幅自畫像,名字叫做《沒胡子的自畫像》。今天的最后一幅作品,我們來聊聊這幅畫。2、說到自畫像,梵高可以說是最喜歡畫自畫像的畫家之一。他一生畫出了90多幅的自畫像,每一幅都是他心情的寫照,所以90多幅畫連起來,基本就是梵高一生的繪畫演變和成長變化的歷史。所以說,我們要了解梵高,必然要了解他的自畫像。有人說,梵高那么喜歡畫自畫像,是因為他很窮,請不起模特。事實上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通過畫自畫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困惑和折磨,也并不是什么自戀。他曾經在給妹妹的信中說過,畫自畫像是一項極困難的工作,他必須與照片的自己不同,他必須更深層次。在眾多的自畫像中,給你說說一幅很特別的畫,叫《沒胡子的自畫像》。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幅畫,同學們對比一下這幅和綁著紗布的自畫像有什么不同?生:梵高把自己想象成沒有胡子的樣子,臉看起來有一點肉感,臉色有點紅潤,頭發也利落整潔了。看他那微微上揚的嘴角,有種想笑又裝著嚴肅的感覺。就像你內心有點難受,但是又想微笑的感覺。他穿著一件淺藍色的外衣,雙肩看起來有點不太自然,側向了一邊,像是在掩飾著什么。師:這幅作品是是梵高要送給母親的禮物,你覺得他為什么要掩飾呢?生:就是他那邊被割掉的耳朵。可能你又覺得奇怪,當時割的時候那么從容,為什么現在卻想要去掩飾了呢?!同學們分析的得很仔細其實是因為這幅畫,是梵高要送給母親的禮物。我們都有這樣的心思,就是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父母和家人。師:沒錯,凡高在畫上去掉胡子、給自己好一點的臉色、展現一絲微笑、把殘缺的耳朵遮掉,微微側身,把完整的自己呈現出來,給母親一個好的印象。可惜的是,梵高完成這幅自畫像后,卻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師:在1890年7月28日,梵高從旅館老板那里借來一把有點銹跡的手槍,一如既往地帶著畫架到戶外寫生。但這次跟以往不同,他來到了一片麥田,放下了陪伴多年的畫架,在他喜歡的金燦燦的麥田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說,那種病,將使他永遠喪失理智,他害怕自己再也不能從事他所熱愛的繪畫事業,所以梵高不得不遺憾的離開他所熱愛的世界。于是,一聲槍聲,一群烏鴉受了驚嚇而飛向上空……就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離開了。師:今天,我們通過梵高的四幅作品感受到了他對貧苦農民的同情與善良,從他對黃色的巧妙運用和熱愛,感受到他內心的狂和熱和對生活的向往,從他繪畫風格的激烈和高亢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渴望,從他送給母親的自畫像中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心思細膩的梵高。那么此時此刻的你,是否想對梵高說些什么呢?生思考,回答。設計意圖:作品欣賞的升華,將幾幅作品的情感聯結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凡高一生的情感波動,體會凡高創作的心情,感受他的狂熱和對生活的向往,以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灌輸。同時,讓學生大膽表達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凡高新的認識。五、欣賞電影師:梵高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和更加簡短的繪畫生涯,給無數的人鼓勵和借鑒。有一部英劇叫《神秘博士》,劇中有一個片段,描述的是梵高穿越回到現代,在法國巴黎的奧賽美術梵高展廳里,親眼看到了人們對他的畫作的欣賞和贊美。他聽到了其中有位教授在他的畫作前,對著一群人說出了一番評論,那個教授是這樣說的:“表現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現人間的喜悅和壯麗,在這一點沒人能比得上梵高。在他之前沒有,在他之后可能也不會再有,所以對我來說,他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梵高聽到最后一句的時候,淚流滿面。編劇特意把榮譽還給了這位藝術家,這個場景也感動了無數觀眾。六:課程總結師:梵高就是這么的一個人,毫無保留地展現給所有人,他確實做到了為世人所知,并且影響了世界。創造價值并不需要有多么宏大的理想,有多少資金,有多少資源,只要有一個狂熱的心。喜歡梵高的人,無論是喜歡他的畫作,還是喜歡他的狂熱,都有像梵高一樣的平凡又魅力的特性。因為你有什么樣的特質,才喜歡什么樣的人和物。最后再送給同學們一句話,也是梵高說過的,“我不是一個城市畫家。我不是屬于這兒的。我是一個農民畫家。我要回到我的田野里去。我要尋找一個太陽,它熱得把我體內的一切,除畫畫的欲望之外,統統燒光。”愿你像梵高一樣,找尋到心中的太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七:參考書目:《凡高傳》《劍橋藝術史》《巴黎藝術至上》七:單元學習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